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生素基础知识

抗生素基础知识


四环素类抗生素
作用机制
与细菌核蛋白体
分类 常见品种
四环素
抗菌谱
不良反应
30S亚单位在 A 天然 土霉素 位特异性结 合,阻止 aa氧四环素 tRNA在该位 置上的联结, 多西环素 从而阻止肽链 延伸和细菌蛋 半合成 白质合成。
米诺环素
广谱。 G+ 、 G- 、立克次 体、衣原体、支原体和螺 耐药菌多、生 旋体,对绿脓杆菌、病毒 物利用度差; 胃肠道反应、 与真菌无效。 二重感染、对 骨、牙生长的 抗菌作用强2~10倍,且 影响 、肝肾 对土霉素、四环素的耐药 损害、过敏反 金葡菌有效。 应。半合成品 种较少。 四环素耐药的金葡菌、链 球菌和大肠杆菌仍敏感
形态与结构
G-菌特有成分及主要功能
特殊组分: 外 膜
有通透屏障作用, 使抗生素不易达 到其作用靶部位。
脂多糖 微孔蛋白 外
脂质双层 脂蛋白 肽聚糖

形态与结构
G+菌与G-菌细胞壁的比较
细胞壁
厚度 肽聚糖交联度 肽聚糖层数 肽聚糖含量 脂类含量 磷壁酸 外膜 毒素
革兰阳性菌
厚,15-80nm 高,较坚韧 多(可多达50层) 占细胞壁干重 50%-80% 少,约1%-4% 有 无 多产外毒素
细菌细胞壁主要结构成分是胞壁粘肽,由N-乙酰葡 萄糖胺(GNAc)和与五肽相连的N-乙酰胞壁酸 (MNAc)重复交替联结而成。
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
细菌胞浆膜主要是由类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 成的一种半透膜,具有渗透屏障和运输物质的功 能。
某些抗生素具有表面活性物质,能选择性地 与细菌胞浆膜中的磷酯结合;有些则仅能与真菌 胞浆膜中固醇类物质结合。它们均能使胞浆膜通 透性增加,导致菌体内的蛋白质、核苷酸、氨基 酸、糖和盐类等外漏,从而使细菌死亡。
b.最低杀菌浓度(MBC):
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c.抗生素后效应(PAE):
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在一定时间内仍然对细 菌生长产生持续抑制作用。
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过程——分布过程——代谢过程——排泄过程
给药途径
组织体液
排泄途径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

细菌耐药:抗生素对细菌由敏感变成不敏感,由有效变
成无效。即又称作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因上发生变化而变得对抗生素的作 用不敏感


在过去20年中,众多的致病菌对大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这给严重感染的成功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
细菌耐药的机制



细胞聚集群体有相似的形态特征。
细菌的大小
不同中的细菌大小不一,同种细菌

也可因生活环境和菌龄的不同而有 所差异。

多数球菌的直径为1.0微米(μm)左
右,杆菌为1~5μm×0.5~1.0μm
细菌的测量单位: 微米(μm)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细菌的基本形态和排列方式 微米(μm)
球菌
葡萄球菌 双球菌 链球菌
链霉素
抗菌谱
广谱,对 G 具高度 抗菌活性,对沙雷菌 属、产碱杆菌属、布 氏杆菌、沙门菌、痢 疾杆菌、嗜血杆菌及 分枝杆菌也具有抗菌 作用。对厌氧菌无抗 菌活性。绿脓杆菌对 庆大霉素、阿米卡星 、妥布霉素敏感。常 与 β -内酰胺合用产 生协同作用。

不良反应
天然 阻碍细菌蛋白质合 成的多个环节 半合 成
革兰阴性菌
薄, 10-15nm 低,较疏松 少(1-3层) 占细胞壁干重 5%-20% 多,约11%22% 无 有 多产内毒素
形态与结构
致病菌
已知细菌有1600多种,致病菌约260多种;常见病 原菌约20多种; 侵袭力: 指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体内定
居、繁殖及扩散、蔓延的能力。
毒力
构成侵袭力的主要物质有细菌的酶、荚 膜及其他表面结构物质。
隐性感染:当机体有较强的免疫力,或入侵 的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时,感染后对 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显性感染:病原微生物暂时取得了优势地位, 机体又不能维护其内部环境的的相对稳定性, 机体组织细胞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表现 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过程可分 为潜伏期、发病期及恢复期。 带菌状态:在隐性感染或传染痊愈后,病菌在 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形成带菌状 态。但无临床症状。
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 阿米卡星 妥布霉素 奈替米星
耳毒性、肾 毒性、神经 肌肉阻断作 用、过敏反 应。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作用机制 分类 常见品种
红霉素
抗菌谱
不良反应
交叉耐药, 不耐酸,血 药浓度低, 不易透过血 脑屏障;胃 肠道反应, 新大环内酯 较低。
窄谱,需氧 与细菌核蛋白体的 乙酰螺旋霉素 G+、 G- 50S亚基结合,抑 第一代 麦迪霉素 球菌、军团 制转肽作用及 菌、衣原体 (或)信使核糖核 交沙霉素 、支原体。 酸( mRNA)移 阿齐霉素 对耐青霉素 位,而抑制蛋白质 第二代 的金葡菌有 罗红霉素 合成。 新大环内酯 高效。 克拉霉素
毒素: 细菌毒素(Toxin)按其来源、性质 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外毒素和内 毒素两大类。
感染
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并 产生病理生理过程称为感染(Infection)或传染。 外源性感染: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 起的感染。 感染的来源 内源性感染:寄生于人体内的少数细菌, 当机体免疫力减低时,或者由于外界因素 的影响,引起体内正常菌群失调,由此而 造成的感染
抗生素常用术语
天然抗生素:完全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 合成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完全用人工合成 或部分人工合成。 抗菌谱: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 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

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a.最低抑菌浓度(MIC):
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肽聚糖(粘肽),为细菌细胞壁所 特有,也是G+菌和G-菌细胞壁的共同成分,但其含量多少
及肽链性质有所不同。

主要功能:保护细菌,支持细菌膜使其承受胞内强大的渗透 压,使细菌避免破裂和变形。
细胞壁
G+菌特有成分及主要功能
特殊组分: 磷壁酸 壁磷壁酸 膜磷壁酸
膜磷壁酸
壁磷壁酸
可达50层
抗生素基础知识
目 录




细菌(大小、形态、结构、细胞壁的功能、 G+、G-、致病菌) 感染 细菌耐药性及机制 抗生素的概念及发展 抗生素常用语 抗生素作用机制及分类 几种常见致病菌感染的抗生素选择
细 菌

细菌是一类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细 胞型微生物,有无性二分裂法繁殖。 多数细菌15~20分钟即可繁殖一代。 各种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有相 对恒定的形态和结构,同一种细菌的
院内感染
医院内获得性感染, 罹患率: 中国 9.7%, 美国 5%, 世界各国 3%—17%左右。
医院内感染原因
(1)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日益而广泛 应用和不合理滥用。造成菌群失调,不敏 感菌异常增殖。 (2) 脏器移植,HIV感染,免疫功能低下, 人工瓣膜,体内异 物,导管介入等。
细菌耐药性的问题
抗生素的发展
1929年英国学者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 首先发现了青霉素,开始人类使用抗生素的历史。
194O年,英国牛津大学 的病理学家弗劳雷 (Florey) 和生物化学家钱 恩 (Chain) 分离提纯青霉 素成功,开创了抗生素化 学治疗的新纪元。
50年代:发现链霉囊、氯霉素、多粘霉素、 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利福霉 素。
产生灭活酶
改变胞浆膜通透性 改变靶部位
严重的耐药菌成为临床难题

G+: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 肠球菌(MRSE)等; G-: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大肠杆菌等。

抗生素概念
抗生素,原称抗菌素。是由微生物 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二级代谢 产物,是一种能在低浓度下具有抑制或 杀死其他微生物作用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不仅对细菌、霉菌等有抑杀作 用而且对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等其他 致病微生物及恶性肿瘤也有良好的抑杀作 用。
抗叶酸代谢 抑制核酸代谢
抑制蛋白质合成
抗叶酸代谢
磺胺类(PABA的类似物)与甲氧苄啶 (TMP)可分别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与二氢叶酸还原酶,妨碍叶酸代谢, 最终影响核酸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 生长和繁殖。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抗生素可通过 抑制有关酶系阻碍 N-乙酰胞壁酸的形 成,青霉素等的作 用靶位是胞浆膜上 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表现为 抑制转肽酶的转肽 作用,从而阻碍了 交叉联接。
60年代: 1959年英国 Beecham 研究组从青霉素发酵液 中分离提纯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成功。 半合成青霉素迅速发展,头孢菌素萌芽。 70年代: 头孢菌素迅速发展,半合成青霉素推出酰脲 类青霉素。 80年代: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单环类、 β -内酰胺酶 抑制剂、喹诺酮类抗菌药崛起。 90年代--现在:针对细菌耐药性开发新品种。主攻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以及对新用法的研 究。
杆菌
球杆菌 链杆菌
螺形菌
弧菌 螺菌
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结构 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细菌细胞壁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功能

细胞壁的位置:在细菌细胞膜的外层,是坚韧而有弹性的结 构。 细胞壁上的微孔:水和直径小于1nm的可溶性分子可自由通

过,与 细菌膜共同完成体内外的物质交换。
感染的类型
显性感染临床上按病情缓急分为感染和慢性感染;按 感染的部位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