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太极拳刘元翔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逐渐发展起来的优秀拳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肢体表现形式。
它以道家清净无为的养生思想为基础,结合中医经络学说、古代导引吐纳术、技击家之蓄发提放等所创的拳术,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太极拳和养生文化现已成为全球性关注和研究的项目。
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其基础理论主要植根于古老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它是武术运动中哲学内涵最浓厚、哲学渊源最久远的活动。
通过对太极拳的文化渊源及其理论加以分析,对认识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和中国文化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据民国武术史家唐豪等考证,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传习的拳法。
据《温县志》记载:明思宗崇祯四年(1641年)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
陈王廷是卓有见识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参照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创编了太极拳。
首先,综合、归纳和吸收了家传武功,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把陈家拳术推到了新的高度,创编出新的拳术。
其次,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并把其养生思想应用到拳术之中。
《长短句》上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
几次颠险!蒙恩赐,到而今,年老残喘。
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
成龙成虎任方便。
⋯⋯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鱼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
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
不是神仙,谁是神仙。
”从中可以看到,《黄庭经》是陈王廷晚年创编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修身养性、延年益寿。
再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导引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
最后,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
中华武术界以太极阴阳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陈氏拳法更不例外。
太极拳是我国极具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之一,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块瑰丽的宝石。
近百年来,太极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不断演变,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很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的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五大流派。
其共同特点为:心静意导、呼吸自然;中正安舒、松柔连贯;动作圆活、周身协调;轻灵沉着、刚柔相济。
二、传统文化与太极拳(一)《道德经》与太极拳《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即“无极”,也就是虚无;“一”即“太极”,太极即太虚,无极而生;“太”广大,“虚”空虚无物。
太虚即空空荡荡,为体内真气填充,是身轻体健的源泉。
太极依照真气的运行,动为阳、静为阴。
“二”即为阴阳,太极拳理论认为“天地是一大太极,人身是一小太极”,体现在运动中就是“虚实”、“动静”、“刚柔”、“快慢”、“开合”、“圆方”等。
“三”即三维空间.是太极拳的顺逆缠丝的螺旋缠绕运动的千变万化。
因此,“至大至空”是太极拳的含义和太极生阴阳及其相互转换的根本,是太极拳练习者追求的境界。
道德经说:“虚其心。
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练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
“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在意识的引导下做到“松静自然。
”太极拳的“松”。
是道家功法“空”、“虚”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意识导引的身心放松;以调意、调神、调身、调息、调动全身气血运行,疏经通络、培养元气。
“静”是人体意识神态的宁静,是精神高度内敛后的静。
<道德经)上说:“神得一以灵”,就是说以静养神,以神练灵,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
<道德经>讲:“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极拳练习同样要求顺其自然。
“要用真元之意在呼吸之间顺其自然引之,虚而若实,实而若虚。
有而若无。
”(李雅轩语)由此可见,道家哲理对太极拳练习有指导作用。
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
从技击角度看。
太极内功是功力的源泉。
在注重内功的修炼上。
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
其实也就是道家哲学的“虚无”、“无为”。
李雅轩说:“太极拳是无为不为之功夫。
”在外观上,太极拳“丹田内转”和“发劲”,要求在意识的引导下在体内完成。
从与对方接触的部位发放出去。
这正是道家哲学“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在指导太极拳锻炼中的体现。
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中说“太极之无敌,唯不争耳。
”此语源于<道德经>中“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弱其志而虚其心”。
以这种哲学作为太极拳功理。
在对抗中舍己从人。
得机得势。
正如<太极拳论>上说的:“一羽不能加,蝇落不能落,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
”由此可知,太极拳是在道家哲学思想指导下以练拳方式修道悟道的过程,<十三势行动歌>说:“洋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二)<黄庭经>与太极拳<黄庭经)是道教主要经典之一,是一部谈养生修真之术的道教经书。
<黄庭经》养生教育思想围绕长生久视、强身健体之目的。
立足于哲学与医学两大基础,以存思内视、漱咽津液、吐纳行气、服气积精为主干,兼容恬淡虚无、心专意精、守一养神、脏腑调养等原则与方法,形成了融养生、医学、哲学与宗教于一体的名垂道教教育思想史的养生教育方法导论。
<黄庭经》是创编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太极拳是<黄庭经》侈身养性哲理思想的身体表现形式和较好的体现。
由于太极拳创拳和技术都充分体现了道家养生思想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说,太极拳是道家传统养生术与武术相结合的中间技术产物,是道家哲学在养身和技击方面的实践功夫,具有非常重要的创新意义、较高的健身和技击价值。
存思内视、守一养神是<黄庭经>养生方法论的核心内容。
要诀是合闭双目。
排除干扰,消除杂念,凝神安息。
存思存神,心目内视,俯视丹田,九可延寿。
存恩之功。
以五藏(脏)为盛”,“存思百念视节度,六腑修治勿念故,行自翱翔人天路”;“专守心神转相呼,观我神明辟诸邪”。
心精意专内不倾”。
太极拳是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贵虚静”.要求“心静”,即去除杂念,静以养神;动作“柔和”。
顺乎自然;要求“用意不用力”。
即以意导动,以意运气,专注于机体内外的协调配合。
存恩于五脏六腑的顺随松虚。
进而达到内外合一。
漱咽津液、吐纳行气、服气积精是道教传统的主要养生方法。
先秦<庄子〃刻意篇>就提出“吐故纳新”养生法。
<黄庭经>认为,吐纳服气的主要生理器官是鼻口;“呼吸虚无见吾形,强我筋骨血脉盛”,“呼吸庐间人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呼之则出,吸之则入,呼吸元气,会丹田中”;呼吸能促进津液滋生,漱咽津液,可润泽肌体,通利腑脏。
“口为玉池太和宫。
唾为清水美且鲜。
唾而咽之雷电鸣,舌为灵根常滋荣”,“津液醴泉通六府”。
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
舌顶上腭,牙齿轻叩,津液下咽,同时要求“开呼蓄吸”,将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太极拳有意识地控制呼吸的方法很多,如顺、逆腹式呼吸,鼻吸口呼。
闭气呼吸法等。
这些方法是通过意念改变自然的呼吸节律,以适应身体内部状态和外部活动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太极拳讲究“练津化精,练精化气,练气入神,练神还虚”,以此提高功力水平。
<黄庭经)说:“五脏之主肾最精”。
“两肾之神主延寿”,“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
太极拳是内功拳,内外兼惨,以练内培源为主,要求“练本不练标”,“本”是指本原、根本。
即肾中元气;“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源,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
无使伤损,根本固而后枝叶荣。
万事可做,斯为之要。
”“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
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根本固而枝叶荣”。
“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到练“本”与服气积精是相同的;肾气充足则五脏得养,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身体协调,内气充盈。
<黄庭经)养生观认为;“作道优游深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
“恬淡无欲养华茎”,“脾中之神主中官,朝会五脏列三光,上合天门会明堂,通利六腑调五行”,即进行存思内视、吐纳服气、积精宝精、漱咽津液、腑脏调养都需保持恬淡虚无。
恬淡清静、致虚无为是道教养生的基本要求。
太极拳练习时静、柔、意、气、缓的目的是达到恬淡虚无。
体验轻灵自然。
它利于腑脏的调养与保健,对于提高拳术水平非常重要。
(三)中医理论与太极拳1.阴阳学说与太极拳<素问〃四时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太极拳理运用了这一学说。
太极拳预备式要求“十趾抓地头顶天,舌顶上腭垂两肩,尾问中正松腰胯。
提肛运气扫丹田。
”也就是说在练功一开始。
首先要根基牢固,从而达到天地相应。
精神内守,气运丹田。
天为阳地为阴。
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动为阳静为阴,行为阳神为阴,太极拳全面处理了以上种种阴阳相对的关系,要求动静结合,形神兼备。
内外相合,虚实分明。
动练形,静练神,形神合一。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故有外三合。
“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
气与力合”,达到精神内守,调节呼吸,导引神气,以张五脏.通经络。
练习时动作配合呼吸,气力贯达全身。
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
太极拳强调虚实分明.上步,后座,转身等在移动重心中注意虚实的变化,进一步推动气血的运行,产生强大的“内劲”。
2、“形神合一”理论的运用形神合一。
就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也可以说是形态和机能的统一。
形体包括一切组织器官,神是精神意识活动。
《灵枢》说:“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神与气,使神内藏。
”“心主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太极拳利用这一理论,要求练习者形神兼备,做动作时要全神贯注。
特别强调眼神,要求“眼随手,步随身。
运动如抽丝,上步如猫行”。
要求动中求静、调形、调气、调神。
在注意姿式形态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意识的引导。
3.精、气、神理论的运用<素同>说:“聚精会神⋯⋯精者,生之本也。
”精气足则人的身体强壮。
太极拳一开始就要求运气扫丹田。
丹田中藏有“元精”、“元气”、。
元神”。
精气神是人体三大物质要素,气沉丹田,也就是藏精,藏气,藏神。
太极拳要求内藏精神,随动作的特点,运用意识,调理呼吸。
呼吸要领:一呼一吸细而长。
送呼收吸是要方。
练习时凡送出的动作,如上步、出掌、出拳、蹬脚时则呼气,当收拳收掌收腿时则吸气。
因此掌握太极拳的运动方法对提高练习效果和养生非常重要。
<黄帝内经》说:天地万物“莫贵于人”。
但人生苦短,多少人。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总之。
太极拳的渊源、成拳、立系、技术内容等各个方面是所有武术流派中受道家养生思想和中医理论影响最深刻、最广泛的拳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