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

2021年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

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
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
一、成年人监护制度概述
1.保护被监护人利益原则。

监护制度设立的目的在于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体现的是国家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因此,在被监护人与监护人或其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优先考虑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

2.国家干预原则。

从监护制度的本质来看,监护是对无自我保护能力人设置的一种保护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国家向现代福利国家的转变,残疾人群、老人等弱势群体无法通过自身的力量获得生存利益,必须由国家形成社会保障与救济机制。

3.必要性原则。

尽可能的减少对于当事人自由范畴的干预。

必要性原则是成年人监护制度的主要原则,它的提出在于保障身心障碍者的自我决定权。

4.补充性原则。

指当被监护人有亲朋好友或被监护人自己选任了监护人,而且能够达到监护的目的时,法院应尊重被监护人的决定,不得强行为其选任监护人。

该原则体现的是公权力对个人意愿的补充。

由此看出,成年人监护是以充分尊重当事人自主选择权,只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为其设置监护人以补充其行为能力的不足为指导思想。

而反观我国现行的成年人监护,其仅由《民法通则》中的几个条文规定,而且基本没有对其内涵做过变动,在实践中也没有重视以上的原则。

二、国外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立法新动向
(一)德国成年人监护制度改革
1.废止禁治产宣告,更新了“监护”的基本概念。

多年实践证明,禁治产宣告制度并没有达到维护精神病患者利益的初衷,相反其限制了本人的自我决定权,对本人尚存的意思能力不重视,这样就不可能保障本人的最大利益。

2.设立被保护者的保护支援机构。

允许多个照护机关的存在而不是仅限于一人。

奖励社会为此多设立一些慈善性的机构,法人也能因为监护法院的选任而成为照护人。

3.相关程序法上的修改。

对照管人的选任应听取本人意见,尊重被照管人的意思。

同时也整理并修改了民事诉讼法及非讼事件程序法部分内容,以统一的非讼事件程序法来取代。

(二)日本对成年人监护制度的修改
1.在法定监护制度中,保护因精神障碍经常处于欠缺认识能力状态的人的.“监护制度”、对行为能力显然不足的人的“保佐制度”和对行为能力不足的人的“辅助制度”代替“禁治产”、“准禁治产”。

2.本人的独立自主决定权得到重视。

监护人主要是对本人进行日常生活的监护,即对本人的看护、生活、监护以及财产管理的“事务”,本人对自己日常生活所作的决定受到重视,并规定不得取消訛譹。

三、我国的成年人监护制度
(一)我国现行成年人监护制度状况
我国对成年人监护的规定来源于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具体体现在第16-19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试行)》的相关条文中,但仅仅是对监护制度的比较原则性的规定,其内容包括了对监护人
的顺序和范围的规定、监护人的职责、被监护人的范围等。

(二)我国现行成年人监护制度之不足
1.对“成年人”的界定狭窄。

《民法通则》中成年人的监护主要是针对成年精神病患者,但除精神病患者之外存在着许多需要被监护的弱势群体。

我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老年化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的意思能力会逐渐降低,严重的甚至可能丧失意志而成为事实上的无行为能力者。

面对老年化问题,国家不得不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其人身和财产进行监护。

除开老年人,智力障碍者、身体严重残疾者也同样没有包括在需要被监护的成年人中。

2.缺少任意监护制度。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监护制度都比较丰富,不仅包括法定监护、指定监护、遗嘱监护,还包括意定监护和选任监护。

而我国的监护制度只包括了法定监护和指定监护,其中以法定监护为主,在人权盛行的今天显然不能达到“对成年受保护人自我决定的尊重”的要求。

任意监护制度的引入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监护制度的种类。

3.成年人监护和未成年人监护未做区分。

我国《民法通则》对监护制度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16-19条,规定过于笼统,成年人的监护和未成年人的监护并没有具体区分,更谈不上单独的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立法。

四、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之完善
监护制度在立法技术上应该尽可能的科学,内容上尽可能的与国际接轨。

所以,我国的监护制度在立法技术上应采用成年人监护和未成年人监护分别规定的立法体例。

鉴于成年人监护与未成年人监护在指导思想、监护开始时间以及监护内容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分别立法将是必然的选择。

笔者在分析我国现行监护制度之基础上,并借鉴国外相关立法体例,对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有以下思考:
(一)更新理念,引入先进的观念
引进维持身心障碍者生活的“正常化”以及“尊重自我决定权”的新理念。

这些新理念在国外发达国家充分体现在法律条文中。

民法作为私法,堪称人的权利宣言,是人权的保障书。

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民法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之一。

成年人监护制度作为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以保护被监护人利益为核心,尊重其意思自治,让其能平等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不可因身心障碍而完全将其排除在民事活动之外,剥夺其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

(二)拓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适用范围
1.可以用“精神障碍者”取代我国法律上规定的“精神病人及痴呆症患者”,在称谓上避免歧视的嫌疑,充分尊重每一个公民的人格。

2.扩大被监护人范围。

目前,许多西方国家都已经扩大了成年人的监护范围。

我国也应该在现有制度基础上扩大被监护人的范围,使更多需要被监护的成年人的利益得到保障。

因此,除了精神病人外还应该包括有精神障碍者、精神耗弱者(包括老年人)、吸毒用毒成病者、智力障碍着、酗酒成病者、生活放荡人、挥霍浪费人以及嗜赌成性的人,根据适用人员的不同身心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护措施。

(三)增加监护的种类,引入任意监护制度
根据现实社会的立法需求,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应由过去的法定监护为主变为法定监护与任意监护并存。

高龄者完全可以在自己意志清晰的时候未雨绸缪,为自己选择值得信赖的监护人,主动保护自身的权益。

(四)修改监护人相关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