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历史渊源
监护制度和保佐制度是古老的法律制度,产生于古罗马氏族社会后期,旨在保护家族的财产权益,防止未适婚人、妇女和精神病人不善管理财产,以致损害其继承权。
到了共和国末叶,罗马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监护和保佐制度由保护家族利益和法定继承人的利益变为保护被监护人和被保佐人的利益。
按照古罗马颁布的《十二铜表法》,监护和保佐是两种不同的制度,立法目的也不相同。
监护是补充受监护人的行为能力的不足,主要针对未适婚人和女子。
保佐是对精神病人和浪费人设置,主要管理被保佐人的财产。
以后大法官又将保佐的对象扩充至精神衰弱人、聋哑人、以及老弱不能处理自己事务的人。
2成年人监护领域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很多国家已先后在成年人监护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律制度改革。
改革的背景主要有两个:一是人权保护思想兴起。
联合国1948年通过《世界人权宣言》、1966年通过《国际人权规约》、1971年通过《智力迟钝者权利宣言》、1975年通过《障碍者权利宣言》。
以这些宣言和规约为基础,全世界兴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法律改革运动。
特别是《智力迟钝者权利宣言》和《障碍者权利宣言》的通过,对于保障障碍者的人权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人们开始认识到成年人监护或成年人照管不应该以健康人提供监护或照管为中心,而应该以障碍者的需要为中心。
这一认识迫使立法者变革原来的法律理念、改革原来的法律体系。
二是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随着老年人的增加,痴呆症患者也会增加。
因此如何妥善解决痴呆症人的身心和生活监护、财产管理问题便迫在眉睫。
3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缺陷
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3.1适用范围狭窄
我国《民法通则》第17、19条规定,成年人监护制度只适用于精神病人,《民法通则若干意见200条》第5、8条将其扩展为包涵痴呆者。
但实务中需要辅助的成年人远不只此两种人,如身体残疾者,精神障碍者,因年老而体衰但仍有部分意思能力者,品质恶劣且有不良嗜好欠缺意思能力的成年人等皆需辅助。
3.2监护种类和方法单一,忽略了被宣告人残余意思能力,漠视其自我意愿的表达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仅限于法定监护和指定监护,不包括任意监护。
而对于大多数需要辅助的成年人来说,他们并非完全丧失意思能力,如果不赋予与他们尚存意识相适应的或者在他们意识健全时挑选自己辅助人的自由权利,似乎是法律对主体行为自由的过渡干预。
3.3对监护人的资格规定不完善
在判断监护人是否具备监护资格时,过多的考虑监护人的经济情况、身体状况、与被监护人生活上的联系情况,而很少考虑监护人的个人品行、文化水平等对被监护人利益有实质影响的人格因素,不利于充分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
4对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
在审视中国监护制度的基础之上,参考国外的立法,笔者对中国监护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思考,要充分尊重欠缺行为能力成年人的自由地位和意愿,充分注意保护被保护人的残余能力,保障其权益最大化。
①在监护的设计上,受保护的主体范围应与成年人行为能力欠缺制度的主体相同,而对受保护主体的认定,无须司法拟制,以社会公众一般观点认为需要受保护即可。
②拓宽监护的适用范围。
将法律上规定的精神病人及痴呆症患者从称谓上代之以精神障碍者,从而去除其称谓上的歧视性。
除精神障碍者之外,因年老而体衰但仍有部分意思能力者,品质恶劣且有不良嗜好欠缺意思能力的成年人,浪费人,残疾人等需要辅助的皆纳入成年人监护制度的保护。
③突破单一监护的方法,依具体情况制定辅助、保佐、监护多样的保护方法。
借鉴日本法的规定,对轻度的痴呆、智力障碍者或精神障碍者,其判断能力虽未达到精神耗弱的严重程度,但需要保护的,根据本人、配偶、近亲属、保护人、监护人或法官的请求,人民法院可作出辅助开始的决定。
规范监护的种类,引入任意监护,尊重本人的自主决定权。
借鉴日本法的规定:“本人在具有完全的判断能力的前提下,预先选任自己认为值得信任的亲朋作为日后判断能力丧失或衰退时的监护人或代理人。
”
④设置监督监护人的制度,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督机构专门行使监督权,以更好的保护被监护者的权利;从实质意义上设立监护人资格的审查,除经济能力、与被监护者的关系应在考察之列外,还应考虑出任监护者的品行、文化水平等,以求为被监护人寻找最佳的监护者。
5结语
重构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不仅是在立法技术上的提升,对于“对自我决定的尊重”、“Normalization”等新理念的引入也显示了我国试图从制度上进行根本改革的决心。
任意监护的引入将使成年人监护制度顺应新理念即:维持身心障碍者生活的正常化及尊重自我决定权,从而极大的推动民法“私法自治”基本原则的彰显。
拓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适用范围,将身体残疾者,精神障碍者,因年老而体衰但仍有部分意思能力者,品质恶劣且有不良嗜好欠缺意思能力的成年人等纳入其调整之列,有利于维护这一群体的利益,进而有利于促进家庭关系的和睦,社会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周启.罗马法原论[M].商务印书馆,2004.
[2]贺秀风.从比较法论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建构[N].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11-21(6).
[3]李志明.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检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5,(3).
[4]李霞.成年后见制度的日本法观察[J].法学论坛,2003,(5).
[5]白绿铉.日本修改成年人监护制度动态[J].法学杂志,1999,(3).
[6]刘得宽.成年监护法检讨与改革[J].政大法学评论,1999,(6).
[7]魏树发.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理念与立法选择[N].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8]龙卫球.民法总论[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9]孙建江.成年人行为能力欠缺制度研究——兼论我国民事制度之完善[J].法学,2003,(2).
[10]四宫和夫.日本民法总则[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
作者简介:杨希,女,西南政法大学,2007级诉讼法专业研究生,重庆400031
成年人监护制度浅析
杨希
摘要:监护制度是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很多国家已先后在成年人监护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律制度改革。
本文对我国现行成年人监护制度进行思考,指出了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存在的缺陷以及对其的完善措施,论述了在当代重构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成年人监护保佐辅助法定监护任意监护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8181(2009)02-0273-01
-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