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桥梁与美学论文

桥梁与美学论文

桥梁与美学论文题目:桥梁美学的鉴赏学生姓名:张宝鹏学号: 20101592院系名称: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班级:道桥10-1班指导教师:丁剑霆职称:教授二○一三年五月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诗,但其实建筑比诗更华美、更厚重、更感人至深。

建筑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还渗透着由历史沉淀而来的的人文情怀,桥梁亦是如此。

桥梁美学昔称桥梁建筑艺术,为建筑美学的一个分支,桥梁作为公共建筑,其自身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极大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环境,既是人类宝贵的物质财富,也是重要的精神财富。

1 概论桥梁美学是研究以美学的普遍原理、结合桥梁的特殊性质,得出桥梁建筑在设计时应遵循的和在评价中应依据的理论和法则的科学。

桥梁美学所研究的内容范围与桥梁建筑艺术有相互重叠之处,如同美学和艺术两者的关系一样。

桥梁建筑艺术是桥梁美学的表现。

2 艺术特性与基本要素桥梁美学作为建筑美学的一个分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性。

首先它是工程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另外桥梁建筑是结构外露的空间实体。

外露构件既是景观重点,也是美学处理上的难点。

桥梁作为水平方向单维突出的结构物,应注意协调长宽高比例,改善视觉印象。

桥梁建筑美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点:统一和谐:包括结构体系、形态统一和体量上的协调均衡稳定:包括对称均衡和非对称均衡。

对称均衡符合人的生理要求与心理习惯,但极易造成浪费和呆滞。

非对称结构动态感强,但需在力学和视觉上保持均衡,否则会引起混乱和不安定感。

比例协调:包括总体或局部的规模、尺寸协调,应以其固有的结构关系和力学原理为前提。

韵律优美:主要通过连续、渐变、起伏、交错等表现手法,来获得韵味和情趣。

连续流畅:对桥梁正视时,水平方向呈直线或曲线延伸,从桥的一端连续流畅地到达彼端。

另外,还需注意与周围环境协调,重视历史的连续性和文脉的完整性。

3 桥梁结构的美学设计梁式桥:其特点是水平方向单维突出,具有很强的沿水平方向左右伸展的力动感与穿越感。

主梁要求纤细轻巧、连续流畅,主梁顶面尽量与底面平衡。

桥墩在考虑荷载等因素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数量少、形态统一。

城市高架桥要避免墩高、量多,注意梁底处理,使桥下空间明亮而舒畅。

桥台应能充分体现其功能及存在感,与上部结构相协调,与地基相结合,适当增大梁下空间。

拱式桥:在主拱形态的选择上,小跨径拱桥多采用圆弧拱,外观动感强烈。

大中跨径拱桥普遍采用抛物线拱和悬链线拱,外观趋向自然和谐。

注意协调主拱与桥面的相对位置,以及梁和拱相交处的处理,要求力线明确,尽可能轻盈。

桥台尽可能减轻体量感,或采取使其隐蔽的方式,避免与轻盈的拱线不协调,桥墩注意与桥台、拱相协调,结合处简洁流畅。

刚构桥:主要由直线形态构成,力线明确,富于动感与轻快感,美学设计要点在于比例尺度,构件断面的变化及构件搭配的协调得当。

斜腿钢构的斜腿从底脚到梁,断面由小到大,与梁衔接处应柔顺,梁底缘线可采用微弯曲线增加柔顺感。

斜拉桥:设计要点在于整体比例与尺度和谐、塔的形状、索的疏密及配置方式、梁的纤细等。

整体均衡稳定须考虑跨径分割比和梁高与中跨、塔高与中跨之比,力求简洁连续。

悬索桥:目前能达到最大跨径的桥型,具有很强的跨越感,刚柔并济,宏伟壮观,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主构要素间的均衡和谐,包括垂跨比、加劲梁、桥塔、主缆的形状尺度及跨径分割与吊桥的力学性能等,都需在保证力学结构的前提下协调。

主梁要尽可能简洁,通常采用水平直线,或采用纵向竖曲线,以避免大跨径梁的下垂感,主塔要求使桥面空间流畅,无压抑感,外观简洁,视野良好。

塔柱断面直角处宜改为圆弧面,使塔在无光影效果下更显柔和,也利于抗风稳定。

拉索的配置力求与主塔、梁一起形成简洁、稳定的几何构图,尽量隐藏拉索锚具,或通过涂装进行掩遮和美化,减少外露的繁杂感。

4 色彩与材质的设计色彩设计中,既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又要注意协调与桥梁本身的规模、形态,保证自身构件配色的统一和谐。

配色时同时注意安全色的应用。

另外,需考虑架桥地域的风土人情及气候等对色彩的影响。

如寒冷地方宜用暖色、炎热的南方宜用冷色等。

桥梁材质主要以混凝土、钢材为主,部分构件可用到铝合金、玻璃钢或其他合成材料。

桥梁随材料及其断面组成和拼装方法不同,会出现雄健强劲或纤柔轻巧的不同形态。

应根据需要淡化或突出材质感。

5 桥梁的细节装饰“以小见大”在桥梁美学上同样适用。

桥墩、桥头、桥栏杆等组成部分的装饰美,影响着桥梁的整体效果。

桥梁会因自身所处的不同环境有不同的造型。

比如,苏州园林里短小的桥梁往往造得极矮且没有栏杆,这样可以使人更接近水面,便于观赏自身倒影和水中游鱼;而没有栏杆这一细节,会使游人略带几分小心地过桥,险中得乐,颇有一番滋味。

园林里水面上较长的桥梁则宜于建得曲折多姿。

我国园林在局促的范围之内,咫尺山林,聚集了不少精粹的景物。

曲折的桥梁增加了空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赏风景,像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九曲桥”便是如此,特有一种风韵。

又如罗马时代不少桥梁本身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的,桥上必设有桥头堡垒,不光是为了作战需要,同时也给人以雄伟英武的印象。

再如,由于当时宗教对社会起控制作用,不少桥上往往建有教堂、神龛或其他宗教性的建筑物,这些在中世纪的欧洲最常见。

桥头往往是人们观赏一座桥的必看之处,当然,有桥头的应是大桥和城市桥梁。

结构造型好的桥没有桥头衬托,不会给人带来美感。

在古代,桥头建筑多采用对称布置的堡塔式或教堂式建筑,给人以高耸、庞大和肃穆的感觉。

我国五六十年代以来的桥梁建筑也十分重视桥头建筑的装饰作用。

如武汉长江大桥(一桥)的桥头是具有传统民族风格的亭台楼阁式的,恰与两岸的龟蛇二山、黄鹤楼、晴川阁、莲花煳等风景名胜相融相衬,别具风格。

1968年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建筑由前台和后台两部分组成,前台以三面红旗为主题,后台以工农兵群塑为主题,显得雄伟壮观。

所以说,桥头美的要求是造型新颖独特,外观同环境相融,并体现一定的政治文化意义。

大桥栏杆除了要求稳定、安全以外,栏杆的造型也是桥梁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卢沟桥的栏杆是闻名世界的石狮栏杆,全桥485个小石狮雕在望栏上,形态活泼,造型各异,妙趣横生,令人赞叹。

古老的拱桥,如颐和园的一些桥梁,选用汉白玉、青白石等上乘石料精雕细琢做成桥栏,体现了皇家园林豪华精美的效果。

而现代桥栏则趋向于简洁、明快、大方,如不锈钢制栏杆、铸铁栏杆等,造型也多采用直线形。

另外桥上的隔离栅或隔离板,也有精心的设计,如设计成卡通形、几何图形等,富于科技色彩和时代气息。

最后,桥梁的色彩对桥的美观也有一定的影响。

人们目视一个物体,是以“形”和“色”来加以区分的。

“色”会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感受而起着心理上的作用。

建桥的各种材料有着自己固有的颜色,反映在人们的视觉感官上就是“外观质地”的印象。

如混凝土呈现其材料特征是灰色或白色,钢架从防锈出发,所涂防锈漆是橘红色。

桥梁的色彩搭配主要有两个原则,一是体现自身的造型美,二是同周围的环境相配合。

如在海面上的桥梁多以白、黄色调为主,因为要同蓝色的海水相比对;而在城市中的桥梁则多用橘红、绿色、五彩等,以便在钢筋混凝土的环境下增添几分活力。

所以,对桥梁色彩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

6 总结及个人理解桥梁是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兴建的一种公共建筑。

它从自身的实用性、巨大性、艺术性而极大的影响人类的生活。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桥梁美学对于城市或区域形象的塑造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桥梁美学越来越受到人们所关注。

人们所建设的桥梁不仅希望桥梁所能达到实用的功能,而且还注重桥梁美的特性。

例如北京郊区的卢沟桥。

不仅栏杆上雕刻的485个狮子千姿百态,堪称一绝,桥头的华表,碑亭更是典雅华丽,比例恰当,精美异常,而且大桥的整体造型,对称均衡,比例恰当,和谐统一。

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颐和园玉带桥和17孔桥,也以其独特和美丽的造型驰名中外,洁白的桥身与清山碧波、绿树红花、亭台楼阁融为一体,和谐美观、相映成趣,一直是许多画家和摄影爱好者入画入照的佳景。

现代人们更注意桥梁美学的功能,例如我国最近几十年修建的长江上的铜陵大桥和赣江上的南昌八一大桥,江阴长江大桥等和国外的许多的桥梁,都做了专门的景观设计,使这些桥梁不仅体现了大型桥梁的造型美,而且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从中国古代的桥梁建筑一绝——赵州桥中来具体的发掘这种美。

始建于隋凯皇十五年的赵州桥,千余年来,它栉风沐雨,曾历经十余次水灾,多次战乱,八次地震,依然巍然屹立于我交河之上,除了少许石拱坍塌之外,其余皆保存完好,这在桥梁史上十分罕见。

赵州桥历经沧桑却保存完好,这应该归于主持设计它的李春等人。

他们所选的桥址曾是输入运输码头,被加固的河岸,十分有利于河床的保护,是桥梁能够在千年中承受洪水的冲刷、地震的侵袭。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坦形拱的创造与应用,赵州桥曾是隋朝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但交河每逢夏秋之际泛滥,据文献记载,赵州桥在建成后的1300多年中曾历经11次较大洪水的考验,这充分说明了在这样的地方,只有建拱桥才能借助其大跨满足水上运输和排泄洪水的需要。

在拱形设计上,李春等人独具匠心,根据桥址的地理位置及其特征,摒弃了传统的半圆形拱,而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大块径单孔坦拱。

因为两岸地势低平,惯用的半圆形拱会是桥丧失本身所具有的陆路交通的作用,同时会增加成本,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因此李春等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增大跨径、降低拱矢的“坦拱”方案。

这不仅极大的降低了桥的坡度,也便利了人与车马的通行。

坦形拱的应用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增大了泄洪量。

赵州桥大拱上开四个小孔之后,增加了洪水流通面积,使得夏秋之际的汛发洪水得以迅速排泄,减轻了水流对桥身、桥基的冲刷。

同是也增强了桥梁的美感,使桥梁的的整体形状显得“线条柔和,构造空灵,既稳重又轻盈,寓雄伟于秀逸”。

赵州桥是集我国古代拱桥建筑艺术之集大成的精品。

它建筑结构独特,“奇巧因护,甲于天下”,不仅建筑水平高,而且建筑艺术十分优美,反映出我国独特的民俗艺术风格,它额户型办公和敞肩小拱的造型,线条柔和,远眺犹如出月出云,长虹饮涧。

桥面两侧的栏杆和望柱上,分别刻有龙兽状的浮雕和竹节潘龙,宝竹等造型,构图古朴大方,形象矫健飘逸,工艺精湛,惟妙惟肖,其桥上的装饰艺术是我国艺术写实性与浪漫主义风格的结合。

毫无疑问它是美的,它反映出了与大自然的和谐,与人类社会的和谐。

它的这种和谐之美正是桥梁美学的绝佳体现。

写到这里,有必要阐述一下桥梁美学理论。

桥梁建筑就其审美意义来说,它从属于美学的范畴,而美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涉及面十分广泛。

他的研究包括有整个艺术领域的一般规律。

对于桥梁造型符合美学规律的组织与优化一直是那些懂得桥梁结构规律的建筑师的行为,到上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认识到桥梁设计不仅要“关心自己”同时还要“关心别人”如关心桥梁对城市大地的影响,关心桥梁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的意义,关心桥梁美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美,将桥梁美学上升到解决被道路切割的大地之物的生存与敷衍的高度,也就是桥梁还要“关心”生态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