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美学_第一章
目的为唯一要求,甚至认为艺术要求是对设计思想的
干扰,是建筑物不经济的根源等,主张洗净“浮饰”
,“真实即美”。反之,建筑师及艺术家们又认为工 程师不懂艺术,对新材料、新结构横加指责,导致了 工程师与建筑师之间的争执。
英国福斯桥:规模宏大结构外露的悬臂式钢桥。建筑师宣 称:在铁制的东西中没有建筑艺术。机械制造每前进一步, 东西却越来越丑,一直达到所有丑陋的顶点样品——
1)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和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背景不同,人们的审美观不同。 2)同一地区和民族,不同社会地位、教育程度、职业 、性别、年龄人们的审美观不同。
3)同一个人,处境不同、情绪以及年龄的变化,审美
观也会变化。
4.美的社会性
一定的时期内,一定的社会里,有较统一的、能为社
会公众普遍接受的审美标准。 如:文艺复兴时代,西方桥梁以繁琐的装饰为美;20 世纪则倾向于简洁、明快、纤细流畅。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文献 考察,期末考查。通过上述基本教学步骤,要求学
生了解各种桥梁的类型及其美学原理,了解桥梁结
构的外形美与内在美的自然科学的关系。认识桥梁
美的人文科学、工程技术与艺术三位合一基本原理
。
要求学生学会建筑审美的基本方法,克服普通人的 单纯的为美而审美的美学意识,初步掌握从多角度
苑惠丽 yuanhl@
目的和作用 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课程要求
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相关专业——建筑、路桥、城市规划、旅游、园林 、艺术设计、文化与传播等专业的全校性选修课。
桥梁作为公共建筑,是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发展的需要,利
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在科学规律和美学法则支配下, 通过精心设计而创造的人工构造物,是人文科学、工程技术 与艺术三位合一的产物。
多学科多因素的审美技能。并能正确的将这些知识
应用于工作和社会实践中。
考核方式
小论文
1.1 桥梁美学的研究与发展 1.2 桥梁美学的概念 1.3 桥梁建筑的艺术特性 1.4 桥梁建筑的几何构成与形态感情
一、技艺不分
二、技艺分家
三、技艺再合
四、技术美学与工业艺术设计
古代美学思想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希腊时代
这一时代的桥梁建筑,不但更加注重桥梁结构本
身的美学效果,同时也更加注重桥梁与环境景观的和 谐统一。桥梁设计从环境、材质、色彩、夜间照明灯 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景观评价。 德国莱昂哈特与卡尔· 舍希特勒出版了《桥梁造
型》、《桥梁建筑艺术与造型》;苏联《技术美学期
刊》;日本《桥梁美学》;英国《桥梁的美学》等。
,而成为系统的建筑美学理论并见之于记载的书中是
在2000多年前,罗马时代建筑大师维特鲁威在所著的 《建筑 十书》中就提出了适用、坚固、美观三位一体 的建筑观点,成了影响深远的优秀建筑标准。 事实上,古代建筑包括桥梁建筑在内,并没有技 术与艺术之分。“技术”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含技艺 、技巧之意,各国文学中的艺术一词,如拉丁文、英
。
第1章 桥梁美学概论 第2章 桥梁建筑美的基本要素 第3章 桥梁结构的美学设计 第4章 桥梁的色彩与材质 第5章 桥梁景观设计
序号 1 2
书名 桥梁美学 桥梁美学
编者 和丕壮 樊 凡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版本
3
桥梁建筑美学
盛洪飞
科学出版社
4
桥梁美学
山本宏
人民交通出版社
文、法文、德文等,都包含了技艺的意思。在中国
古代则被称为“匠”,因而当时的桥梁建造者容技
术与艺术于一身,既是设计者也是造桥者,既是工 程师又是艺术家,无形中就是一种完美的结合。
1. 中国古代
我国现存最早保存良好的桥是公元595-606年由
隋代李春建筑的安济桥(又称赵州桥),该桥是单跨 、敞肩、圆弧石拱桥,拱圈并列28道,净跨37.02米 ,高7.23m,宽9m。 此后,在我国的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 都建造了很多著名的桥梁,如建于中唐时代的宝带桥 ,是现存最长的多孔薄拱薄墩连拱桥(53孔,316.8m
罗马十二使徒桥:罗马的十二使徒桥等桥上都建有几座到 几十座巴洛克风格的雕像
威尼斯利雅托桥:桥上用大理石建店铺、拱廊、台阶和栏 杆而著称,所有线条都柔标志的工业革命改
变了整个物质生产领域的面貌。科学的明细分工以及
追求结构上的纯理性主义,使科学和艺术、专业技术 和艺术脱了节。工程师由于分工越来越细,无暇顾及 艺术;而艺术家则对工程技术抱有偏见,认为工程技 术是雕虫小技而不愿涉及。 工业化的大生产和追求高效率,往往与美背道而 驰。大部分土木工程师养成了以结构达到建筑物功能
通过学习《桥梁美学》,使大家懂得桥梁的基本类型和结构
,认识桥梁美学知识。了解桥梁建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的密
切关联性,了解建筑美与物理力学和结构工程之间的密不可 分的关系,通过学习能够从宏观直觉认识的桥梁建筑美感进
一步认识桥梁建筑的微观观察的工程艺术的美感。
通过学习《桥梁美学》,使现代大学生认识工程结构美和形 态美是以力学条件为基础的。通过学习让学生领会不同学科 知识的关联性和可应用性,为今后在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中 做到能将多个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应用和创新打下一定的基础
特殊性质、得出桥梁建筑在设计时应遵循的和在评价
中应依据的理论和法则的科学。 桥梁建筑艺术是通过桥梁建筑实体与空间的形态 美及其相关因素的美学处理,形成一种实用与审美相 结合的造型艺术,或者说是一种创造桥梁美的技术。
1.美的客观性:
美作为一个存在是客观的,其客观性在于它的物
质性。 桥梁建筑也是如此,其客观基础具体是指其形态 、材料、结构、技术和功能要求等。 2.美的主观性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新的建筑思想促使设计观
念完全更新,形成以建筑师为首包括工程师、工业设计
师、工艺美术师在内的设计大军,把美学设计领域扩展 到整个人造世界,出现了重视技艺的工业艺术设计和与 之相应的美学理论——技术美学。
工业产品与艺术相结合的设计,它既包括广泛的艺
术设计,又包括设计者的特殊精神劳动和创作方法。它
首先是一种具有运输通道能力的实用结构物,所以
功能价值是第一位的;其次,桥梁本身又对环境景 观产生深刻影响,要有美的形态与内涵,只有内容 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功能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完美体 现,桥梁建筑才能显示出不朽的生命力。
桥梁与其他建筑一样是工程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
,它作为物化了的人工环境必然依赖于相应的技术,并
随着19世纪科学进步与发展,传统的建筑观念
不被时工程师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所打破
。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需要更完美 、更完善的建筑结构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因而技 术与艺术必须完美地结合成为建筑艺术发展的必然 趋势。也促使了建筑师要懂结构,工程师要懂艺术
。
萨尔基那桥:是空箱截面三铰拱桥的代表
2.美的主观性
美的主观性是美的主观部分。客观审美对象是在
与审美主体的主观意识相结合而得出美与丑的判断的 ,因此这也是美的主导部分。 在桥梁建筑设计中既要重视建筑材料、结构形式 、技术水平等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和调动人的主
观能动性。在桥梁美的方面还要避免主观性。
3.美的相对性
审美观念会由于客观与主观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差异。
但仍不偏离桥梁美学的基本原则,即:多样统一、比
例和谐、均衡稳定、韵律优美。
5.美的创造性
主、客观条件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地变化,造就了不断
创造美的可能性。客观世界规律变化是相对缓慢的,而人 类掌握客观规律的手段,却是随着社会发展急剧地在增加 和进步,同时也影响着主观的思想意识。 美不是停滞的,更重要的是不断的创造新意,才有生
桥梁与房屋建筑有许多不同,房屋建筑是空间
卢沟桥: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 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 众多的石狮。
玉带桥:玉带桥在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是西堤六桥中唯一 拱圈结构的石桥。
2. 西方
相对于我国,西方中世纪正处于黑暗时期,战争
与宗教成为人们生活中两个重要内容,反映在桥梁建 筑上就是既为军事防御桥,又是宗教色彩较重的桥。 设计造桥者有牧师参与,桥头大都有防御性的桥塔和 桥门,还建有教堂和其他宗教性建筑物,长期的封建 战争和宗教势力的影响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耗费大量的材料,因而技术对艺术的制约表现在经济、 材料、设计理论、施工技术等方面。技术进步对于桥梁 美具有锦上添花的效用,是强大的推动力。 技术与艺术紧密相关,但不能互相代替、等同。只
有立足于现实条件、经济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
材料的作用以及人的聪明才智,才能创造出体现技术美 与艺术美结合的桥梁建筑。
德国的费曼恩海峡桥:是一座立体结构钢拱桥
东京湾彩虹桥:在桥梁界大力推广工业艺术设计及技术美 学思想,并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我国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在桥梁设计
中对桥头建筑及引桥进行了多种方案的比选,坚持“适
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设总方针,桥 梁雄伟壮观,技术先进、举世瞩目,成为我国建桥史上 的里程碑。遗憾的是随后的“文化大革命”,爱美求美 成为“修正主义”,在建筑美学思想上也引起极大混乱 ,只有在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才带来了经济繁荣、科技 飞跃,也带来了公路与桥梁建设的飞速发展。桥梁美学
。
2. 西方
这个时期桥梁建筑也常常被看作是一种纪念性建
筑,在桥梁上增加很多雕饰,可以说既是工程设计, 又是艺术创作,是一座桥梁,更是一件大型艺术品。
罗马十二使徒桥:罗马的十二使徒桥等桥上都建有几座到 几十座巴洛克风格的雕像
罗马十二使徒桥:罗马的十二使徒桥等桥上都建有几座到 几十座巴洛克风格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