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1
制工 (4)以户籍为标准—城镇合同制工和农民合同制工 (5)以用工形式为标准---正式工和派遣工 (6)以工作时间和付酬方式----全日制工和非全是制工
(三)划分标准 从属性是确定劳动者与其他法律关系主体身份的重要标准。包括:
1、人格从属性。即劳动者必须被纳入到用人单位的组织体系之中,成为用人 单位的一名成员,并在其指挥、管理、控制之下提供劳动。
个别劳工对雇主的依赖主要是经济上的, 因为雇主有能力对劳工实施三重可能的控制。
第一,劳工为了生存必须出卖劳力,雇主则可以决定是否要购买劳 动力。
第二,工人们都想得到工作,因此在出售自己的劳力时,会与其它
工人互相竞争,降价求售,这自然使得雇主得利,雇主可以决定购买劳
力的价格。
第三,劳工出售劳力所得,必须用来购买生活所需的一般商品,这
二.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
1.性质不同 劳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劳动法律 关系属于上层建筑。
2.形成的前提不同 劳动关系的形成是以劳动者 提供劳动力为前提;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以劳 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3.内容不同 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劳动法律关 系的内容则是法定或依法约定的权利义务。
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 系的参加者应包括:劳动者及其团体(工会);用 人单位及其团体。 它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是劳动关系为 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对于维系、发展和谐稳 定的劳动关系有重要作用。 劳动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客体三要素构成。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1.兼容性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
(3)意义不同。劳动权只是意味着公民有以劳动谋 生、并要求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劳动机会的权利; 劳动权利能力则是公民具体实现劳动权的必备法律 资格的一个方面。
2.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权利也有区 别
劳动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获得有酬职业劳动的基 本权利。劳动权与劳动权利能力的区别主要在于:
(1)根据不同。劳动权直接以宪法为根据;劳动权 利能力则直接以有关劳动法规定为根据。
(2)内容不同。劳动权即劳动机会保障权,其内容 包括就业权和择业权;劳动权利能力的内容则与公 民在劳动力市场上和劳动过程中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相一致。
二.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
(一)劳动权利能力的概念 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公民依法能够享有劳
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劳动权利能 力实质上是指公民享有参加劳动的机会,并 领受劳动报酬的资格。 它表明公民依法可以成为哪些劳动权利的 享有者和哪些劳动义务的承担者。
1.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权是两个不 同的概念。
2.意志性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双方当事 人的意志;
3.职业性 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 的特征;职业性意味着并非双方间所有的权利、义务关系都 是劳动法律关系,如职务作品、债权债务关系等。
4.单一性 劳动法律关系的隶属性决定劳动者一般同时只能 参加一个劳动法律关系,其以用人单位名义为劳动行为,后 果归用人单位。
些商品都是雇主们所生产,雇主可以借着操纵商品的价格,对劳工施展
第三重控制。
总之法律上的“劳动者”是相对于用人单位而存在的另一方主体,
有别于政治学上的“工人阶级”概念。
理论研讨:企业经营者和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属于 “劳动者”范畴?其和委任者,以及管理的企业间 属于何种性质的法别劳工身上,因此劳动者是劳 动力交易的主体,同时也是客体。
在工厂内部劳工要服从雇主的指挥、命令、监 督、惩罚,雇主对劳工甚至可以恣意而为。
于是,劳动者随着出售自己的劳力,将人格也 置于雇主的控制之下了。
2、 经济从属性。即劳动者必须为他人提
供劳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经济 上的依赖关系。
4.范围不同 劳动关系比劳动法律关系范围广;只 有为劳动法调整的合法劳动关系才形成劳动法律关 系。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劳动者的概念
(一)含义 1.最广义的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
的公民。 2.劳动法上的劳动者 仅指职工。职工也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其中广义的职工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并 且已依法参与劳动关系(但并不限于为劳动法律关系、还有 公务员法上的关系)的公民,此即一般法律意义上的职工;
劳动关系双方本是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不过,当劳动力被视为商品,而且
这种商品的供给无虞时,劳工对雇主之间的依赖关系就出现「不对称」的格局。
即劳工对雇主的依赖远大于雇主对劳工的依赖,或者说劳工「从属于」雇主。
劳动力除了无法保留或储存之外,它与其它一
般商品还有一个重要的差别,那就是:一般商品的
拥有者与该商品是分开的,劳动者的身体与其所拥 有的劳动力是无法分开的。
劳动法上的职工 仅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 力、并且已依法参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公民;(或由用人单位所
录用(雇佣)并在用人单位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 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
(二)劳动者的分类:
(1)以劳动类型和工作岗位为标准---职员和工人 (2)以劳动岗位和用工形式为标准---正式工和临时工 (3)以劳动关系之确定方式为标准---固定制工和劳动合同
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
重点问题: 1.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2.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与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 3.确定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的资格)因
素 4、劳动法律关系的运行要经过哪些环节?
第一节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关系的参加者之间,
劳动力的特征:
劳动力在观念上被视为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当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就高,
当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就低。一般商品的拥有者可以保留该商品,等待价格合理
时才出售,也可以囤积商品,等待高价时才出售。但劳动力有别于一般商品,它
无法保留或储存,也不能等到劳动市场上价格合理时才出售。劳动力商品化的
结果,决定了劳工的从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