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小学生家庭背景的不同,身体素质的不同等,每一个小学生的学习水平都会有差异,每一个小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提出了分层教学。
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全班集体上课,整体教学,或者是全班分成男女两部分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两极分化,学的好的越来越好,优越感与日俱增,学的不好的越来越差,自卑感越积越重。
另外平行结构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使小学生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发展。
分层教学方法,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爱好,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升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的作用
1. 分层教学中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爱好授以不同的内容,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长处。
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好处。
2.小学体育采取分层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因为不同学习小组里面的学生学习水平和水平相差不大,所以学生之间容易交流,会互相请教,互相协助合作,有助于思维的交换,实现互补学习的效果,能够促动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升。
3.分层教学的理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能够消除两极分化,减轻进步缓慢学生的心理压力,注重了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参加锻炼。
4.实施分层教学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优秀学生,关照和培养差学生。
体育分层教学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因材施教,把同一层次的或者同一爱好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在同一小组里面学生公平竞争,能够互相激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
另外,学生在收到老师的表扬后会更加有兴趣,更加乐于提升,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小学体育课的分层教学不是简单地将在体育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和表现不好的学生分开来教学。
体育课的分层教学涉及的分层范围较广,能够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分组,也能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分组,还能够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来分组。
在体育课的分组教学中还要注意,开始所分的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分组情况会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也会随着学生的进步和表现持续变化,在分组的变化中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别,促动学生进步。
下面介绍一下分层教学的分层情况:
1.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层。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同一个动作,有的学生老师示范一次就能够做的很好,领悟水平很强,而有的学生就需要老师再三指导。
这样学的快的好的就会产生优越感,学的慢的差的就会产生自卑感,根据这种情况教学时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划分不同的层次,实行分层教学。
依据学习水平分层后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水平强的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的基础上再给他们布置一些新的,有难度的学习任务,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斗志,争取有更突出的表现;对于学习水平差的学生老师能够适当地降低要求并鼓励他们确立信心,争取一步一步提升,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2.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分层。
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学习的兴趣也不同,在教学时要依据学生的个人兴趣来实行分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学生课上的一些基本动作和课程内容都完成的很好,这时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之后就能够为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分成不
同的小组单独授课,比如说能够组建篮球小队、武术小队、排球小队等。
这样分层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还有助于学生实行自主学习,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3. 对学生的评价分层。
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层教学不能再实施传统的总结性评价,应该实施分层评价。
教学中的分层评价教师要对有自卑感的,进步慢的学生即时地肯定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协助他们建立信心;对于成绩和水平中等的学生教师要多采取激励性评价,找出他们的弱点,引导他们进步;对于成绩优异,学习力强的学生教师要在评价中引入竞争,高标准地要求他们,激发这部分学生的斗志,使他们更加努力练习。
三、分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层次的划分不能是一直不变的,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和体育活动的变化而随时变化,另外在同一层次的学生如果进步快的话能够转入其他层次。
这样层次的划分就有了连续性,不过说层次就成了一个阶段性的过渡,有利于学生确定目标,努力上进。
2.分层后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存有歧视,以免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产生自卑感。
3.分层后教学要灵活,不能因学生成绩差就将一个或几个学生长期放在底层,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4.分层教学后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和变化,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持续寻找学生的进步点。
分层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和发展,也为学生的交流创造了环境,是一种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