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叙事性文章阅读

四年级叙事性文章阅读

叙事性文章阅读一、课前导入入门考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张:A、看;望。

B、陈设;铺排C、商店开业。

D、姓(1)王阿姨的花店开张了。

()(2)过春节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

()(3)上课了,别再东张西望的。

()(4)小明讲《三国》故事,总爱张冠李戴。

()2.给下面的句子选择合适的关联词。

虽然…但是…如果…就…不仅…还…无论…也…(1)()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不能担起建设祖国的重担。

(2)他()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写起文章来总是具体生动。

(3)它若是不高兴,()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不出。

(4)()已是寒冷的冬天,()他仍然坚持游泳。

课前分享(一件有趣的事)二、知识点讲解如何阅读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事或几件事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明白一个道理,收到一种精神的鼓舞或思想的教育。

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㈠把握记事文叙述的“六要素”记人叙事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与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我们在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到那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

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

如果这样找到答案,我们就会很快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㈡理清叙述的线索(一)“线索”的概念及其作用在文章中,“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在文学作品中,线索是呈现在作品中的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一系列发展着的相互关联的事件的脉络,即“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将有关场面贯穿起来构成情节的整体。

”这两个定义是分别从文章和文学作品的不同角度来讲的。

通俗地说,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

俗话说:“彩线穿珍珠”,“彩线”就是线索,“珍珠”就是材料或故事。

(二)线索的种类和形式1、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如《拾穗》一文中以三个妇女捡麦穗的故事为线索;表现了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劳,按照一定的顺序(总__分,远———近)进行描写,把三位妇女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如《师恩难忘》一课中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以具体事物为线索。

如《中国结》全篇以中国结这一物品为线索,《中国结》通过介绍近几年流行受宠的饰物中国结,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

课文表面上写的是中国结,实际上表达的是中华各族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4、以时间为线索。

如《飞夺泸定桥》以时间为线索围绕“飞”和“夺”展开故事情节,按照“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顺利渡河”的思路记叙事情的发展过程,结构条理非常清楚。

5、以事件为线索。

如《落花生》一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作者把种花生、收花生作为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在过收获节时谈论花生作为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并在看似随意的家常谈话中,揭示出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的人生哲理。

行文朴实、自然、亲切,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当然,不是什么事物都可以随便作为叙述线索的,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或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可以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㈢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一定要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

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这些叙述的顺序形式都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而灵活使用的。

在分析倒叙与插叙时,要弄请他们和顺叙接茬的地方,这样有助于文章的条理和连贯。

【什么是顺叙?顺叙也称正叙.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使用顺叙法,必须特别注意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作用:使事情叙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中心明确。

什么是插叙?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既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作用:1.补充衬托情节2.解释说明/补充说明3.使文章脉络清晰4.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什么是倒叙?倒叙在写作中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边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

在电影创作中,也经常用这种方法。

从故事发展的结果开始叙述,然后再开始回述以往故事的发生和发展。

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增强文章生动性。

㈣抓住文章重点,注意综合表达方法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

我们阅读时,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是抓住那些重点,是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

另外,记事文章长于运用综合表达,以记叙为主,夹杂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

在运用议论时,往往是把所记叙事件本身包含的深刻意义提示出来,要言不烦,画龙点睛,以加深读者的理解。

在运用抒情时,有时是根据所记叙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感受;有时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情随事发,使事、理、情熔为一炉。

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和学习。

强调:一、抓住事情的“六要素”,即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感知文章的内容。

二、掌握分段方法,概括中心思想。

1、划分段落.可以把事情经过按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分段。

另外,记事的文章如果是通过几件事来揭示一个中心,还可以按不同内容的事情来分段。

2、归纳中心思想。

可以借助事情篇首或篇尾点题来归纳,也可以通过主要事件或重点段落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来概括。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法一:中心句法。

根据中心句的意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白鹅》的主要内容:从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写出了鹅的高傲。

《猫》的主要内容:作者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刚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

法二:段意归并法。

把文章各段的段意连接起来,稍作疏通,就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

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

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

合并时。

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

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如《落花生》一课,第一段讲的是我们种的花生居然收获了,第二段写的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花生,第三段写的是一家人议论花生引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把这三段的意思串联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即:我们种的花生收获了在吃花生的过程中我们谈论花生的用处让我们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法三:要素串联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六要素),把这几个要素弄清楚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如《毽子里的铜钱》这篇文章就是就可以这样来概括它:我十岁左右的一天,烤山薯的老人送给我两块烤山薯,“我”想给他毽子里的铜钱,他不要。

还有《飞夺泸定桥》这篇文章同样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概括主要内容。

法四:题目扩展法。

题目就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只要把题目加以扩展就可以了。

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改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周瑜自叹不如。

学会从课题人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

再如《飞夺泸定桥》一文,在读文后,让学生把课题扩充成一句完整的话:红军飞夺泸定桥。

在具体一些,加上时间地点就成了,红军在长征中飞夺泸定桥。

在突出那个“飞”字,就成了红军在长征中抢时间夺下泸定桥。

这样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概括出来了。

三、例题分析阅读【一】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

太阳偏西,收割过的地里已经堆起好几排金黄色的麦垛,有人在往车上装捆好的麦子,更多的人正忙着弯腰割麦。

监工骑在马上,看着田野里的一切。

三个妇女正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捡拾麦穗。

中间的是位中年人,夕阳照射在她结实的后背上。

那宽宽的肩膀,那戴着套袖的手臂,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从小担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

我们看不见她的脸。

她正深深地弯着腰,一手攥着一把麦穗,另一只手还在捡拾。

她埋头苦干,因为她承担着生活的重担,她知道多捡拾几把麦穗就能为家里的晚餐增加一碗麦粥,或者早餐多一两片面包。

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

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

哦,她的年纪够大了,也许是中年妇女的婆婆。

一辈子辛劳,腰已经落下了毛病,可是,这是她能为家里增添一点食物的宝贵机会呀!因此,虽然家里人不让她来,她还是坚持来了。

左边穿深色衣服戴蓝色帽子的妇女很年轻,可能是中年妇女的女儿吧。

她手脚麻利,捡拾麦穗的动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一只手伸向前方,另一只手拿着麦穗,弯在背后。

艰苦的生活刚刚开始,生活的路还很长……拾穗的穷人都遵循古老的传统,只在白天拾穗,天黑了决不会来。

监工的人明白,丢在地里的麦穗没人拾走,也是浪费;再说,给穷人一点帮助,也是应该的。

所以,除非是荒年,他们从不禁止拾穗。

这就是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描绘的主要内容。

米勒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童年就跟随大人到田里劳动,可能也曾和妈妈去捡拾过麦穗。

由于他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拾穗》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充满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

这幅画有远景,有近景,远景和近景相配合。

画面本身是静的,而表现的内容是动的,它使人好像也置身于收获后的田野中,来到拾穗者身旁。

认真的欣赏画面,会产我们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阅读【二】迷惑了,世界世界是什么?小时侯,世界是爸爸宽厚的肩膀,是爸爸有力的大手,经爸爸的大手我总能腾空在他的肩膀上,然后世界便在我的足下变得渺小了;世界是外婆那慈爱的目光,亲切的皱纹,可爱的白发,在外婆的怀抱里我总可以和欢乐尽情地牵手。

那时候的世界是天真,是无忧无虑,我喜欢。

渐渐长大,世界是儿时的伙伴,是风雨中的追逐嬉戏,是晚霞中的红蜻蜓,是头上的花冠,是手中的柳笛,还是那田地里老牛犁出的一行行局外人很难读懂的诗,这时的世界是长大,是童趣,我留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