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批评理论
27
文学接受理论
认为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注定是为接受者创作
的。尝试着沟通文学与历史之间、历史方法 与美学方法之间的裂缝。提出“期待视野” 和文学的三个维度。他区分了“个人期待视 野”和“公共期待视野”。
28
文学接受理论
沃尔夫冈•伊瑟尔:
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家,康斯坦茨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本文的召唤结构》 《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 《 隐含的读者》
31
接受美学理论
伊赛尔接受理论的基础是自由主义思想:相
信在阅读中我们应该灵活机动、开放思想, 准备随时对我们的信念突出怀疑并允许改变 它们。他认为一个有强烈思想意识的读者很 可能是一个低能的读者,意即他不大可能接 受文学作品的改造。
32
接受美学理论
伊赛尔的阅读模式基本是机能主义的:必须
使部分自始至终适应整体。文本的不确定性 只能促使我们取消它们,用一种稳定的意思 取而代之。文学作品一方面产生于作者的艺 术创造行为,同时,它也是一种物理实体存 在。伊塞尔提出艺术两极“艺术的”“审美 的”,用以避免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这两个 极端。
21
接受美学理论
代表人物:姚斯和伊瑟尔
接受美学的奠基之作: 《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姚斯 ) 《本文的召唤结构》 (伊瑟尔)
22
接受美学理论
从20世纪西方文论史的总体背景看,接受理论被认 为是更为宽泛的读者反应批评的一支。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理论, 也是一种美学理论。兴起于60年代后期,70年代达 到高潮。主要代表“康士坦茨学派”:姚斯、伊赛 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 伊赛尔和姚斯被称为接受理论的双星。
40
读者批评的理论特征
3.文学史研究实际上是读者“期待视野”变 化 史的研究。 4.“期待视野”是一个动态结构。
41
9
古典阐释学
阐释学最早出现是在中世纪中后期的经文释 义学和文献考证学。它是从希腊学者建立的 诠释荷马史诗等古典文献的语文阐释学和解 释宗教经典的神学阐释学发展起来的。传统 的阐释学只是一种文字诠释技巧和规则。
10
方法论阐释学
18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从具体的阐
释学经验中抽取出一般的方法和原则并以之 为研究对象,从而建立了一般的方法论阐释 学,传统的经文释义学和文献考证学则是它 的具体运用。 后经法国哲学家狄尔泰进一步发展,认为一 般阐释学就是区别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整个 精神科学的方法论。
33
美国读者反应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强调读者反应,注重对于读者
阅读活动的考察,倡导以分析读者阅读过程 的感受和反应为主的批评方法。 英美读者反应批评成员很多,并无严密的组 织,观点也不尽一致,其中观点比较系统、 影响也较大的是美国的费希和卡勒。
34
美国读者反应批评
费希的批评理论又被称为“感受文体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4
本体论阐释学
德国兴起的现象学哲学对阐释学发展具有重
要的影响: 1、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强调理解的历史性 的主体阐释理论提供了哲学起点; 2、为赫施、狄尔泰等以作者本意为目标的阐 释学理论提供了逻辑依据。 引发了从方法论阐释学向本体论阐释学的现 代转变。
15
本体论阐释学
代表人物:海德格尔。
5
主要分支
阐释学批评
现象学批评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
6
阐释学批评
阐释学的基本发展历程
海德格尔与本体论阐释学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
7
阐释学
基本概念: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哲
核心概念:
学。
理解
8
阐释学基本发展历程
古典阐释学 狄尔泰的方法论阐释学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阐释学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
19
哲学阐释学
个人视界(由阐释者者自身“成见”出发形
成的对作品的预想和前判断); 历史视界(文本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构成 的一种现存的连续性,包括不同时期人们对 文本所做的一系列阐释)。 阐释发生在这两个“视界”的融合过程中。
20
阐释学批评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当代阐释学的集大成者,德国哲学家。
3
简介
读者批评,是一种以读者为指向的批评,它 侧重从读者的角度理解文学及其意义。读者 批评主张把读者接受作为批评的主要对象, 着重探索读者与作家、作品的相互关系和相 互影响,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决定作用。
4
形成背景
长期以来,西方文论忽略读者及其阅读接受
对文学研究的意义。 读者的意义在二十世纪阐释学为文论和接受 理论得到了明确的解释和强调。 实现了西方文论从“作者中心” 到“文本中 心”再到“读者中心”的转向。
29
接受美学理论
伊赛尔不对文学接受作具体的历史研究,而
主要致力于对文本结构内部的阅读反应机制 作一般的现象学分析,对读者能动作用的细 致考察。伊赛尔将姚斯的理论称之为“接受 研究”,将自己的理论称为“反应研究”。
30
接受美学理论
他认为接受研究强调“历史—社会学的方
法”,反应研究则突出“文本分析的方法”。 他主要接受了现象学理论,特别是罗曼· 茵伽 登的“阅读现象学”理论。
读者批评理论 Reader-oriented Criticism
张云 朱静芳
1
主要内容
一
简介 二 形成背景 三 主要分支 四 理论特征
2
简介
读者批评理论,指以读者为中心,以当代批
评理论为基础的文艺研究方法。 存在时间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主要分支:阐释学批评;现象学批评;接受 美学及读者反应批评。
提出了读者反应批评的方法,即“把读者当 作一种积极地起着中介作用的存在而予以充 分重视,并因此把话语‘心理效果’当作它 的重心所在的分析方法”。 卡勒研究的重点是读者的潜在能力。
35
读者批评的理论特征
一、对读者性质的重新认识 二、突出文学文本的未定性 三、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
36
对读者性质重新认识
主要思想:
此在的生存就是解释,而生存是历史性的。 人对世界的理解依赖于一种“先在”或“前 结构”。
16
本体论阐释学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德国哲学家,二十世纪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创 始人之一。
17
本体论阐释学
海德格尔在存在主义本体论中提出主体先行
传统文学批评:把读者作为被陶冶、影响和
教化的对象。如亚里士多德的净化理论。 形式主义批评:读者是在文本指导之下的接 受者, 读者的个人情感和经验不允许带进作 品。 读者批评:读者是整个文学活动中的一个不 可缺少的主体,是阅读和产生意义的基本要 素。
37
读者批评的理论特征
1.从读者和文本的关系上看,文学作品是为 读者阅读而创作的。 2.从意义的角度看,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产 生的,读者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具有决定 性的作用。 3.读者是促进文学创作、推动文学发展的重 要因素。
13
方法论阐释学
关于方法论阐释学的三点基本认识: 1、一般阐释学脱离了具体的学科门类成了一般方法 论; 2、阐释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与目标仍是在自然科学认 识了的框架内来设想的,即清除误解以达到正确客 观的理解,因而它又称之客观阐释学; 3、在一般阐释学那里,理解与阐释只具有方法论意 义而与本体论无关。
23
接受美学理论
文学接受理论研究读者在整个文学接受活动
中的作用,将读者置于文学研究的中心地位。 它试图在对读者接受过程的研究中,把握艺 术经验在社会历史意义上的规定性,探求文 学艺术价值实现的途径,由此沟通文学与社 会历史的联系。
24
接受美学理论
文学接受理论的主要研究:从文学接受到审
美经验的文学史理论研究,文本与读者反应 的文本接受理论研究 具体地说,姚斯的文学史理论—→宏观接受 理论;伊塞尔的文本接受理论—→微观接受 理论。
结构:“先有”“先见”“先行掌握”。 先有:主体在阐释之前已先有的理解。 先见:主体可以见到的,主体对于不在“先 见”范围内的内容不做反应。 先行掌握:主体阐释前已经具有的将在阐释 活动中使用的概念、范畴。
18
哲学阐释学
代表人物:伽达默尔
主要思想:
阐释:现在与过去对话。 两种“前见”:“真前见”和“伪前见” 两种“视界”:“个人视界”和“历史视界”
38
读者批评的理论特征
2. 突出文学文本的未定性 伊瑟尔:”空白“理论。空白是交流的基本 条件,空白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动力, 空白是联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 姚斯:文本的未定性不仅存在于文本结构之 中,也存在于历史之中。
39
读者批评的理论特征
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
读者批评: 1.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影响和地位是由作 品自身的质量和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 2.文学接受的历史性突出地表现在“期待视 野”这个概念上。
11
方法论阐释学
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68-1843),德国哲学家、新教神学家。 他曾在哈利大学(Halle)学习,受康德哲学 的深刻影响;其间又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
12
方法论阐释学
狄尔泰(
Dilthey,Wilhelm; 1833~ 1911) 德国生命哲学家,生命哲学的奠基人, 被誉为“阐释学之父”。
25
接受美学理论
姚斯(Hans
Robert Jauss,1921—) 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接受美学的 主要创立者和代表之一。
26
美学接受理论
姚斯主要受伽达默尔阐释学影响,他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