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届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 C 。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诸 侯争霸,故A项错误; 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中央集权否定分 封血缘,故B、D项错误;
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 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C项。
典题例证2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 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 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 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 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与中央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 的关系 立性 官员职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 责范围 土地管理权
返回目录
比较项 历史 作用
分封制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 秩序,但也容易发展成地 方割据势力
郡县制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和国家的统一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 共同点 重要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 了积极作用
夏朝
始创王位世袭制度。
【拓展归纳】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王权和神权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 政管理制度。 (3)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 度。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返回目录
【高频考点1 早期政治制度 】
返回目录
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异同?
比较项 分封制 郡县制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 实行 按地域划分 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 世袭 官吏有俸禄,不得世袭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 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条件
建立 基础 传承 制度 官吏 权力
与宗法制相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世袭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返回目录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考 古墓葬等级区别为切入点,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 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秦国与东方六国墓葬的 不同特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战国时期秦国墓 葬的特点是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没有等级差别,这是 商鞅变法后,秦国中央集权加强的突出表现;而东方六国 墓葬等级区分清楚,反映出分封制的影响依然存在。A项 内容题干中未涉及,故排除;B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故 排除;D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战国时期的战争本身就是 对分封制的破坏,故排除。
3、主要封国: 齐、 鲁、燕、卫、宋、晋 4、特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 和义务;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 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④层层分封。
5、作用:①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开发了边远地 区;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 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 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③传播了周文化,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 6、遭到破坏:分封制在西周末年动摇,春秋时进一 步破坏,战国时各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 制。 (表现:周郑交质、楚王问鼎、田氏代齐、三家分 晋、孔子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也!” 等)
返回目录
3、地方:郡县制 (1) 实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 区划。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2)内容: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 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下设 “乡”“里” 。 (3)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 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作用: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 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 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到春秋时期, “礼崩乐坏”屡见不鲜。卿大夫在夺取国君 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按礼, 天子的舞用“八佾”(“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 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 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 该出于“三家之堂”。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 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 语· 八佾篇》)。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 力的一种表现。
制”。分封制下,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其权力、地 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力之外。秦始 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 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力向一般平民开放,此 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史学家吕思勉认为:“自秦统一全国起至东汉分裂以前 止,这一时期是中国初入于平民政治的时代。”此“平 民政治”在当时实际是指 A.分封制 C.三公九卿制 B.军功授爵制 D.郡县制 ( )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 (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周王根 据受封者与其血缘关系的亲疏及功劳的大小进行分封,受 封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可以在自己领地内进行 再分封。) (2)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 稳定实施。 (3)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互为表里。二者共同构 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有效地起到了维系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的作用。
[例]
(2010·新课标全国高考)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
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 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
[解析]
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
解析:A项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B项普遍推行于战国
时期;C项不符合题意;D项郡县制以皇帝任命的官员代
替世袭的贵族管理地方,体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 型,故D项正治制度时说:“帝国 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 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
高考真题示例1(2011·海南卷)秦统一后,“废封建, 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 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 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C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
)
解析: “家天下”体现君主专制,这是不能变更的,对 应题目的“君主专制的刚性”;“公天下”表明选官制 度的灵活性,适当吸收各个阶级阶层的人士进入官僚系
统,相对应题目“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故选D项。
(2)对后世的影响 ①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封 建社会中王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 (后世的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 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 的历史遗存。) ②宗法制对今天而言,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 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是过分强调家庭本位, 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 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 背。
三、西周宗法制
1、内涵:(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亲疏的办法,来 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王权 的稳定。) 2、特点: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维 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大宗与小宗关系是相对的;与分封 制互为表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3、维护工具:礼乐制度 4、影响 (1)对西周的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 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家国 一体化 。
考试大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原始社会
远古人群 氏族公社 传说时代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朝、西汉、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朝、唐朝 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元 明朝、清朝(1840年前)
古代中国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近年考试特点: 1.以选择题为主,且一般与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相联系 分析各种政体的特点:将古代制度与古代雅典、近代 美国联系考查,将古代政治制度与今天政治体制改革 ,提倡制度创新与监督机制的完善联系考查将会是新 的命题视角 2.比较重视古代机构职能的考查,如三省六部制、宣政 院等。另外,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常年考查,同时, 2010年增加了对选官制度的考查。 3.在命题思路上,以教材主体知识的考查为主,但又不 拘泥于教材,规律性的知识是考查的重点,侧重于能 力立意。
答案:D
西汉初期的政权机构中,丞相权力很大, 皇帝在很多事情上要听取丞相的意见。窦太后 曾想封皇后兄王信为侯,景帝不敢独自作主: 请得与丞相计之。 而丞相周亚夫说: 高帝约'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 共击之。' 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 也。 丞相不同意,景帝也只好作罢。
返回目录
皇 帝
百官之首 处 理全国政务
副丞相
军务 太 尉 (虚有其位)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执掌奏章
三公
下达诏令
监察百官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太 仆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