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答:正确。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确定教学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据是教材。
答:错误。
教学目标的三大依据是学生、社会生活、知识。
3、课程标准是确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答:正确。
教师确定学习目标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分解为各个层级的学习目标。
一对一是指一条学习目标达成一条课程内容标准;一对多关系乃设计出多条学习目标,以达成某项内容标准。
而多对一关系则是可实现多项内容标准的学习目标。
4、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
答:正确。
教材的编写遵循了学生的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基本的课程资源。
7、一切能够用于丰富课程教学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
答:正确。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8、课程资源就是教材、教学参考书。
答:错误。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9、奖励存在隐蔽的代价。
答:正确。
1过多的奖励使学生产生对奖励的依赖心理,一旦奖励减少或消失,就会在客观上起到一种与奖励相反的作用。
2不必要的奖励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倘若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令学生感到很有兴趣,再给学生奖励,可能会起到削弱内在动机的作用。
10、辅助教学行为就是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答:正确。
辅助教学行为是为主要教学行为服务的,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完成那些以学生学习状况或教学情景问题为定向的任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而主要教学行为直接关注的是教学目标或教学内容。
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教学行为往往是直接的,外显的,经过专门设计的;而辅助教学行为常是间接的,有时是内隐的,偶发性较强。
11.、评价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答:正确。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教学是否有效,要根据评价的结果才能判定;教学能否有效地改善并更为有效,同样需要依赖于评价结果的运用。
13.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答:错误。
评价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做一个鉴定,而是应以教学的改善为目的,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
14. 评价目标决定评价的设计答:正确。
教学评价的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评价设计提前旨在引导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通过评价来回答的。
16. 衡量一节课的标准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
答:错误。
衡量一节课的标准并不只看教师教的怎么样。
教师教的怎么样只是一方面。
还要保证课堂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
并且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
教师教的行为就是为了学生想学,会学,学好所做的努力和尝试。
衡量一节课好坏还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
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达到要求的学习目标。
只有学生会学,学好,这才是好的一节课。
20. 课堂管理就是控制并矫正课堂问题行为。
答:错误。
课堂管理不是把学生的行为控制起来,而是教师用来创造有益于学习的课堂环境所作出的决策和所采取的行为。
课堂管理对教师来说主要是在学生出现任何问题行为,尤其是那些影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问题行为时能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并且能够未雨绸缪,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21. 课堂管理的目标是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答:错误。
课堂管理的首要功能是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争取更多学生的主动参与,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课堂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实现教育目标,师生通过互动协调课堂中的人与事、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以确保课堂活动顺利开展的过程。
这一界定包含三层含义:所有的课堂管理活动或行为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服务的。
为了顺利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建立并设法维持一定的秩序,创设有效的环境。
课堂管理不是教师的单方面行为,而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
23. 学习目标是教学准备的起点。
答:正确。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固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1. 有效的反馈应当具备哪些特征?P书252页(1)反馈必须是清晰地。
(2)反馈必须是及时的。
(3)反馈必须是持续的。
(4)反馈必须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
2. 谈谈你对教与学的关系的理解。
教与学是性质不同但又紧密联系的两种活动1.教与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主体不同;目标不同;活动形态不同;活动过程和活动方法不同;活动的时空范围不同。
2.学是教的依据,教依据于学:学的规律;学的主体;学习风格;学生的认知结构。
3.教影响学,既有正向作用,也有制约作用。
4.教与学在时空上是部分重合的。
3. 为什么说学是教的依据? P书本77页最后一段教学不是凭空的,而是依据学来进行的。
教是人的有自觉的活动。
教的直接目的之一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而学生发展从根本上讲要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实现,教必须通过学才能实现其目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使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建构,是以学为依据的。
4. 你认为知识与智力存在何种关系?这种关系对教学有何启示?在教学中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时,我认为应该做到以掌握知识为主,并努力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1.掌握知识应成为教学在智育方面的主要目标。
2.发展智力则不能成为教学在智育方面的主要目标。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不是彼此孤立对立的,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5. 教学中如何安排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首先,从总体说,学校教学应以接受学习为主,发现学习为辅。
其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随教育层次的变化相应地有所变化。
再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随不同的教学科目以及学习阶段而相应地有所变化。
最后,教师都必须根据具体的条件决定采用哪一种方式。
总之,并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绝对好,也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绝对差,只能说这种学习方式适合这一种场合,而不适合那一种场合。
6. 你心目中的有效教学应当有哪些特征?(一)创建促进学习的环境(二)研究并理解学生(三)明晰目标与组织内容(四)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五)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六)持续的教学反思与创新9. 简述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的变革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过分重视学科知识方面的目标,忽视学生的需要;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单一功能,未能体现出学科发展的整体目标;过于重视未来生活的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过于注重了“教程”而忽视了“学程”。
新课程的目标: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大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着重关注终生发展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探究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生规划能力。
12. 教学目标陈述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简述并例举教学目标陈述的ABCD法。
答:1.以教师为主体2.用教育目的替代教学目标3.有内容无行为4.有行为无内容5.目标过于琐碎Audience行为主体: 是学习者不是教师Behavior行;为动词: 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行为;Condition行为条件:指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
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Degree行为程度: 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17. 提问应当注意哪些问题?答:提出清楚的问题;提出后续问题;注意有等待时间;扩大提问范围;创造支持冒险的气氛;允许学生提出问题;一定情况下复述问题;关注全体学生;问题要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要适合学生;提问要先易后难;及时反馈;教师的态du18. 讲述的运用策略及注意事项运用策略:(1)语音准确,词语恰当,语流连贯,语速适中(2)依据讲述内容选择适宜的组织形式(3)运用“规则-例证-规则”程式4)有意识地运用连接词(5)适时运用肢体语言注意事项:(1)言语表达的外在形式:(语音、语流、语速)语音要标准,语流要顺畅,语速要适中不宜太快。
(2)用词是否恰当3)讲述内容的组织性与逻辑性20. 简述“详述”的策略。
答:(1)语音准确,词语恰当,语流连贯,语速适中2)顾及学生原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对学生知识准备作想当然假设3)不宜出现过多的新知识4)对讲述内容进行组织性、逻辑性整合,运用简单易懂的语句叙述出来22. 针对某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说话这一问题行为,建立一个合理的干预层次。
1)情境帮助:非惩罚性的暂停;强化恰当行为,上课不说话的学生可以得到表扬;提供线索,有时教师会要求全班学生做同一件事,减少学生讲话2)温和反应:非言语行为:有意漠视该行为;暗示干预;接近控制;接触控制言语行为:提到学生的姓名或请他回答问题;提醒学生纪律;运用幽默;强化同伴;运用积极的语句;给学生提供机会(3)中等反应:改变座位安排;联系家长;留校察看24. 简述有监管功能的教学的特征1)明察秋毫:教师对学生行为保持时刻警觉的各种活动,然学生感觉到他们在任何时候做什么事教师都能知道。
2)同时处理:教师能在同一时间兼顾到多种课堂活动。
3)保持课程进行的动能和过程流畅:动能提供课程强度和方向,流畅指教师自身要注意保持教学进程的连贯性。
4)维持团体注意:吸引和保持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为自己的行为和学习负责的过程。
25. 良好的课堂规则有哪些特征?答:良好的课堂规则的特征有:具有约束力、一致性、连续性、公正性、可变通。
27. 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应遵循:(一)提出清晰而明确的要求,使干预过程尽可能简短;(二)建立合理的干预层次;(三)对行为不对人;(四)保持公正和一致;(五)坚持到底。
28. 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有哪些?(一)教师方面:1、教学不当;2、管理不当(缺乏原则、处事不公、滥用惩罚);3、师德失范。
(二)情感方面:1、家庭方面(父母溺爱、父母不和、父母期望);2、学校方面(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三)学生方面:1、寻求注意;2、厌烦不满;3、心理因素;4、心理缺失。
29. 如何对课堂问题行为实施干预?不同层次的干预措施都有哪些?1、根据干预的破坏性程度排列干预手段,在尝试破坏性较小的手段之前不要使用破坏性大的干预手段。
2、轻度问题行为的干预措施:1)情境帮助(移走引起分心的事物、强化恰当行为、再次指导行为)2)温和反应:a.非语言行为(有意漠视该行为、暗示干预、接近控制)b.言语行为(强化同伴、请他回答问题、运用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