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边塞诗(教案)一.概念边塞诗是指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以反映边塞风光、边界战争、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卢伦等。
盛唐边塞诗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广阔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即把握边塞诗的时代特征:1.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例句】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少年行(其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2.中晚唐: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却夹杂着几许悲壮,几许婉伤。
【例句】碛(qì,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3.宋代:仍洋溢着爱国热情,却多些凄凉,多些惆怅。
【例句】报国无门的愤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归家无望的哀痛: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渔家傲》)二.思想内容(背一背)①表现戍边将士忠君报国,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精神。
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威猛的赞美。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②表达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家中妻子的离恨。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③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人民的同情。
誓扫凶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李颀《古从军行》)④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和对将领腐败的揭露,呼唤英主良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⑤描写迥异于中原的边塞风光,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单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李颀《古从军行》)三.常用词语(1)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shā)、战车、胡笳、琵琶等。
(2)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qì)西(唐朝对西域的称呼)、轮台、龟兹(qiū,古代西域国名)、夜郎(位于湖南西部边陲的新晃县,古夜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楼兰(西域古国名)、玉门关、凉州、阴山;胡、羌、羯(jié)、夷、单于等。
(3)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
(4)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5)感情特点:豪迈、豪气、杀敌豪情、报国之志、昂扬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四.艺术风格豪放旷达、雄奇壮美、豪放悲慨、委婉清丽五.常用表现手法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从军行》)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李颀《古从军行》)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杜甫《兵车行》)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燕歌行〉)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等效果。
4.用典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其一)》)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5.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六.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岁岁、朝朝”表达了对戍边生活的不满。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陆游(南宋)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②。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③,身老沧州④。
【注释】①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
②貂裘:貂皮大衣。
③天山:即祁连山,这里指抗金前线。
④沧州:指隐士住的地方。
①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诗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
(答案:是“暗”字,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画面的暗淡,而且将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融入其中,此外还与“匹马戍梁州”的梦想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
)②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答案: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向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沉郁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题目。
燕歌行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中的典范作品。
说出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内容。
(答案)诗中的前四句,概写了唐朝开元时期东北部不断受敌骚扰以及张守珪立功受赏的情况。
它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来说,并无重要意义,但它给全诗开辟了一种比较恢宏和开阔的气势,而这正是其时的边塞诗所共有的特色。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在开放向上的盛唐时期,男儿的赴身边塞,建功立业的豪迈风采。
从“从金伐鼓下榆关”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十二句,具体描写了战斗的整个过程。
这里有逶迤不断的行军阵容,有萧条凄凉的边塞景色,还有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和战士的血洒疆场的细致描摹等等。
语气逼真,描写及其生动。
富于形象感。
特别诗人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运用及其鲜明的对比,感情激烈地谴责了边塞将帅的腐朽生活。
“铁衣远戍辛勤久”四句,描写了征人们因长期戍守边防不能回家而产生的苦闷绝望的心情。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诗人把征人与少妇的相互思念,运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连接在一起,在形象上给人以强烈的悲剧感受,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从“边庭飘飖那可度”到全诗结束,在对边塞生活的描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切感受。
在这里,诗人既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又表现了他对李广这样的安边将帅的崇拜和渴望;并谴责将帅不体恤兵士,骄奢淫逸的恶劣行为。
诗人的感情基调很凝重,在褒贬中体现了思索的痛苦。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③。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
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
③紫骝:骏马名。
(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含义?明确:边塞的艰苦。
(2)“皆共尘沙老”描写怎样的生活?作者对“幽并客”表现什么态度?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
赞扬他们的慷慨豪迈精神。
(3)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度。
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说说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幽并客”和“游侠儿”。
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
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4)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
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D.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的杀敌本领。
答案:D (并非“劝勉”,而是劝戒不要学“游侠儿”。
)(5)对这首诗的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A.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B.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
C.这首诗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然后抒发了对驰骋沙场的健儿们的歌颂,由景到情。
D.诗人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目的在于突出戍边战士长期驻守边塞的决心。
答案:D (诗中用“幽并客”指戍边战士,把他们与“游侠儿”作正反对比。
)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①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②这两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不相同,请任选一个鉴赏角度分析这种不同。
简析:这是两首边塞诗的比较鉴赏题目。
所拟的两道题目带有较强的综合性,但命题角度指向性很明确:第1题是要求从内容角度比较抒发情感的差异性;第2题是从一个小角度比较艺术手法的差异性,虽然是一个开放性题目,但作答角度单一,要求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