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划重点】考研心理学导论要点整理

【划重点】考研心理学导论要点整理

【划重点】考研心理学导论要点整理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过程包括(1)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2)情绪情感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应。

(3)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意志的体现,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2、两大关系(1)心理过程中三者的关系:认知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同样,只有在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人才能自觉地进行意志行动;反过来,情感,意志过程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2)心理过程和人格之间的关系:人的心理过程与人彼此密切联系而构成整体。

没有心理过程,人格无法形成。

反之,人格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理过程。

首先,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相互作用。

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总是在某种心理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

其次,心理特征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如果没有对自己和客观环境的认知,产生情绪情感和意志行为,心理特征就不可能形成,更无从表现;已经形成的心理特性又会影响和制约人的心理过程。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缺点:难以进行重复验证。

没有对无关变量加以控制,结果难以精确。

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

受观察者主观影响较大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包括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优点: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

3、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4、调查法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方法。

5、个案法对某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优点:探索性强,可以为所研究的问题提供详尽,全面的深层资料。

缺点:花费时间多,结论难以推广。

几乎非实验法的缺点都可以加上不能揭示因果关系。

心理学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1)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①脑神经:(12对)主要负责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

也有一般内脏感觉。

②脊神经:(31对)主要负责躯体的感觉和运动。

也有内脏运动和感觉。

③植物性神经:由莱尔提出,兰格莱将它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在紧急情况加快新陈代谢以应付危机。

副交感神经起着平衡作用,抑制过度兴奋,使他们获得必要的休息。

两者在功能上具有拮抗性质。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a.脊髓:作用:脑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桥梁;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膝跳反射)。

b.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间脑,边缘系统其中需要关注的是:小脑负责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运动。

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中继站,对除嗅觉外的所有感官信息进行初步加工。

下丘脑可产生快乐和不快乐的情绪体验。

边缘系统与本能活动有关。

海马对记忆,杏仁核对情绪都要重要作用。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视觉区:枕叶,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如破坏则全盲听觉区:颞叶,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如破坏则全聋机体感觉区:中央后回,产生触压觉,温度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

2、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发出动作指令,调节身体姿势和运动躯体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

头面部是左右交叉上下一致的。

3、言语区言语运动区,布洛卡区,位于额叶,如果损坏则说话不流利,漏词,形成电报式语言。

言语听觉区,威尔尼克区,位于颞叶,损坏将不能理解口语,不能重复刚才听过的句子,不能完成听写活动。

言语视觉区,位于角回,损坏将不能理解书面语言,看不懂文字材料,失读症。

4、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斯佩里根据割裂脑的研究认为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和逻辑思维。

右半球主要负责,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三)脑机能学说1、定位说大脑的不同区域负责不同的心理机能起源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学。

布洛卡,运动性失语症,左侧额叶受损。

威尔尼克,听觉性失语症,颞叶受损。

2、整体说大脑是以整体发挥作用的,大脑的不同部位对心理功能产生同等程度的影响弗洛伦斯,鸡和鸽子,局部损毁法,功能的丧失与特定部位无关与受损面积有关。

拉什利,白鼠,脑损毁术。

提出了均势原理:大脑各个部分几乎也相同的程度对学习发生兴趣。

总体活动原理:学习效率与受损面积成反比与受损部位无关。

3、机能系统说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动力系统。

负责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

第二机能系统,信息处理系统。

负责信息接受,加工,处理。

第三机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

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

4、模块说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有高度专门化,并且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

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一种觉知(觉察存在);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调控心理活动);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觉醒、警觉)。

2、意识的种类无意识:个体不曾觉察要的心理活动过程无意识现象:(1)无意识行为,自动化行为。

(2)对刺激的无意识,没有觉察到刺激对他们行为产生的影响。

(3)盲视,由脑损伤引起的对刺激的无意识。

前意识: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经验一瞬间未被意识到,但随时可以进入意识。

(比如你的长时记忆,不问你的话是不会去提取的)潜意识:对正在进行的某种心理活动和行为,本身毫无察觉。

(口误,笔误)3、意识的功能觉知功能;计划功能;选择功能;监控功能。

4、睡眠与梦睡眠包括四个阶段+快速眼动睡眠觉醒:β波,频率高,波幅小休息:α波,频率较低,波幅稍大第一阶段:浅睡阶段第二阶段:短暂爆发,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叫睡眠锭。

第三阶段:出现δ(德尔塔)波(频率更低,波幅更大)第四阶段:大多数脑波开始呈现δ波时,说明进入深度睡眠阶段,有时发生梦游,梦呓(说梦话),尿床。

后两个也叫慢波睡眠(sws)快速眼动睡眠:脑电迅速改变,δ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α波出现,报告梦境。

解释:(1)功能恢复理论:工作了一天,累了,身体要休息。

有人提出,快速眼动睡眠对心理健康很重要。

(2)生态学理论:祖先晚上躲山洞里,为了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演变成周期性变化的一个环节。

梦功能的解释:(1)精神分析的观点,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被压抑的潜意识,以某种形式得到释放。

(2)生理性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随机神经活动的体验。

(3)认知观点,福克斯认为梦可以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如REM睡眠剥夺会导致,记忆力下降。

(二)注意概述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指向性,选择某个对象而忽略另一些对象。

集中性是在指向某个对象后,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集中性高时,指向性就小。

注意和意识的关系:区别:注意不等于意识,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是心理体验;注意比意识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

联系: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比较清晰;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的中心。

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3、注意的种类:(1)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依赖于刺激物本身的特性。

引起原因: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相对强度)②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期待)(2)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原因:①任务和目的②兴趣③活动的组织④过去经验⑤人格(3)随意后注意:有一定的目的,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

引起原因:①直接兴趣②熟练程度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一瞬间内意识到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用警戒任务来测定。

与它相反的品质叫注意分散。

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

通过双作业任务来检测。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4、注意的种类:影响因素:①活动的熟练程度②同时进行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5、注意的转移,主动的把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与注意的分散不同,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

(四)注意的认知理论1、过滤器理论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的实验结果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

2、衰减理论特瑞斯曼在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过滤器的工作方式并不是全或无的,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

(如鸡尾酒会效应,火警,自己的名字)3、后期选择理论多伊奇提出,诺尔曼完善。

认为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装置前已经受到了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装置。

选择是发生在后期加工阶段,选择标准是对人的重要性。

4、多阶段选择理论约翰斯顿等人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需要的认知资源也就越多感觉(一)感觉概述1、感觉的含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1)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2、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3、感觉测量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这种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最小刺激量叫差别阈限,这种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1)韦伯定律K=△I/I (刺激增量与原刺激量之比是韦伯分数)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只适用于中等强度。

感觉强度与感觉大小存在两种关系:费希纳的对数定律和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2)对数定律P=K logI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

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3)乘方定律P=KIn(二)视觉1、视觉现象光波有什么特性相应的,人就会产生什么感觉光的特性有:强度,空间分布,波长和持续时间相对应的感觉有:明度,视亮度,视敏度,对比,颜色,适应,后像,闪光融合和视觉掩蔽需要重点关注:(1)马赫带现象: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2)视觉适应: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时间为30—40分钟。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时间为5分钟。

(3)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4)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