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析题1、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答:正确。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确定教学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据是教材。
答:错误。
教学目标的三大依据是学生、社会生活、知识。
3、课程标准是确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答:正确。
教师确定学习目标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分解为各个层级的学习目标。
一对一是指一条学习目标达成一条课程内容标准;一对多关系乃设计出多条学习目标,以达成某项内容标准。
而多对一关系则是可实现多项内容标准的学习目标。
4、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
答:正确。
教材的编写遵循了学生的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基本的课程资源。
5、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好的。
答:错误。
小组合作学习是主要的,但是不是最好的。
各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一定的优缺点。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
6、在各种座位安排方式中,秧田式是最差的。
答:错误。
秧田式也有其优点:使教师易于观察和控制班级学生的课堂行为,易于系统讲授;学生人生相对不受限制,学生之间减少干扰,注意力容易集中。
7、一切能够用于丰富课程教学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
答:正确。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8、课程资源就是教材、教学参考书。
答:错误。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9、奖励存在隐蔽的代价。
答:正确。
1过多的奖励使学生产生对奖励的依赖心理,一旦奖励减少或消失,就会在客观上起到一种与奖励相反的作用。
2不必要的奖励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倘若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令学生感到很有兴趣,再给学生奖励,可能会起到削弱内在动机的作用。
10、辅助教学行为就是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答:正确。
辅助教学行为是为主要教学行为服务的,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完成那些以学生学习状况或教学情景问题为定向的任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而主要教学行为直接关注的是教学目标或教学内容。
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教学行为往往是直接的,外显的,经过专门设计的;而辅助教学行为常是间接的,有时是内隐的,偶发性较强。
11.、评价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答:正确。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教学是否有效,要根据评价的结果才能判定;教学能否有效地改善并更为有效,同样需要依赖于评价结果的运用。
12. 评价目标即学习目标答:正确。
1.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有相应的内容主题;2.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有同样的认知要求;3.评价方法与学习目标是相匹配的;4.学习目标融合于评价与学习活动整合中。
13.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答:错误。
评价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做一个鉴定,而是应以教学的改善为目的,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
14. 评价目标决定评价的设计答:正确。
教学评价的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评价设计提前旨在引导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通过评价来回答的。
15. 评价工具有形成性和终结性之分答:错误。
形成性和终结性是工具的用处,目的有形成性和终结性之分,工具没有。
形成性和终结性是工具的用处。
16. 衡量一节课的标准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
答:错误。
衡量一节课的标准并不只看教师教的怎么样。
教师教的怎么样只是一方面。
还要保证课堂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
并且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
教师教的行为就是为了学生想学,会学,学好所做的努力和尝试。
衡量一节课好坏还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
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达到要求的学习目标。
只有学生会学,学好,这才是好的一节课。
17. 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支柱。
答:错误。
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前提性指标)学习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核心性指标)学习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内隐性指标)18. 教师备课就是备教材,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
答:错误。
教材不是“圣经”。
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之一。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物化形态和表达形式,它只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制的教学材料,是达成标准的辅助。
任何教材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教育情景也存在着不确定性,教师的加工、改造显得尤为必要。
19. 备课就是写好教案。
答:错误。
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编写课程教学方案是教学准备必须考虑的四个环节20. 课堂管理就是控制并矫正课堂问题行为。
答:错误。
课堂管理不是把学生的行为控制起来,而是教师用来创造有益于学习的课堂环境所作出的决策和所采取的行为。
课堂管理对教师来说主要是在学生出现任何问题行为,尤其是那些影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问题行为时能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并且能够未雨绸缪,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21. 课堂管理的目标是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答:错误。
课堂管理的首要功能是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争取更多学生的主动参与,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课堂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实现教育目标,师生通过互动协调课堂中的人与事、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以确保课堂活动顺利开展的过程。
这一界定包含三层含义:所有的课堂管理活动或行为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服务的。
为了顺利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建立并设法维持一定的秩序,创设有效的环境。
课堂管理不是教师的单方面行为,而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
22.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干扰他人学习的行为。
答:错误。
课堂问题行为概念:违反公认的课堂行为规范的行为和明显的心理问题行为。
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环境,或虽不影响他人,但影响自己的学习。
既包括消极的课堂行为,也包括中性的课堂行为。
23. 学习目标是教学准备的起点。
答:正确。
(P书110页)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固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24. 教学目标体现在学生应知和能做上。
答:正确。
(P书116和118页)根据三维目标的特点,,学生学习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应知与应会。
“应知”比较适合用纸笔测试来评价,“应会”比较适合表现性任务来评价。
表现性任务不仅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能做什么”。
25. 教的行为是教学理论的中心问题;学处于教学研究的边缘答:错误。
有效教学从“教学”角度来表述,所以常描述教师的教。
且教学的效果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的,而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仅将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那么仅从教师角度来描述也未尝不可,但有效教学也是一套引导教师教学、判断教师教学的标准,因此不能仅从教师做了什么、做得怎样来描述,而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来评价。
因此,有效教学框架的建构必须兼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以学生的学为重点。
二、问答题1. 有效的反馈应当具备哪些特征?P书252页(1)反馈必须是清晰地。
(2)反馈必须是及时的。
(3)反馈必须是持续的。
(4)反馈必须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
2. 谈谈你对教与学的关系的理解。
教与学是性质不同但又紧密联系的两种活动1.教与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主体不同;目标不同;活动形态不同;活动过程和活动方法不同;活动的时空范围不同。
2.学是教的依据,教依据于学:学的规律;学的主体;学习风格;学生的认知结构。
3.教影响学,既有正向作用,也有制约作用。
4.教与学在时空上是部分重合的。
3. 为什么说学是教的依据? P书本77页最后一段教不是凭空的,而是依据学来进行的。
教是人的有自觉的活动。
教的直接目的之一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而学生发展从根本上讲要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实现,教必须通过学才能实现其目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使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建构,是以学为依据的。
4. 你认为知识与智力存在何种关系?这种关系对教学有何启示?在教学中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时,我认为应该做到以掌握知识为主,并努力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1.掌握知识应成为教学在智育方面的主要目标。
2.发展智力则不能成为教学在智育方面的主要目标。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不是彼此孤立对立的,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5. 教学中如何安排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首先,从总体说,学校教学应以接受学习为主,发现学习为辅。
其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随教育层次的变化相应地有所变化。
再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随不同的教学科目以及学习阶段而相应地有所变化。
最后,教师都必须根据具体的条件决定采用哪一种方式。
总之,并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绝对好,也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绝对差,只能说这种学习方式适合这一种场合,而不适合那一种场合。
6. 你心目中的有效教学应当有哪些特征?(一)创建促进学习的环境(二)研究并理解学生(三)明晰目标与组织内容(四)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五)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六)持续的教学反思与创新7. 简述教学目标的层级关系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学习目标。
就学习目标本身来讲,也有不同的层级,由学年(学期)目标到单元(主题)目标,再到课时目标。
上位目标决定着下位目标,在确定学习目标时,教师必须弄清楚它的上位目标是什么,才能准确定位下位目标。
一级(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或培养目标二级(培养目标)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级(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四级(学习目标)学年(学期)目标或单元(主题)目标或课时目标8. 简述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三大依据:学生、社会生活、知识1.学习者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者的需求;学习者的认知方式2.社会的需求“学校课程能够满足的社会需求”和“学校课程只有通过社会上其它各种机构的合力才能完成的社会需求”。
现存社会的需求与未来社会生活的需求。
3.学科的发展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也是确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科知识内含着自身的逻辑体系,包含着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探究方式、学科的发展趋势、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等内容。
9. 简述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的变革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过分重视学科知识方面的目标,忽视学生的需要;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单一功能,未能体现出学科发展的整体目标;过于重视未来生活的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过于注重了“教程”而忽视了“学程”。
新课程的目标: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