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重视农业,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据此回答1~6题。
1.“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答案】 B2.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小农经济【解析】A、B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D是经济形态,而非耕作方式。
【答案】 C3.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答案】 D4.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在16年持续不断地建设施工后,2008年底基本建成,这是中国水利建设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古代在水利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其中,兴建于2250年以前,至今仍对长江流域的抗旱、防洪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筒车C.龙首渠D.白渠【解析】“2250年以前”属于战国时期或以前。
龙首渠和白渠是汉朝的水利工程,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
筒车是灌溉工具,不是水利工程,所以B项也不正确。
【答案】 A5.关于汉代以前我国农业耕作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B.一直到汉代末年,牛耕技术才在发达地区稀疏出现C.汉代以前的牛耕为一牛一犁牛耕法D.牛耕法在汉代以前一直在集体劳动中加以使用【解析】到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一牛一犁耕法到东汉时期才出现,在封建社会,小农户个体经营是主要生产形式。
【答案】 A6.2008年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中提到,“朱开山一家……将山东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给了当地人,当地人也与他们结成了生死弟兄。
”朱家传过去的农耕技术中使用的工具基本定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A.铁农具——春秋时期B.耧车——战国时期C.犁——西汉D.曲辕犁——唐朝【答案】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据此回答7~8题。
7.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答案】 A8.(2010·镇江)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特征的是( )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B.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C.均有无而通万物D.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答案】 B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手工业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
据此回答9~13题。
9.相传,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哥窑所产冰裂纹瓷器应属于( )A.白瓷系列B.青瓷系列C.青花瓷系列D.珐琅瓷系列【解析】瓷器的生产技术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北宋哥窑所在的浙江龙泉地处南方,因此应属青瓷系列。
【答案】 B10.(2010·威海)中国的瓷器以其巧夺天工的工艺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中世纪以来,欧洲兴起了一股收藏中国瓷器的热潮。
下列是欧洲某收藏家的三个典型藏品,请判断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不早于中国的(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答案】 D11.(2010·潍坊)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
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是( )【答案】 B12.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账,四角垂直香囊。
箱帘六七寸,绿碧青丝绳”。
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答案】 C13.元朝手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 )A.家庭手工业B.家庭作坊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解析】明朝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明朝中叶以后,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答案】 D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古代城市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显现出新的面貌。
据此回答14~15题。
14.(2010·潍坊)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
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
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A15.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布局最大的不同应是( )A.手工业发达B.商业繁荣C.出现了“夜市” D.打破了坊市界限【答案】 D明清时期,城镇商业进一步发展。
据此回答16~18题。
16.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经济状况。
对这些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B.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遍布丝织业等各行业C.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特产D.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答案】 B17.央视热播的《乔家大院》,展现了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①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②小城镇经济空前繁荣③政府放弃歧视商人的政策④专卖制度被废除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 A18.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广州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解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关系为雇佣关系。
C项突出地反映出了雇佣关系这一特征。
【答案】 C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据此回答19~21题。
19.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除井田,民得买卖”,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答案】 C20.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
”上述言论( )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C.全面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答案】 B21.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②农民土地所有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之一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的经济基础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上述土地所有制形式在中国立即消失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初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结束后,上述土地所有制形式没有在中国立即消失,一直存在到新中国成立后。
“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长期以来实行的一个重要政策。
据此回答22~25题。
22.(2010·北京西城抽样测试)《商君书》记载:“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
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无繁:不那么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根据材料判断,作者认为( )①应保护小农经济②要重视工商业③要关注社会公平④应倡导“重义轻利”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③【解析】从“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可以看出,农与工商之间的收入不平等;从“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无繁:不那么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一语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减少工商业从业人员,注重保护农业经济,实现社会公平。
【答案】 B23.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税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上述情况在当时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A.影响了中外贸易的发展B.制约了农产品商品化C.助长了土地兼并现象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解析】从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来看,C项明显不对,因为材料只是谈税收问题,并未涉及土地兼并;由于材料所说的是国内贸易,因此A项也可排除;B、D两项比较,显然D项更符合题意。
【答案】 D24.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答案】 A25.(2010·潍坊质检)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
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A.打击了中国航海业 B.丧失了外贸主动权C.影响了商民的收入 D.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最重大的影响是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的发展大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铁犁牛耕是我国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是在何时?(2分)(2)汉代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有何发展?(8分)(3)隋唐时期,铁犁牛耕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完善?(8分)【答案】(1)春秋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