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1议论文主体段落【五层结构】讲解

81议论文主体段落【五层结构】讲解

议论文主体段落【五层结构】讲解

高考语文议论文主体段落五层结构讲解

主体段落概述

一个标准的议论段(语段基本结构),应该功能俱全,层次清晰,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五种功能句:

(1)分论点句(段首简洁提出,或者准确或者生动)

(2) 阐释句(阐释分论点句,用化简为繁使之清晰,用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使之生动,用引用名言、诗句、俗语等使之更有韵味。注意与事例的衔接。)

(3)事例句(紧接阐释句,叙述简明,剪裁紧扣分论点。)

(4)分析句(紧扣分论点,对事实进行剖析。可用因果、假设等分析法。)

(5)小结句(联系实际,适当延伸,回应段首观点句)

对于一个规范的议论语段来说,字数是相对固定的,200-300字不等(取决于用例),写法差不多,分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当然,你也可以创新,做成更有风味的“汉堡包”,写出更有特色的议论段。

文段写作五步法

议论文段的写作可采用“五步法”来完成:(1)第一步,段的首句:一定要摆放这一小节的分论点。开门见山,使阅卷老师明白你这一节要论证什么问题。(观点句)(2)第二步:阐释或引用名人名言。从理论上对分论点进行论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论论证。要注意名人名言与分论点有关系,如没有联系,则不能起论证作用。(阐释句)(3)第三步:列举典型事例,古今中外,正反事例均可。所举事例要紧扣分论点。写法上简要叙述即可,不要过多描写。(材料句)(4)第四步:分析说理。这是本段最重要的一步。因为没有分析说理,光列举一个两个事例,不进行分析说理,那这举出的事例就不能成为分论点的论据,也就没有说服力。常用的有分析说理方法有因果法和假设法等。(分析句)(5)第五步:本段小结。照应本段开头,重申这一节的分论点。可加上“因此”或“所以我认为”等字样。这样一来,本小节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说理板块 。(结论句)

示例赏析

1、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论点)//这则家训教育子弟要有胸怀天下的凌云壮志。(阐释,“凌云壮志”扣“理想”;“胸怀天下”是为“为世界谋”的体现)//梁启超家一门三院士,满门皆才俊,小儿子梁思礼尤为出色。在美国学成之后,梁思礼毅然选择回国,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参与中国导弹的研发工作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论据,梁思礼精忠报国)//白手起家,为国铸剑,无私奉献,风骨铮铮,这与梁启超对孩子们的理想与爱国教育分不开。梁启超曾说过“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正是这种理想与爱国教育,强调个人对于国家的奉献担当让儿子投身于科学研究中,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基业。(因果论证。第一层,道理论证,讲梁启超如何对儿子进行爱国教育;第二层讲教育的效果,回扣论点)//胸怀壮志,心系国家,富于担当,才是一个大写的人。(结论,强化论点)2、自信,但不能盲目。(观点句)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材料句)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分析句)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自信,但绝不能盲目。(总结句)

几点说明

议论文文段五步写作法里,分析说理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没有分析说理,光列举一个两个事例,不进行分析说理,那这举出的事例就不能成为分论点的论据,也就没有说服力。那么怎样进行分析呢?

1.比喻论证法

比喻论证法,是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的道理,使道理变得更为浅显生动的论证方法。

示例:时间距离发酵了历史的韵味。我们隔着时间的帘幕,静静赏玩滋味悠长的美。杏花春雨,油纸伞;黛山翠水,乌篷船。行走在江南的古街小巷,一景一物皆有情,那是跨越了千百年时空的距离而沉淀的经典,让人回味无穷。更多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时间是一条长河,有着海纳百川的气概,积淀无数动人的瞬间。我们感觉到的美,除了古迹文物带给我们的艺术震撼,更多的是我们在聆听时间的足音,在品味时代的意蕴。正是由于时空的积淀,古老的文化才更显魅力。

2.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事出必有其因。我们可以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由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律,使事例有力地证明观点。例如《近墨者黑》一文中引用“孟母三迁”这一事例后的一段分析: 为什么孟母初居墓旁,孟子便每天只会学哭呢?这是因为人有社会属性,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直接联系,一个人的性格行为,不可避免地要烙上周围环境的印记。所以说,近墨者黑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3.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就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假设分析的一般方法是: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如《说问》中的一段分析:

假如司马迁不从人民群众中采访史实,怎能名垂千古,“著成信史照尘寰”?如果白居易不愿意向老婆婆请教,哪能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深受人民喜爱的诗句?假如达尔文耻于下问,又怎能完成《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的理论呢? 心中的杠杆倾向于别人的人总是听从别人的意见,没有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人也很难在生活之中有所作为。如果总是听从别人的意见,失去了自我,那么这样的生活还是自己的吗?这还是属于自己的人生吗?只有他人的意见,而无自身观点,此谓失其本性,在人生的道路上,很难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大道。只有调整自己心中的杠杆,使之平衡,才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才会在自己晚年时,毫不犹豫地说出“我不后悔”。

4.正反对比法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往往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比较才有鉴别”。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正反对比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即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但人生不能没有底线,那样只会让你随波逐流,拥有底线,才拥有了人生的根基。一个人只有拥有自己的底线,才拥有做人的傲骨。拥有底线,是文天祥在押送途中仍长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傲骨;拥有底线,是屈原在汨罗江畔纵身一跃的至死不渝;拥有底线,是苏武被困匈奴十余载仍不肯叛国的忠心不二。一个人若连底线都可以逾越,只能说他枉为人。失去底线,是秦桧那等小人的保己卖国;失去底线,是卫律之徒的背家弃国;失去底线,更是清政府那般的欺软怕硬。拥有底线,才拥有屹立不倒的基础,才能建筑你的万丈人生。懂得宽容,使你获得更纯净的友谊。俗话说:“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懂得宽容,你便能解人之难,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那自然会“有朋自远方来”,相识满天下。若一个人不懂宽容为何物,常常嫉人之才,妒人之能,讽人之失,讥人之误。这样的人,往往是被人敬而远之,众叛亲离。

5.对举同构法 两个事例性质相同,并列在一起,并分别对事例进行分析,共同证明一个道理。

知识就是力量。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的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凭什么?凭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史蒂芬•霍金,被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靠什么?靠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理论知识。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有了知识,就有了一种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

6.同类归纳法

为了增强说理的气势,我们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常常用排比的形式列举一组相似的典型论据,让这些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也将这种方法称为“点例论证”。

志气是人生关键的大前提。没有志向的雄鹰,便只能像麻雀一样在小树间徘徊,没有志向的猛虎,便只能像狐狸一样畏首畏尾,同样,没有远大志向的人,也只能生活在生活的低谷,永远无法发挥能力。岳飞,从小便立下报国的大志,爱迪生从十岁起就做起了实验,朝着科学顶峰迈进,雷峰也把自己终身的目标定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远大志向上。成大业者,必有其大志。有了志气才能在逆境中战胜自我,在顺境时警醒自我。有底线的人生,才不会被污染。纵使平庸,纵使没有衣冠华服,也不能让自己失去那一颗纯洁的心。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身在浊世而不染一丝污渍,便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在污言秽语扑面而来之际,在国君的威逼之下,李太白坚持本心而不动摇,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豪言。这都是名流千古的人,他们都有着内心的底线,都有一份坚持。而没有底线的人,不是遗臭万年,就是化为历史的尘埃了。荒淫无道的商纣王,残暴的秦始皇,还有那“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查查历代各朝的亡国之君,哪一个是有原则有底线的?有人有意气,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载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主体段落具体模式讲解

一、议论文语段的基本结构

模式:观点句+支撑句(1、2、3、4……)

核心语段的组合不必太繁复,应追求中心清楚,层次明晰,所以一般采取总分结构,形成“观点句+支撑句”的形式。 观点句:通常位于段首。其主要内容要用概括的关键词明确表达,后面的主题句才有充分展开分述的空间,也才能给结论留下回扣的对应点。

支撑句:从不同角度、深度、广度来证明主题句。支撑句可以以事实论据为基础,按并列、递进、对比等关系组合,综合运用假设分析、对比分析、因果分析、引用分析、类比分析等进行分析。

先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划分观点句和支撑句。

【语段1】

坚持是一种挑战。向自我挑战,向困难挑战,从而走向更高的目标。年且九十的愚公,向阻挡了世代人的王屋与太行发出了挑战,毅然决定要铲除他们。面对智叟的嘲讽,他选择了坚持;面对家人的劝说,他选择了挑战。如果愚公畏惧于世人的嘲讽,那么就不会有因挑战而感动神灵的壮举;如果愚公畏惧于高山的万仞,那么就不会有因坚持而千百年颂扬的佳话。坚持,其实就是要在不断挑战中完成自我的升华。

【语段2】

只有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才能带领你到达理想的彼岸。林肯说,合适的目标是成功的一半。可见,确立目标重要,但能否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目标,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面对着遭人冷眼、受人凌辱的处境,勾践定下了复仇雪耻的目标,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成为春秋霸主。面对着经济贫穷落后、国人思想麻木的旧中国,鲁迅定下了唤醒国人的目标,他弃医从文,发奋写作,被后人誉为“民族魂”;面对着选民平静的表情和缺乏热情的鼓掌,李光耀定下了学习中文的目标,他争分夺秒,勤学苦练,终于凭着中文演讲引起选民共鸣而当选为新加坡总理。如果勾践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定下复仇雪耻的目标,而是苟且偷生,他能成为一代霸主吗?如果鲁迅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定下唤醒国人的目标,而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他能写出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文章吗?如果李光耀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定下学习中文的目标,而是盲目竞选,他能成为受人敬仰的总理吗?所以,一个人只有确定一个切合自己实际发展的目标,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分析】

语段1:观点句是“坚持是一种挑战”,后面内容是支撑句。

语段2:观点句是“只有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才能带领你到达理想的彼岸”,后面内容是支撑句。

二、议论文语段结构

(一)完整结构——观点句 + 阐释句+ 例证句 +分析句 + 总结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