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2019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
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
”材料表明( ) A.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B.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C.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D.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2.(2019江苏扬州期末)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
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 ) A.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 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3.(2019江苏苏锡常镇调研一)《左传·襄公十二年》中记载:“秋,吴子寿梦卒。
(襄公)临于周庙,礼也。
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临,哭也)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等级森严B.奴隶制渐趋强化C.宗法制亲疏有别D.封建制尊卑有序4.(2019江苏无锡期中)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
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乃形成见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B.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第 2 页 5.(2019江苏南通一模)《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
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6.(2019江苏扬州一模)“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和抨击的对象。
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7.(2019江苏赣榆模拟)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
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 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8.(2019江苏泰州模拟)“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
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
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这说明,该制度( ) 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推进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9.(2019 江苏东台一模)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第 3 页 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10.(2019江苏盐城期中)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
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时间赴试人数分配名额录取苏州庆历中 200 4 50∶1 绍兴二十六年 2 00013154∶1福州绍兴二十六年 3 400 62 55∶1 淳熙十年 15 000 62242∶1A.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D.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11.(2019江苏无锡一模)据《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武则天命人“宣敕示祎之”。
祎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武则天时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B.唐代三省六部制度有效约束了君主的专权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D.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12.(2019江苏南通一模)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
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
门下省审第 4 页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并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
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13.(2019江苏南京、盐城二模)“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
这个无端制、无定员、无预算。
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不副实的现象。
”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 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14.(2019 江苏姜堰考前模拟)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
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B.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C.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D.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15.(2019江苏盐城三模)最近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引发了收视热潮。
1723年,雍正帝曾推行“养廉银”制度,即政府给予官员足够高的俸禄,以此杜绝官场贪污腐败现象。
但事实上最终只剩下“高薪”而没有实现“养廉”。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惩治腐败不能仅靠制度建设B.雍正“养廉银”制度不够完善C.“人治”之下的腐败难以根治D.自古至今腐败现象不能根除二、非选择题(共13分)16.(2019江苏苏州期末)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僚制度是维系君主权力运作的重要支柱。
阅读下列材料:第 5 页材料一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牧、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
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
此为政之体也。
——司马光《上神宗之体要》材料二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
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
朝廷用人,则一依选举考试之所得。
故中国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仅可称之曰:“士人政府。
”——钱穆《国史新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
(6分)(2)据材料二,指出钱穆的主要观点并概括其主要论据。
(不得照抄原文)(4分) (3)据上述材料,分析钱穆对于古代官僚制度认识的局限性。
(3分)第 6 页答案全解全析一、选择题1.C 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排除;周天子是天下的绝对大宗,而不是周公,故B项错误;“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表明分封的重要依据是智慧和品德,故C项正确;“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表明殷族没有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故D项错误。
2.A 材料中“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说明诸侯国的形成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故选A;B、D是从分封制或宗法制单个方面而言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中“彻底”表述不当,排除。
3.C 材料中“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临,哭也)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诸侯死后的丧葬制度,强调的是异姓以及同姓宗族血缘关系的亲疏,C项正确。
4.B 西周时期,中央集权体制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君权既并吞了宗权”表明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宗法制并未消亡,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分封制并未消弭,故D项错误。
5.C 分封制是“重立列国”,与材料中“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不符,A项错误;“重立列国”是地方管理制度,三公九卿是中央官制,排除B项;秦灭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中“公元前221年……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相符,C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始于西汉初年,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
6.A 材料强调的是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反映的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内阁制代替丞相制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反映的是土地制度的变革,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第 7 页7.A 结合所学可知,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故选A;行省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并不代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能得到彻底解决,排除B;行省制是秦朝推广的郡县制的重大发展而非笼统继承,排除C;秦朝的郡县制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排除D。
8.B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B项与材料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相符,故答案为B项。
“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不等于“非地方行政机构”,排除A项;“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表明有较大权力,但与材料中“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中“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不符,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