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形成、特点与应对
一:概述:
现在的我们已经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广度和之前相比可谓判若云泥。
网络作为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由于不可控制,也成为了许多网络谣言的散播途径,时常引起不了解真实情况的网民的激烈争论,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等。
国内学者王国华等认为,网络谣言可定义为在网上生成或发布并传播的未经证实的特定信息。
根据上述定义,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真假。
网络谣言与传统谣言的不同在于传播的媒介是通过网络平台,这也使得它的产生、发展、影响与解决应对措施有许多与以往谣言不同的地方。
二、网络谣言的形成与发展
网络谣言可以看作网络舆情热点中的一种,它也有从起始、高潮到波动、消亡的基本发展阶段。
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 往往源于某些事件或问题的发生, 也就是以某些具体的对象为依托。
网络舆论热点形成后, 由于网民的情绪、意见等不断高涨, 使热点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 影响越来越大, 进而吸引更多的网民关注网上热点。
这种高涨的态势根据热点问题受关注的程度,网络舆情热点的发展过程并非总是直线式的上升或下降。
某些时候, 它会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轨迹, 即发展到一定高潮后, 会经历一定时期的萎缩或沉寂, 但进而又出现新高潮, 这样的波动过程甚至可能反复数次。
舆情波动之所以产生,往往是由于在舆情热点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热点持续一个时期后, 逢新的事件涌现并产生新的刺激, 多数网民就会自动转向新的目标。
于是, 原来的热点舆情便慢慢冷却, 最终沉寂下来。
当然, 依照舆情自身的变动规律,那些影响深远、关系重大的事件对网民的刺激和引发的舆情, 只能说是“阶段性沉寂”, 一旦有新的诱因关联性的事件发生, 极有可能被网民旧事重提, 再度成为热点。
网络谣言主要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即时通讯、电子公告牌、博客和其他
社会性软件(QQ、微信、微博等)等来传播。
而且社交软件中的传播,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得它传播的谣言更具有“可信性”,这里是说由于社交软件联系的大多是关系较为亲密的人,因而更可能被接受、传播。
三、网络谣言的特点
网络谣言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虽然与传统谣言的本质相同,但它具有如下特点。
( 一)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
传统谣言一般在人群中通过口头传播,其影响范围较小。
而网络谣言的电子传播方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谣言能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就可以形成几何式的增长,甚至演化成规模庞大、跨越国界的谣言。
( 二) 网络谣言的传播渠道多。
与传统谣言“点—点”或“点—面”的双重传播模式不同,网络谣言借助于博客、贴吧、微博、微信、论坛、短信等网络平台。
接受者往往在短时间内从多个渠道获得相同的信息,强化了谣言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增加了接受者成为下一个传播者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剧了谣言的扩散。
( 三) 网络谣言的传播具有互动性。
在网络中,每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编辑者或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
网络谣言借助微博、论坛等互动平台进行传播,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与谣言有关事件的信息挖掘活动,使得围绕谣言事件的新闻源越来越广,并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形成一个持续的连锁反应。
网络谣言不同于传统谣言的以上特点,决定了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性比传统谣言危害范围更广,后果更严重,应采取措施进行规范。
四、网络谣言的扩散因素
谣言的传播是一个信息扩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创造和变异的过程。
网络谣言的扩散是由造谣者、传谣者、网络媒介和政府等多个主体的行为因素共同促成的。
( 一) 造谣者的情感宣泄和别有用心。
这是从传播源的角度看网络谣言的产生。
任何谣言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一方面,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
很多人对就业难、贫富悬殊等社会现象不满,网络平台为人们发泄不满情绪提供了安全的出口。
另一方面,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也利用网络平台刻意制造蛊惑人心的谣言,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恶毒攻击他人乃至政党和国家。
( 二) 受众的识别能力差和从众心理。
这是从受众的角度看网络谣言的散播。
一方面,由于教育背景、职业等方面的差异,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网络素养存在差距。
我国网民结构存在低龄、低学历的特点。
另一方面,网民存在普遍的从众心理。
当谣言发生时,许多人会丧失理性判断,夹杂着心中的不满而选择随波逐流、跟风造谣。
即使少数人坚持真理,也会被绝大多数非理智的声音洪流所淹没。
( 三) 网络媒介的“不守门”行为。
这是从传播媒介的角度看网络谣言的散播。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大师库尔特·勒温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守门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在传统新闻媒体中,“守门人”对消息可靠性的把握和可传性的选择是比较严格的。
网络媒体通常把时效性放在首位,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注重对新闻内容的“把关”。
更有一些网站在竞争压力面前往往不顾事实,利用人们对新、奇、特消息的兴趣编造谣言提升点击率。
( 四) 政府“发言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
这是从整个传播过程而言的。
很多时候,政府出于维护政绩或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虑,选择集体沉默或是掩盖事实真相,试图稳定局势。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急于探求真相的公众就会从其他渠道获取相关信息,这就使谣言有了可趁之机。
政府事后对造谣者惩处不力,在实际执法活动中,政府对造谣者很少使用刑事处罚,多采取罚款、拘留等治安行政处罚,更多时候对造谣者不予处理。
五、网络谣言处理中的不足
(一)、网络各论坛在舆论引导中的不足
除了主流的真实性与全面性外, 网络舆情虚虚实实, 情绪化表现突出, 网
络舆情热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某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 众多网友在网上会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 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 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
由于网络信息
发布的便利性, 以及网络信息审查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审查存在巨大的差异, 导致网络上虚假信息发布非常容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网上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变得非常复杂。
西方反华势力大肆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 进行舆论渗透和文化入侵。
(二)、我国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不足
我国《刑法》未能充分认识到网络谣言远远大于传统谣言的社会危害性,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之间存在脱节,刑罚制度不完善,客观上纵容了网络谣言。
现行诉讼制度对网络谣言受害人不利。
网络实名制治理网络谣言效果不彰,为了应对网络匿名所带来的违法信息泛滥的问题,政府在手机、微博、论坛等平台网站开始推行实名制。
但据中科院的调查结果显示,34%的受调查者认为实名制防不了“小人”,治标不治本,最终走不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圈”。
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在面对危机事件时,政府官员往往倾向于不公开信息,在澄清网络谣言方面显得犹豫不决,吞吞吐吐,错过应对网络谣言的最佳时机,损害政府公信力。
六、网络谣言的应对措施
(一)网络舆论方面
1. 及时捕捉网络舆情热点, 增强对有关热点的预见性。
通过对网络舆情形成发展规律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舆情热点的出现是有规律的, 也是能够预测和把握的。
因而, 我们要善于将小事件放到大背景下观察,提前预测, 增强对有关热点的预见性。
2. 以重大突发事件为契机, 争取舆论引导“第一落点”。
在今天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里, 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在网民心目中就极易被认为“有猫腻”, 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
网络媒体要利用网络传播快捷性特点, 发挥自身优势,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 及时与相关部门主动沟通, 力争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 及时发出正面声音。
3.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以正面舆论压倒负面舆论。
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思
想舆论新阵地和舆论斗争的新领域。
网络宣传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4. 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 相互放大正面舆论。
网络舆论既引发自传统媒体, 又集中和放大传统媒体舆论。
传统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可靠性, 可对网络舆论进行选择、过滤、放大, 调控网络舆论的导向。
5. 培养网上“意见领袖”, 引导网民自我教育。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 又称舆论领袖, 通常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 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
例如当前微博中的许多公安部门的官方微博等等。
(二)网络舆论方面
1. 完善造谣、传谣行为的刑事责任制度,提高法定刑
2.完善诉讼制度,允许谣言受害人根据造谣者、传谣者的注册账号先行起诉
3.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扩大信息公开范围,提高信息公开质量
4.提高执法力度和效率,建立日常执法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