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谣言的政府应对_现状及对策_刘翠莲

网络谣言的政府应对_现状及对策_刘翠莲

2017年第1期互联网的诞生和快速发展,使网络逐步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网络媒体具有内容丰富、资讯获取方便、传播速度快等诸多优点。

因此,各种网络媒体平台的关注量呈几何级数增加。

但与此同时,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其中“不实信息”即网络谣言则是影响最大的一环。

不实的网络信息如不加控制,可引发社会恐慌,影响各级政府的公信力。

一、网络谣言的产生及分类网络谣言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划分。

、仅从内容角度进行划分,即可产生与自然相关的“自然灾害类谣言”、与公众人物相关的“人物行为类谣言”、与职能单位相关的“职能失职类谣言”、以及引发社会恐慌的“社会伤害类谣言”“食品安全类谣言”这几类。

1.自然灾害类谣言,比如地震传言、核泄漏传言、水污染传言等。

2016年2月17日,乌鲁木齐微信圈里,一条“今晚23:00到3:00乌鲁木齐及鄂托克前旗一带有9.6级地震!”的微信被广泛传播,使得人心惶惶。

一些信以为真的市民甚至连夜搬家“避难”。

这条谣言直到2月18日早上经实践证明不实之后才被粉碎。

从网络散布群体来看,自然灾害类谣言传播人群主要以青年人群和城市务工人员居多。

2.人物行为类谣言,主要是围绕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公众人物所产生的谣言。

比如,2016年9月16日,偶像派演员乔任梁在家中去世,年仅28岁。

由于乔任梁在演艺事业中具有一定知名度,自其去世消息传出之后,各种谣言在网络滋生,谋杀论、性虐论等层出不穷,愈演愈烈。

再如娱乐圈常见的整容论、上位论等,都属于人物行为类谣言。

公众人物类谣言传播者以青少年和公众人物的崇拜者、粉丝居多,这部分人群对自己偶像的一举一动都格外关心,从而极易产生捕风捉影的联想。

3.职能部门失职类谣言。

近些年,关于政府部门失职行为的谣言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并不罕见。

例如2015年的“黑龙江庆安火网络谣言的政府应对:现状及对策刘翠莲孙晓红申灿【摘要】网络谣言是社会舆论的一种投射,尤其在互联网转型时期更为明显。

各种类型网络谣言的产生有不同诱因,也有不同的应对策略,结合实际案例对政府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遏制网络谣言的根本途径,为政府部门净化网络空间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谣言;职能政府;应对策略100车站暴力袭警事件”,起因是一个网络上流传的不完整的视频,视频中执法者将一男子击毙。

随后网络上对当地执法者的谩骂、攻击和质疑铺天盖地。

在这种情况下,当地职能部门不得不公布了完整视频,将整个事件进行还原,才得以自证清白。

这次事件影响甚广,为此很多媒体进行反省,对职能部门的应对能力也提出了要求。

例如新华网指出:认真负责的调查,及时主动的公开,是对突发事件最好的应对。

掌握了更多话语权的公众需要真相,而真相不能总靠“倒逼”。

4.社会伤害类谣言。

这类谣言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力大,民众极易以讹传讹、添油加醋。

比如艾滋病人针刺谣言,谣言制造者宣称“有仇恨社会的艾滋病人拿抽了自己血液的针筒,在某市某路扎人,很多人被感染了。

”这种谣言出现在全国多地,且政府部门也多次进行辟谣,医学专家甚至专门进行了科普:即便真出现了这种情况,感染的几率也微乎其微。

但谣言依然疯狂蔓延,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繁衍一次。

5、食品安全类谣言。

食品安全类谣言近些年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极易出现。

2015年广为流传的“麻辣小龙虾生存于重污染环境,外国人曾用于处理尸体”以及“喝豆浆容易导致乳腺癌”“某快餐企业使用六个翅和八个腿的鸡用作食品制作”等均引起了民众一定程度的恐慌。

在所有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类的谣言散播速度最快,也是最难遏制的,人们往往抱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去对待这些传闻。

二、应对现状及对策谣言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首先需要处理的就是辟谣。

从传统的处理手段来看,为维护社会稳定,相关政府部门最常采用的手段是通过广播电视、短信息等方式发布辟谣消息。

但随着网络影响力的蔓延,许多政府部门也纷纷在网上开通官方微博,及时发布辟谣消息。

总体来说,政府辟谣的手段是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的。

手段和方式不断进步,但语言风格和处理速度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1.辟谣途径多样化但语言官样化现状:针对网络谣言,许多职能部门尝试开通官方微博或者在自己的官方网页上进行辟谣,但在一些辟谣内容上比较简单、生硬。

比如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全国各地出现各种地震谣言,谣言内容大同小异,类似近期本地要发生地震等。

随后全国各地的地震局陆续在官网进行辟谣,如河北省地震局发布的“近日,河北部分地区出现地震谣传。

经河北省地震局分析会商,认为河北省各种监测手段无明显异常,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请广大群众不要轻信地震谣传,安心工作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地震预报意见由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

”内蒙古包头地震局发布的公告:“关于包头市近日将发生地震的传言纯属谣传,请广大市民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从这两则辟谣公告来看,很难拉近和民众的距离。

随着网络进程的发展,职能部门也在不断努力调整工作思路,近两年一些职能部门的官方辟谣已经开始尝试出现口语化词汇。

比如2016年11月11日兰溪公安针对“一大批外地人来兰溪抢孩子偷器官”谣言进行辟谣:“这几天都在传,说兰溪来了很多人抢孩子偷器官?还卖杀伤性望远镜?其实这些都是假的!谣言止于智者,让我们一起向谣言SAY NO!”这则辟谣消息,从语言风格上不仅通俗易懂且亲民亲切,受到了网友好评。

对策:在辟谣内容上,可以看出早期辟谣信息比较简单,以官方化语言为主,体现出政府权威性。

而这种辟谣信息常常无法获得民众认可和信任。

近年来,政府职能部门开始尝试改变语言风格,以期拉近和民众的距离。

所以语言风格的转变是当前的有效对策之一。

2.辟谣反应迟滞造成谣言蔓延现状:网络谣言的蔓延速度极快,一些网民扑风捉影,人云亦云,社会影响面大,社会危害性强,容易造成人们的恐慌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能否迅速做出正确的回应就成为了能否遏制谣言的关键。

仍以2015年的“黑龙江庆安火车站暴力袭警事件”为例,当断章取义的视频公布出来之时,当地1012017年第1期部门反应的迟滞造成了事态的蔓延,引起了众多不明真相群众的愤怒。

直到完整视频的公布,舆论才开始转向。

但整个过程所造成的舆论伤害是不可逆的。

在这次事件中,网络围观群众固然有不理智、情绪激动等问题的出现,政府职能部门也存在反应迟滞、被舆论“倒逼”的情况。

虽然正如当地部门所言“调查需要时间”,但人民日报的一番评论一针见血,指出相关部门:“是否可以多几次提请公众耐心、冷静地等待调查结果?这次事件就像一面镜子,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舆论,都能从这面镜子中看到存在的短板,看到更加理智、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必要性。

”对策:在网络谣言事件中,谣言能够在短时间内不断蔓延扩大,一个重要原因是权威、真实信息缺失,当民众不能及时获取权威信息时,小道消息就越传越盛。

在这种情形下,政府可以说是在和网络谣言赛跑,要第一时间取得话语权和主动权,第一时间稳定好群众的情绪并及时发布正确权威的消息。

比如2011年,日本核泄漏,成为了“吃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谣言的源头,我国国内很多百姓还是疯抢碘盐,一袋盐从1元钱抬到2元,甚至3元,5元。

这种情况下,及时的科普和辟谣是遏制民众疯狂行为的唯一办法。

如果政府职能部门辟谣及时、有效,民众就不会做出疯狂抢购的行为。

3.预防机制、反思机制和后续跟进机制的欠缺现状:从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来看,谣言的受众群体对谣言的甄别能力较差,容易盲从听信。

各种网络平台,给普通民众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这是我国言论自由和民主的体现,但同时也为谣言的产生滋养了温床。

若想根除谣言,预防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但从现状来看,我国谣言的防范机制薄弱,面对网络海量的信息,没有给民众提供出很好的信息甄别和指导方法。

同时,后续跟进机制也较为薄弱,当一则谣言从产生到粉碎整个阶段结束后,如何后续处理,如何开展下一步工作也是值得思考的。

对策:在海量信息面前,网民往往没有时间和能力进行筛选和鉴别,盲从效应使其对谣言容易轻信。

预防机制可以从源头扼杀谣言的产生,比如近些年呼声极高的网络实名制就是值得参考的防范机制。

另外,谣言的传播者往往在道德层面受到人们的谴责,却很少受到处罚。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如建立基于谣言社会危害程度的定罚或量刑机制也是防范舆论滋生的主要构成。

网络信息因为其民间性、私密性不同于政府宣传信息的特征,所以有“先定”获得网民或民众认可的机会。

网民或群众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容易形成一种错误思维模式,即不少网民或民众对政府职能部门宣传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认为小道消息、民间消息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这需要全面监测和管控各种谣言发布,对传播的载体与通道也需要采取相关手段。

比如政府要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各网络载体或通道上的舆情信息进行全面、实时监测。

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除了可监测各种新闻信息外,也可监测各种网络谣言。

一旦网络媒介或通道上出现某个网络谣言信息或事件,监测系统可实时汇报并跟踪。

同时,建立后续跟进和反思机制,在谣言粉碎之后,及时开展各项疏导工作,利用媒体,从民众心理角度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民众提高鉴别能力。

总之,遏制网络谣言的根本途径就是通过及时的反馈让网络谣言现出原形,再通过各种行为、心理疏导,让网民从根本意识上了解谣言的本质。

政府部门要改变以往依赖传统媒体发布各种消息的固定思维,与时俱进,善于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同时改变单一官样化语言的公文方式,拉近和群众的距离,从而达到彻底辟谣的目的。

(刘翠莲:河北行政学院副教授;孙晓红、申灿:河北行政学院讲师)注释:①王国华、汪娟、方付建:《基于案例分析的网络谣言事件政府应对研究》[J],《情报杂志》,2011年第10期,第72-76页。

②孙愈中:《大众传播环境中人际传播现象探究》[J],《采写编》,2016年第4期,第15页。

1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