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集团理论研究综述徐加根(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成都,610074)内容摘要:对于利益集团的理论研究可以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本文主要侧重于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两个角度对关于利益集团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并且阐述了中国的学者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具有丰富的学术研究资源的有利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了西方的利益集团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经济制度变革。
关键字:利益集团理论 多元主义 政治学 经济学关于利益集团的理论研究可以从多学科角度进行,如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本文侧重于从政治学和经济学两个角度进行梳理。
因为政治学和经济学对利益集团的理论研究比较完整和系统,法学和社会学比较侧重对与公平正义有关的社会利益、与社会结构有关的社会阶层的研究,直接针对利益集团的研究并不多见,且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一、政治学角度的利益集团理论政治学研究的是在制度均衡状态下的利益集团,假定政府的角色是在利益集团之间寻找平衡。
在美国,利益集团的发展较早,并迅速发展成熟,因此关于利益集团的政治理论内容丰富。
这些理论反映了理论家们对利益集团政治的不同看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政治生活的现实。
1、早期利益集团政治理论詹姆斯·麦迪逊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早在美国制定宪法的时候,他就认识到派别或利益集团的存在,给政府带来了“不稳定和不公平的影响”。
他以个人的利益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得出利益集团的活动是“美国政治发展之动力”的结论。
他认为美国是建立在利益集团基础上的社会,政策的制定是利益集团竞争的结果,多数利益集团可能会在获得权力后损害少数利益集团的权利。
利益集团理论利益集团政治学理论 利益集团经济学理论 1、早期利益集团政治理论2、多元主义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3、精英主义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4、多元精英主义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5、后多元主义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 1、古典经济学关于利益集团的观点 2.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利益集团3.政府管制的利益集团理论4、政治企业家理论5、新制度经济学的利益集团理论因此,政府应当起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缓冲器作用,即政府协调各种利益集团的关系;二是控制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所带来的弊端。
亚瑟·本特利是20世纪初第一个系统提出了利益集团政治理论的学者。
在《政府过程》一书中,他把社会视为是各类利益集团的复杂组合,政府过程表现为一种经常性的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能够反映公众需求的政策。
公共领域的一切方面,如法律过程、政党、公共舆论乃至政府本身,都是通过利益集团的力量在发挥作用,“排除了集团现象,便无所谓政治现象”。
本特利认为,利益集团的重要性在于它具有代表性,利益集团的政治影响取决于它代表某种利益的能力,政府应该去了解利益集团所代表的人群和利益,以便政府过程能够实现更广泛的公众利益。
戴维·杜鲁门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研究集团政治理论的著名学者,与麦迪逊对利益集团的负面评价不同,他对利益集团给予积极的评价,认为利益集团是美国民主过程中基本的和积极的成分。
他将集团视为观察世界和社会的出发点,“在任何复杂的社会中,个人较少直接受到社会整体的影响,而较多地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各个部分或集团的影响”。
杜鲁门将美国政治和政府描绘为不同利益集团相互作用和讨价还价的复杂的结合物,利益集团是各个层次政府过程的核心。
杜鲁门对集团民主抱有一种理想化的信念,认为政治利益集团是民主的基础。
利益集团的组织特征是它表现出来的在原则上和目标上的凝聚力,集团组织会自然地采取一种民主的模式,以免内部发生分裂或使组织行为失去效力。
同时,他认为利益集团对利益的追逐具有内在约束机制,因为一方面多数利益集团的成员同时也是其他不同利益集团的成员,这种成员关系的交叉性,有助于控制对集团特殊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如果利益集团过分追求其特殊利益,就会有潜在集团进行抵制,使得利益集团不敢索取过多。
2、多元主义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美国的多元主义利益集团政治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与本特利和杜鲁门的理论一脉相承。
该理论认为,多元化社会中的利益分化导致了代表不同利益的集团的出现,集团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民众与国家政体之间的中介,政治权力的分配和政策的构成源于竞争着的利益集团的不稳定平衡,公共秩序也是集团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多元主义主张所有的利益集团相互平等,彼此独立,不存在隶属关系,不存在等级差异。
在体制内都有平等的机会影响政府决策,不是由等级式权力精英掌控政治过程,而是由多元化社会结构中众多代表不同利益的集团通过竞争获得。
利益集团通过对抗性竞争来实现利益目标,多中心的权力结构的基础是竞争性利益集团。
同时,多元主义理论认为集团对于政治过程的涉入仍然需要受到某种控制,当集团利益与公共利益相悖时,利益集团有责任做自我调整;利益集团之间的对抗性竞争,也构成了相互制约。
管理社会的政府处于分散的权力结构中,其身份是一个独立的仲裁者,要对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进行调解或做出公正的仲裁。
多元主义的理论家们更多地从积极的方面看待集团,认为集团的存在有利于政治制度。
3、精英主义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精英主义是一种与多元主义相对立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虽然美国确实存在许多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但实际上控制着美国政治和重要决策的是精英而不是平等的利益集团。
精英主义认为,在任何社会中,由于个体禀赋、机遇和努力的差异,精英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而政治社会化成为精英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组织的存在成为一种需要,它是精英们推广其价值理念、确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价值体系的制度安排。
掌控利益集团的精英将其价值观传递给其成员,成员在集团的行动中逐步接受这样的价值观,如此就达到了价值社会化的目标。
在美国绝大多数利益集团产生于中上等社会阶层,所以仅有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并不能保证一个民主体系的产生和存在。
社会底层处于美国政治的边缘,底层声音很难反映到政府决策层面,美国事实上正是由少数精英集团主宰。
4、多元精英主义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与多元主义集团政治理论相对的,是精英主义政治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精英控制着美国政治并且控制着重要决策。
美国的古典的精英主义理论家认为,在任何社会中,精英都是不可避免的。
政治社会化成为精英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组织的存在成为一种需要,并成为一种价值体系。
组织将这种价值传递给其成员,精英在其中发挥着作用。
美国的当代精英主义政理论从政治议程的形成出发,认为精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政治议程。
此外,洛伊和斯查特斯奇内德等人还提出了多元精英主义理论。
他们认为,在美国,权力是分散的5、后多元主义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反对多元精英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对公共政策有重要的影响的是利益集团而不是精英。
是什么因素导致精英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下降了呢?后多元主义认为有以下几种相互作用相互抵消的因素:一是有组织的经济精英之间的经常性的相互制约作用,例如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利益取向,往往在减少进口配额和扩大进口配额上同时进行游说;二是各种不同的公共政策领域相互交叉,使得决策涉及面极广,单独的精英很难左右这样的公共决策;三是政府作为赞助人的作用,由于政府通过拨款和补贴支持了许多组织,这些组织在许多决策过程中将会支持政府而不是精英;四是社会运动的作用,环保运动、妇女运动、民族运动、宗教运动等等社会运动是抵消和对抗精英的非常重要的力量。
二、经济学角度的利益集团理论经济学家研究的利益集团理论侧重于其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作用。
应该说,与政治学相比,同样是对利益集团的研究,同样会涉及政治过程、政策制定、集团行为等,但经济学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有自己独特的分析视角,形成的理论有着自己的特色。
经济学通常采用数理分析方法,通过构造模型,去解释和验证为什么理性的个体会形成有组织的集体行为,利益集团对社会福利产生怎样的影响,特别值得一体的是,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被视为是经济制度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
下面从古典经济学、管制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等几个方面来梳理经济学角度的利益集团理论。
1、古典经济学关于利益集团的观点古典经济学以完全竞争市场为背景,研究分散的个体的独立决策如何导致资源有效配置,对于利益集团的观察和分析仅仅是市场理论的一些点缀而已。
早在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在谈到当时的资产阶级时就曾指出:“扩张市场,缩小竞争,无疑是一般商人的利益……因此,这一阶级所建议的任何新商业法规,都应当十分小心地加以考察。
非小心翼翼地、抱着怀疑态度作了长期的仔细检查以后,决不应随便采用。
因为他们这般人的利益,从来不是和公众利益完全一致的。
事实上,公众也常为他们所欺骗所压迫”。
那么从古典或新古典经济学家来看,利益集团是怎样产生的呢?经济学遵从的是个人主义方法论,理性人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利益集团的产生是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然结果。
因为当理性的经济人认识到集体行动可以比个体行为更能促进个人利益的时候,人们就会产生对集体行动的需要,于是利益集团便产生了。
其直接推论就是集团成员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采取一致的集体行动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利益,集团或组织的存在是为了谋求个人不能通过他的纯粹个人行动来增进的那一部分利益。
2.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利益集团理论美国经济学教授曼瑟尔·奥尔森1965年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提出,利益集团是由个体组成的,对它的研究也应该以个体为基础,但理性人对个体利益的追求并不能自然地导致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形成一致的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
他认为,集团或组织的基本功能是向其全体成员提供不可分的、普遍的利益,这种利益是一种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
这种集团利益的共有性意味着,任何单个成员为这种共同利益做出的贡献或牺牲,其收益必然由集团中的所有成员所分享,这种不对称的成本收益结构极易导致其他成员“搭便车” (free riding)的行为。
奥尔森得出结论:“大集团或潜在集团不会受到激励为获取集体物品而采取行动,因为不管集体物品对集团整体来说是多么珍贵,它不能给个体成员任何激励,使他们承担实现潜在集团利益所需的组织成本,或以任何其他方式承担必要的集体行动的成本”。
所以并不总是“人多力量大”。
他的推论是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效率,在集体行动时更有优势,代表少数人利益的“特殊利益集团”往往可以攫取大多数人的利益。
因为,第一,集团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个人在集团总收益中占有的利益份额就越小,增进集团利益的活动所获得的报酬就越少,这样即使集团能够获得一定量的集团物品,其数量也会大大低于其最优水平。
第二,由于集团越大,任何一个成员在集团总收益中占有的利益份额就越小,他们从集体物品获得的收益就越不足以补偿他们为集体物品所付出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