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一、坚持并完善基本理念与改革方向1.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2.坚持并强化“三维目标”的整合。
3.重视初中、高中、大学历史课程的整体构建与衔接,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
强调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历史课程是通过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来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2011年版历史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和最大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在坚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的同时,强调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出发,按照时间的顺序,精选最基本的史实,采取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
三、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的重要调整在保持(实验稿)的总体框架——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划分的同时,适当弱化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并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以基本的史实为主,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保留、选择的史实链接起来基本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时空线索。
中国史和世界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一)中国史部分1.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以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同时重视中外交流的发展。
2.中国近代史以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现代化因素。
3.中国现代史突出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二)世界史部分1.世界古代史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在欧、亚、非洲之间不断进行的交往。
2.世界近代史注重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诞生和殖民地人民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反抗,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
3.世界现代史注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第三世界发展历史进程,以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
四、2011年版历史新课标内容的变化(一)课程总体目标、分目标、课程性质和实施建议的完善。
1.发展与完善“前言”涉及的课程总目标。
明确提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这一提法,是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做出的最新论述,进一步确立了历史课程的目标价值取向。
2.对“课程性质”做了较大的修改与完善。
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四大特性: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
(二)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1.根据“课程设计思路”的弱化学习主题、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所做的调整,重新编写每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
导言的目的有三个:(1)通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和解读课程内容中所选择的史事,基本勾勒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2)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3)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提出教师和学生通过该学习板块的教与学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
2.课程内容的具体选择上,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出发,总的目标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降低难度,减轻负担。
增加了一些知识点,也减少了一些知识点。
为了合理增、减知识点而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制定了下一些标准。
根据这些标准,我们按照时序,重新排列每一个板块中的史实。
(1)增加知识点的具体选择标准① 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性要求,为了给学生必要的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适当增加一些知识点。
例如,中国古代史增加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等内容;中国近代史增加了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等内容。
② 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初中学生应该掌握也能够理解的新事物。
例如,中国现代史增加雷锋、北京奥运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内容;世界现代史增加了社会保障制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生态与人口问题等内容。
③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而必须增加的内容。
例如:由于西欧庄园是理解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关键知识点之一,因此在世界古代史的知识点中增加了西欧庄园,但在教学要求上降低难度;又如,由于手工工场、租地农场是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变化、资本主义产生的关键问题,因此在世界近代史中也增加了这两项内容,但在难度上也有所降低。
(2)减少知识点的标准① 课程内容整合与相关学科的衔接。
例如,考虑到在讲述祖冲之的数学成就时会向前追溯到《九章算术》,而且在数学课中也会涉及这个知识点,因此就不再将《九章算术》列在2011年版历史新课标之中了。
又如,考虑到地理课中也会讲到《水经注》,物理课中也会讲到阿基米德,故在《标准》中就不再列入。
② 从学段角度出发,考虑知识点的难度,对一些较难的知识点,不在初中讲述,而是放到高中课程中再讲,使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有机衔接。
如《资治通鉴》、左宗棠收复新疆、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宪章运动、伏尔泰、绥靖政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印度独立、中东战争等。
③ 从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出发,删减一些不影响初中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主线的知识点。
如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世袭制、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计算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教育、文艺、体育、就业制度、医疗保险、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布匿战争、查理马特改革、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国会纵火案、反犹暴行、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生物工程技术等等内容。
④ 2011年版历史新课标未列入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可以自我获得的知识。
如马可·波罗、《荷马史诗》、巴黎圣母院、德莱赛、毕加索、爵士乐、好莱坞等内容。
(3)吸收新的研究成果除了具体的内容外,最明显的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
这样做的理由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已经基本得到公认。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以代表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为依据给以叙述。
3.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上提出依次递进的更明确的要求。
初一:主要培养学生历史的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
初二:主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阅读、分析基本史料的能力和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初三:主要培养学生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五、2011年版历史新课标的基本特点1.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
修订前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只论及历史课程的作用,而未对历史课程的特性进行厘定(只是在课程基本理念中笼统地提及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而新修订课程标准内容在注重基础性、普及性的同时,更加强调反映历史内容的思想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突出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强调探究式学习和教与学的创新。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人格教育和国际意识培养等教育责任。
中国古代史内容无处不渗透着这样的思想。
“北京人”一课,不讲元谋人,本课更主要定位于北京人发现的意义,而不是说明中国大地上已知的最早人类为何。
“青铜器和甲骨文”一课,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传承文明,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利于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课,要求“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由此理解到民族交融、民族和睦、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
2.更新“课程设计思路”,在具体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弱化学习主题,采用按照历史发展时序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
新世纪历史课程改革,其目标之一是“改革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历史学科体系”。
从初中“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到高中完全抛弃历史学科体系,于是便有了初中主题式、高中专题式的课程结构。
如“实验稿”中国古代史各学习主题,“照顾到古代文明的各个侧面,以某一历史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内容来反映这个时期的特点。
”如,“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下,选取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措施”三个内容,以突出主题特点: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于是在这一部分就缺失了西晋兴亡、东晋兴亡、南北朝的政治等内容,显得从三国到南北朝的史实零乱无序,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感觉跨度较大。
此外,通过学习内容去理解主题的思想,对以感知为主的初中学生来讲,增加了学习难度。
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不面面俱到,但要突出历史的重点和精华。
通过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点”,连成历史发展的“线”。
因此,2011年版新课标抛弃“学习主题”,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是精选的历史知识,点与点之间按时序排列;“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线使点之间构成联系。
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在六个板块的学习内容上,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重新排列史实,并提出必要的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建议;同时根据上述原则撰写导言。
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感知历史,感知历史发展的脉络;注重感性知识的积累,避免概念叠加,避免初中内容高中化、成人化。
3.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过难、过偏、过多的知识点,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修订后的课程内容共增加了64个知识点,删减了88个知识点。
从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增加的24个知识点来看,“秦灭亡”“西汉建立”等13个点都属于为勾勒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而设置;“老子” 等7个知识点属于思想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宣政院管辖西藏”属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问题;还增加了涉及农民起义的知识点——李自成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