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批评方法..
李商隐无题诗的空白之美
2、隐晦的意象象征不可言说的感情
锦瑟,是“绘文如锦”者,是有“文采”的瑟。 而“五十弦”的瑟是古时候天神之所用,人世 间现时所用的只是二十五弦的瑟。此意象,就 有可能是作者自喻。
用风的变化、花的凋谢、人的相思、爱的幻想 等多种意象一种不可改变的相思和忠贞不渝的 情谊。
3、修辞技巧的运用造就朦胧的意境之美
第八章
接受美学是指二十世纪六七 十年代发端于德国,由“康斯 坦茨学派”创立,传播到西欧 诸国,其后又与美国的读者反 应批评合流而形成的一股以读 者为研究中心的世界性文艺理 论思潮。
读者反应批评是英美20世 纪70年代由哲学阐释学、结构 主义与接受美学合流而形成的 一股以研究读者的主观反应为 批评中心的批评流派。代表人 物是坦利·费什等,他们认为 文学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体 验。
“空白”与“未定性”是接受美学理论中 的重要概念。 就本文设计而言,它们是指作品中语义单 位之间的空缺及意义的隐含表述; 就读者反应而言,它们指读者因本文的不 确定性而产生阅读的模糊性和多义性。
“空白”“未定性”与阅读反应
李商隐,字义山, 与杜 牧齐名,称“小李杜”。
诗歌分政治诗、咏史诗 和抒情诗三种。
良玉生烟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 学家,江苏无锡人。 主要作品有《管锥编》、《谈 艺录》、《宋诗选注》、《七 缀集》,还有杂文集《写在人 生边上》。 他的长篇小说《围城》写于 1944-1946年,先后被译成各 国文字,得到很高的评价。
方鸿渐:小说的主人公,是旧中国知识分子的 一个典型代表。
读
接受研究 接受美学 康斯坦茨学派
者
历史—社会 批评方法
期待视野 审美经验 文学史 本伊塞尔为代表
召唤结构 交 流 阅读活动
接受的本文分析
【期待视野】是指在阅读一部作品时,由 读者自身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 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 和要求,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 审美尺度。 【审美距离】是指阅读主体在具体的阅读 过程,其“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它不断发生变化并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 性。
海外学者对《边城》的评价
• 夏志清在美国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 用相当的篇幅分析了沈从文的小说,给予其很高 的评价。 • 聂华苓评价《边城》:“故事对惯于现代生 活的人的各种病疾,是一剂解毒药,因此它显得 轻快和谐。” • 司马长风称《边城》为“最短的一片长篇小 说”,“一部最长的诗”,称赞“她不仅是沈从 文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文坛的代表作”, “表现了不平凡的美”。
作品内容简介
小说《围城》解读之一
1、阅读背景的变化对《围城》阅读史的影响
(1)四十年代中期《围城》只是文化圈中极少 数人茶余饭后的笑谈对象。 (2)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期间《围城》不受重 视,只被定位为一部反映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黑 暗的书。 (3)八十年代后,出现“《围城》热”现象。
小说《围城》解读之二
审美距离是个体的“期待视野”在他 的具体阅读中存在的,并不断发生变化的。
当接受者与艺术作品中的角色距离为 零时,接受者完全进入角色,无法获得审 美享受;相反,当这种距离增大至“期待 视野”对接受者的制导作用为零时,接受 者则对作品完全漠然。
【召唤结构】是指作品中的那些能不断召唤 读者去进行阅读、补充、填空的“空白”和 “未定性”构成了作品的基本结构。 【隐含读者】是与现实读者相对而言的概念, 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 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 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 的读者。
(一)作品欣赏
无题· 昨夜星辰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断蓬。
(一)作品欣赏
1、以“无题”为题暗示作者不可名状的情 绪
2、用隐晦的意象象征种种不可言说的感情 3、修辞技巧的运用造就朦胧的意境之美
苏文纨:留洋博士,富家小姐。
唐晓芙:苏文纨的表妹,方的爱慕对象。
孙柔嘉:方鸿渐的妻子,较功于心计。
赵辛媚:方的同事,苏文纨的追求者。
除此之外,还有鲍小姐、周先生、周太太等。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1947年写成的一部以爱 情、婚姻为主题的长篇小说。 取意为“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 城里的人想出去”。 小说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爱情婚姻遭遇和生存 境遇,深刻地刻画了中国旧知识分子的基本劣 根性,他们的懦弱、虚荣、自私、功利以及欺 骗性被钱钟书一一嘲讽。
修辞技巧的运用造就朦胧的意境之美
《锦瑟》的用典
• 锦瑟无端五十弦, 庄周梦 蝶 鲛人泪 珠
蕴含着作者对自己爱情、 事业、理想、追求的痛苦 反思。
• 一弦一柱思华年。 • 庄生晓梦迷蝴蝶。 •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杜鹃啼血
• 沧海月明珠有泪,
• 蓝田日暖玉生烟。 • 此情可待成追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 独创,它们大多朦胧, 表现含蓄、委婉,又被 称为朦胧诗。
(一)作品欣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
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
刘西渭在《〈边城〉和〈八骏图〉》 一文中提炼了沈从文创作的美学特征,发 现了《边城》中诗意的美、“可爱”的特 征和沈从文变生活丑为艺术美等特点。
•
贺玉波在《沈从文论》中运用阶级斗 争理论和典型化理论来评析沈从文的作品, 批评他的作品没有鲜明的阶级斗争主题, 没有塑造出典型人物,“不求思想的表 现”,将沈从文定性为“一个空虚的作 家” 。
1978年-1985年: 《边城》被重新定位
•
•
《边城》在大陆文艺界开始重新为研究者所 注意,对其的研究带有明显的论争性。
《边城》对外传播范围继续扩大,来自香港、 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成 果颇多。
•
沈从文的文学史地位也在评论家日渐深入的 研究中和读者的广泛阅读中得以确立,声望鹊起。
结
•
•
论
沈从文的《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 名篇。其中蕴涵的精神养料是后人享之不尽的。
纵观《边城》七十多年的阅读史,《边城》 几经沉浮。在七十多年的阅读史中,曾经因为与 时代社会生活和文学主流不相吻合而导致的批判 已经是过眼云烟,如今《边城》在文学史上举足 轻重的地位证明它确实是“一颗千年不磨的珠 玉”,然而其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也等待着更 多读者积极地在阅读中进行再创造。
1949年-1977年:传播范围扩大
• 此期间《边城》在中国大陆遭遇冷遇 和批评,沈从文作品也成为研究禁区,乏 有研究成果。 • 相对中国大陆而言,香港和海外学术 的氛围则相对宽松,沈从文作品的进一步 译介和传播使更多的大陆以外的学者自觉 地投入对其的研究中来。 • 《边城》对外传播范围扩大,出现了海 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1)李商隐无题诗所 惯用的修辞技巧是比 喻、双关和象征 (2)用典也是李商隐 修辞技巧的一大特征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既
是比喻,又是双关。 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是对至死不渝的情感 的比喻;“丝”是双关用法,隐含地表达 出“思”的意思。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 的“青鸟”是感情的使者的象征。
•
唐弢在《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中 称“他的短视尤可恕,而他的厚诬了作家 们之力求服务于人群社会的用心,则不可 恕。” • 茅盾也认为:“炯之先生的文章并无 新意,看来也是‘锅中煮粥,同归糜烂’ 而已”。 • 1948年郭沫若写的《斥反动文艺》一 文,叱责沈从文“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 者,软化人们的斗争情绪”,“有意识地 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将沈从文的阶级 定性为“桃红色作家”、“反动派”。
(一)强调读者阅读的再创造性,挖 掘读者的期待视野
(二)重视文学文本中的未定性
(三)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注重 效果史研究
读者批评方法述评
当然,读者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过 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 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 的所有问题,但我们也要看到,它确实弥补 了传统文学批评中对读者研究批评的欠缺, 为当今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武器,开辟了 新的研究领域。
2、人物形象的成型是读者关注的中心
第1章到第3章:主要写方鸿渐由欧洲返回上海 所经历的一切。 第4、5章:叙述了方鸿渐与其同伴们的旅行生 活。 第6、7章:写方鸿渐在三闾大学的生活。 第8章:叙述方经香港回上海结婚途中与孙柔嘉 不断发生的冲突。 第9章:叙述方婚姻破裂的过程。
1934年-1949年 传播范围有限,贬大于褒
• 《边城》于1934年1月到同年4月,连 续11次在《国文周报》上刊载,逐渐为读 者熟悉。 • 《边城》在这段时间的传播范围主要 限于中国大陆,尚未成为自觉的学术研究 对象,仅有的对《边城》及沈从文著作的 文论评价也不高,后期批评态度占主流。
•
汪伟认为《边城》具有“牧歌情调”和 “古典趣味”,还认为文本中还“抱有一 种不怨不尤的宿命论”,并由此提出《边 城》是一幕“淡淡的悲剧”。 苏学林指出,沈从文作品风格独特, 结构多变,句法短峭简练,造语新奇、想 像自由的优点和“过于随笔化”,中心不 明确,“轻飘、空虚、浮泛”、“玩手法” 的缺点。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 阅读视角走向多元化、广泛化
• 此阶段,文艺界进入到“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新时期。关于《边城》的研究全方位展开, 成绩斐然。 • 随着《边城》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其研究 范围也随之扩大,对其的阅读视角也大大拓宽, 研究水平全面提升。 • 在20世纪末的作品排序中,《边城》位居前 列。走入21世纪,《边城》作为20世纪现代文学 中特点鲜明的作品,仍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