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17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7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后,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

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在反帝反封建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为了保证本课教学的连贯性,并且便于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可对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即以国共合作为线索展开教学。

二、学情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的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的相关史实,学生对黄埔军校以及北伐战争会比较感兴趣,但是其内容带有一定的政治性,比较难理解。

而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能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并且有了一定的主观判断能力。

但是他们对历史学习仍然带有一定的惰性,并且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概念比较模糊。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还要通过补充史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三、教学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课文和史料,再现历史。

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体会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在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25年9月,毛泽东从湖南到达广州,不久,即代行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职务。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震惊全国的秋收起义,攻打有国民党重兵驻守的长沙。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为什么会成为国民党的中央宣传部长?而仅仅两年后,他又带兵攻打国民党,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第15课《北伐战争》。

(设计意图)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通过对毛泽东这样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关键人物的活动变化,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便更好地展开教学。

【讲授新课】(一)救国救民,国共合作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初,……在各派军阀中,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实力最强。

他们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与1920年的直皖之战和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取得胜利,控制了中央政权。

1923年3月,他们……再次挑起军阀混战。

到1924年,参加混战的兵力达45万人,战火燃遍了全国大部分省区。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107~108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教师设问: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处于什么状态?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中国处于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致使中国经济萧条、生灵涂炭。

)教师讲述:20世纪20年代初,帝国主义列强扶持其在华“代言人”争夺中国的统治权。

一方面各军阀之间发生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各军阀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行动,使革命事业遭受重大打击。

材料二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 180多次,……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这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孤军作战,不能打败强大的敌人,要争取革命的胜利,必须在国内找到自己的同盟军,而在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是最革命的力量。

——王矞锋:《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载《社科纵横》,2009年第3期材料三孙中山从俄国和中国一些实际形势中,看到了一定的曙光。

……1923年1月26日,发表了《孙文与越飞联合宣言》。

……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确立,……当时国内共产党的成就,也给了孙中山动力,……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是一支“非常崇拜新思想”的新生的社会力量,这种力量能提升国民素质,推动国民革命顺利进行。

——张冲:《论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基础》,载《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教师设问:20世纪20年代初,经历革命受挫的国共两党进行了怎么样反思和探索?(参考答案: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的力量尚弱,要寻找革命盟友;中国国民党:依靠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不能拯救中国,要联俄联共。

)教师讲述: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的革命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国共两党在当时都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在革命受挫之后意识到:单纯依靠某个阶级是不行的,必须要建立一个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打倒列强除军阀。

于是双方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开始走向合作。

材料四1923年6月中旬的一天,这里一栋独立二层的普通民居内来了30多位身穿笔挺西装和几位身穿长衫的客人,……原来这里正在秘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个伟大的决策就在这里诞生了。

——魏雅丽:《国共合作的丰碑——访中共三大会议纪念馆》,载《红广角》,2011年第2期教师设问:中共三大上做出的“伟大的决策”指的什么?(参考答案:中国共产党正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教师讲述: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并结合当时国内的实际情况,决定双方的合作以“党内合作”的方式进行,即中国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

学生自主探究:中国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教师讲述:中共三大以后,国共两党合作的步伐加快。

1924年,国共两党的重要领导人齐聚广州,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盛会开始了。

材料五孙中山等走出国民党一大会场——齐世荣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7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学生自主学习:国民党一大的概况(参考答案:1.时间:1924年;2.主要人员:孙中山、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3.主要内容:提出新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4.作用: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

)(过渡)面对国难,国共两党历经磨难和挫折,最终走在了一起,从而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二)国共合作,谱写新篇教师讲述:孙中山之前领导革命屡遭失败,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依靠地方军阀武装,而没有属于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

所以,国共两党实现合作之后,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开始着手建立属于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1.创建革命军队教师讲述:1924年初,《新青年》刊登了一篇黄埔军校的招生启事,通过这本在进步青年中广泛传播的杂志,广大的爱国进步青年感到报国救国的大门向他们敞开了。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不遗余力地宣传。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热血青年克服种种困难,源源不断奔赴广州,参加黄埔军校的招生考试。

材料六报考者一般要经过3次考试,入学后还需再进行一次考核,通过上述4关才能最终获得一期生的资格。

第一关为初试……进行第一轮筛选;第二关为复试,即初试合格者再……进行第二轮的淘汰;第三关为总试,即通过复试者……持证明书自行前往广州参加黄埔本校安排的总试,获得入学录取资格;第四关为甄别试,即相当于入学后的中期考查,不合格者将被饬令退学。

——李木洲:《黄埔一期招考论析》,载《教育与考试》,2012年第2期教师设问:黄埔军校为何实行如此严格的考试制度?(参考答案:通过最严格的程序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

)教师讲述:黄埔军校通过严格的招考,将大批的进步青年和精英招揽至旗下,从而开启了中国革命史和军事史上一段传奇。

材料七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演说中指出:“我们的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

”“革命军就是救国救民的军人,诸君都是将来革命的骨干,都担负着救国救民的责任。

”——史兰:《黄埔军校为什么能?——为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年而作》,载《黄埔》,2014年第4期教师设问: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创建革命军,救国救民。

)教师讲述:孙中山通过之前的革命失败中总结出:依靠军阀干革命是绝对行不通的。

所以他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危亡。

那么他所创办的这所军校究竟是如何培养救国救民的革命军的呢?材料八黄埔军校区别于旧式军校的特点,就在于党代表制与政治部的设立。

……孙中山虽然一开始很重视军校实行政治与军事并重的方针,并任命了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希望他们能把政治工作做好。

但当时的“政治部是个空架子,学校也没有多少真正进步的政治工作可言”,……周恩来接任政治部主任职后,在党代表廖仲恺的领导关怀下,……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工作制度,……使政治部工作完善起来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开辟了黄埔军校乃至日后国民革命军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蔡瑞燕:《廖仲恺与黄埔军校政治部的中共党员》,载《广西社会科学》,2009 年第4期教师设问:黄埔军校实行什么样的教育方针?周恩来在贯彻这一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参考答案:政治与军事并重;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政治部的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真正实现了政治与军事并重的方针。

)材料九由于国共两党成员的共同努力,黄埔军校及其分校从1924年成立到1927 年,共招收了六期学员计12000多人,其中国共两党合作培养的前五期共毕业学员7399 人。

他们中大多是既能从事政治思想工作,又会指挥军事战斗的全面人才,不少人为中国民主革命建树了功业。

——周兴梁:《论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教师设问:黄埔军校取得了怎么的办学成果?(参考答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和政治人才。

)(过渡)黄埔军校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方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和政治人才,他们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随后的北伐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打倒列强除军阀材料十北伐誓师大会——李忠诚、刘苑生、曹燕:《特别策划——共同记忆之北伐》,载《黄埔》,2014年第3期学生自助探究:北伐誓师大会的概况。

(参考答案:时间:1926年7月;参会者:国共两党的领导人以及国民革命军;北伐的目的: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的具体目标:吴佩孚、张作霖以及孙传芳。

)教师讲述: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结束后,各参战部队按照之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开赴各个战场。

而早在1926年的5月,叶挺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作为先遣队就已经向湖南战场进军了。

学生结合《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及课文进行自主学习:北伐战争的进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