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术造假1 (2)

学术造假1 (2)

学术造假的行为无异于掩耳盗铃,费尽心机之下骗的确是 自己,最直接的受害人还是自己。
面对日益猖獗的学术造假现象,我们该如何应对?
美国: 学术造假,美国一般将其统称为“学
术不端行为”。美国相关机构对这类行为 的处罚基本做到了不护短、不手软,除了 造假者所在机构不护短以外,美国的学术 协会通常也有一套规则处理学术不端行为, 政府和协会对学术造假行为给予严厉的制 裁。
“汉芯”事件
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 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 一号”造假,并借助“汉芯一号” 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 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中国亟 待在高新科技领域有所突破, 自主研发高性能芯片是我国科技 界的一大梦想。陈进利用这种期 盼,骗取了无数的资金和荣誉, 使原本该给国人带来自豪感的 “汉芯一号”,变成了一起让人 瞠目结舌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
原因
学术道德,本是每一个做学问的知识分子应 该恪守的职业准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 者们在追逐自己的名与利、得与失的时候,开始 与之慢慢背离,最终渐行渐远,成了与学术道德 永不相交的射线。我们常常在反思,为什么我们 的学术腐败案例层出不穷,究竟是因为我们学者 的良心缺失还是因为有着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
原因
问题究竟出在哪?
原因
造成这种风气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简单分析:
1、法律的局限放纵学术不端之风; 2、整个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影响反映在学术界; 3、学术机构、期刊单位、造假者单位对学术造假行为的纵 容和包庇,也成为学术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 4、“学术量化考核”,即以学术论文在何种刊物发表或者 发表了多少篇(部)作为职称评定和职务升迁的考核标准, 而不以学术含金量作为衡量指标; 5、个人问题,个人失去科学道德,失去科研信仰;
同月,中国工程院院 士、著名血液专家陆 道培指认弟子黄晓军 存在剽窃、造假严重 不端行为;
12月,国际学术期 刊《晶体学报》官 方网站表示称,至 少70篇发表的报告 存在数据造假现象
代表性
黄 禹 锡 事 件
汉 芯 事 件
李 连 生 事 件
黄禹锡事件
黄禹锡,54岁,韩国首尔大学教授,全球知名的生命科学家,因在 “世界上首先培育成功人类胚胎干细胞和用患者体细胞成功克隆人类 胚胎干细胞”,被誉为“韩国克隆之父” ,又被封为“民族英雄”。 黄禹锡在世界科学界,在韩国的名誉地位可说是无人出其右。后黄禹 锡被揭发始于其研究组中的一个研究员发电邮到韩国MBC电视台。MBC 经过4 个月的追踪制后,在2005年12 月1 日播放的节目中对黄禹锡进 行质疑。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委托3 家外部检测机构对黄禹锡所 说的胚胎干细胞进行了基因分析。12月23日调查委员会对外公布检测 结果,证实黄禹锡所称成功培育出11 个胚胎干细胞系完全是个骗局。 调查委员会认定,黄禹锡2005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时,根本 没有培育成与患者DNA相符的胚胎干细胞系。
学术造假七宗罪:
第一宗罪
申请过程中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科研经费;
第二宗罪 第三宗罪 第四宗罪 第五宗罪
科研产出与获得的经费之间严重失衡; 不正确的科研业绩观; 部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 抄假;
第七宗罪
学术论文一稿多投
国外情况:
聚焦国内:
5月,东北财经大学硕 士生毕业论文与南京财 经大学一篇硕士论文惊 人相似,仅将地点“江 苏”替换成“山东”, 被戏称为史上最牛论文 抄袭事件;
然而剽窃抄袭、侵占他人成果、申报造 假……学术造假事件频频曝光,一波未平, 一波 又起。学术界诚信危机四伏, 人们眼中最为神圣 纯洁的学术殿堂一时间乌烟瘴气。道德自律的缺 失、学术氛围的浮躁、学术活动的功利, 令学术 造假事件出现、“君子之风”渐行渐远。
学术造假定义:
所谓学术造假,就是指人为地制造假的学术成果以 获得某些利益(包括物质和精神各个方面的)行为与现 象。具体说,是指个人或集体用非科学的态度编造、捏 造、任意取舍实验数据,来公开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或抄袭、剽窃他人作品与研究成果,或在与自己毫无关 系的学术成果、研究论文上署名占有他人成果等行为与 现象。
李连生事件
李连生,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 生导师,曾获“长江学者”称号。 2007年底,西安交大陈永江等6位教授 向学校实名举报,李连生、束鹏程在 申报“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夸大自 己 的 研 究 成 果 , 涉 嫌 学 术 造 假 。 2010 年3月,李连生职务被取消并遭解聘。 2011年2月10日,其科研项目《涡旋压 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 品开发》推荐材料被发现存在严重抄 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的问题,所获 的 2005 年 国 家 科 学 技 术 进 步 奖 二 等 奖 也被撤销。
影响
学术造假严重影响国家学术事业的进步 学术造假严重造成教育和科研资源的浪费。 在学术和社会范围内造成不良影响 学术造假损害了国家的国际学术形象
影响
学术造假是通过伪造、抄袭、剽窃等手段炮制出的学术成 果,根本上没有突破前人的学术成果,而是在重复前人的知识。 这类学术不但不能提高学术水平,反而影响国家学术事业的进 步,更无所谓学术创新;为了能够获得国家或者地方的研究资 金,部分学者处心积虑想办法搞课题,但有些人基本上不具备 搞科研的条件,为了能够获得申报成功或者顺利结项,就采取 造假的方式,最终只会造成我国在教育和科研上投入大量的资 金的浪费;同时学术造假这一不道德的行为中,造假人的道德 丧尽,毫无诚实信用可言,产生大量的缺乏诚实信用的不道德 的行为,甚至出现违法的行为,它是学术、文化和社会公害, 这种行为同时也会让国家蒙羞。
如何看待科学造假
报告人:杨鸿儒
小组成员: 刘齐鲁,史卜严,马骏驰 —资料搜集 李想 — PPT制作
壹 学术造假的介绍 贰 学术造假的原因 叁 学术造假的影响 肆 学术造假的应对措施 伍 参考文献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 以出之, 信以成之。君子哉!
由此可见, 义和信是君子两样重要的品德。 而对知识分子来说, 君子更是其当之无愧的行为 楷模。以传统眼光来看,“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 理所当然是“君子之风”的集大成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