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生素基本知识

抗生素基本知识

一、填空、选择题1.根据国家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DDD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40%,重症患者送检率100%。

2.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3.医院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 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 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4.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5.门诊医师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6.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7.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8.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9.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1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11.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的监测工作,对主要目标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预警本医疗机构。

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审慎经验用药。

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12.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术前30 分钟至2 小时内,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 小时。

13.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加强管理。

除泌尿系统外,不得作为其他系统的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14.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关于预防用药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常见手术,要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表)选择抗菌药物。

15.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16.头孢菌素抗菌药物中头孢唑林和头孢呋辛常用于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

17.氯霉素具有酶抑作用,当其与双香豆素(华法林)同时应用时,会延缓药物代谢、灭活,造成血药浓度增高,出现毒性反应,在肝功能不全时更甚。

18.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不适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所致的感染。

19.明确诊断的急性细菌感染,在使用某种抗菌药物72小时后,如果效果不明显或出现病情加重者,应按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改用敏感的药物,不能自行随便换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20.为测定任一微生物对某一抗感染药的敏感性,通常应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有时也采用最低杀菌浓度(MBC),均以mg/L表示。

21.氟喹诺酮类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液的每次静滴时间也宜为1-2小时,否则可因脑内药物浓度过高而导致包括癫痫在内的一些中枢神经系症状。

22.痰液及支气管分泌液中的药物浓度大多低于同时期血药浓度,以红霉素、喹诺酮类、氯霉素、利福平、甲氧苄啶等的浓度较高。

23.有些抗菌药物的静滴速度过快常可因静脉炎和某些严重反应(癫痫等)而影响治疗效果,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和多粘菌素类等药物每次静滴时间不宜少于1小时,以免产生对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作用;24红霉素具有酶抑作用,可使茶碱的血药浓度升高。

25喹诺酮类药物分为四代,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为第三代,常用药物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等。

此类药物对多种革兰阴性菌有杀菌作用,广泛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胃肠疾病、以及呼吸道、皮肤组织的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治疗。

26含铝、钙、铁等多价阳离子制剂(如氢氧化铝、乳酸钙等)由于阳离子与喹诺酮类药的4-酮氧基-3羟基发生络合反应,因此减少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药---时曲线下面积可减少98%,生物利用度降低,所以两药应避免同时使用,若需要连用时,可先服用喹诺酮类药物,2小时后再服用阳离子制剂。

27.喹诺酮类药物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杀菌力最强,且不易产生抗药性;在偏酸性时抗菌作用最弱,因此不宜与酸性药物合用。

28.利福平及伊曲康唑部分结核患者因多种原因可能容易并发真菌感染,因此需要同时进行抗结核和抗真菌感染治疗。

利福平是肝药酶促剂,能增强肝药酶的活性,拮抗喹诺酮药物的活性,因此两药不宜合用。

29.万古霉素对喹诺酮类药物有拮抗作用,同时使用可降低喹诺酮类药物的疗效。

30.红霉素、喹诺酮类、复方磺胺甲嗯唑等应用后有一定量进人前列腺中;林可霉素类、磷霉素、复方磺胺甲嗯唑在骨组织中有较高的浓度或可达治疗水平。

31.喹诺酮类药物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杀菌力最强,且不易产生抗药性,因此不宜与酸性药物合用。

32.抗酸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及奥美拉唑等抗酸剂,对喹诺酮类有不利影响,特别是对环丙沙星,合用既影响其吸收又使其在肾小管中的溶解度下降,易析出结晶损伤肾脏。

33氯霉素具有酶抑作用,当其与双香豆素(华法林)、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苯妥英钠等同时应用时,会延缓这些药物代谢、灭活,造成血药浓度增高,出现毒性反应,在肝功能不全时更甚。

34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35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和喹诺酮类(依诺沙星)对肝药酶有抑制作用,可干扰氨茶碱的代谢而产生中毒症状。

36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因此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即属此类情况。

37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38 应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感染药,因易引起过敏反应,也易导致耐药菌产生。

39抗感染药通常应持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等不在此例。

如用药后效果不著,急性感染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药或调整剂量。

40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等可称为杀菌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可称为抑菌剂。

二、问答题序贯疗法序贯疗法通常是指抗菌药物治疗中重度感染性疾病时,初期采用胃肠外给药(一般为静脉内给药),当病人的病情一但改善(通常在用药后3~7天),迅速转换为口服抗菌药物的一种给药方法。

例如序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当咳嗽和呼吸困难减轻、白细胞计数下降、胃肠道功能正常,可经口摄入足够食物或如果其它临床指标较好,即使患者发热,仍可改用口服抗菌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抗感染药物系指具有杀灭或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口服、肌注、静注等全身应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以及其他化学合成药(异烟肼、甲硝唑、呋喃妥因、吡哌酸等)。

抗生素抗生素系指在高稀释度下对一些特异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和病毒等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产物(次级代谢物)。

此后用化学方法合成的“仿制品”,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微生物产物,抗生素母核加人不同侧链(半合成抗生素)等,也均称为抗生素。

抗菌药物应用原则1.应熟悉选用药物抗病原微生物的活性、药动学、适应证和不良反应。

2.要及早确立病原学的诊断。

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后应尽可能作细菌的药物敏感度(药敏)测定,必要时并进行联合药敏试验,供选用药物参考,这在处理严重全身性感染时尤为重要。

3.应按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而合理用药。

新生儿体内酶系发育不全、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力较弱、肾小球滤过率较低,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大多减少、肾功能也减退,应用常规剂量后血药浓度和半衰期常有增高和延长,故用量以偏小为宜,有条件时宜定期监测血药峰、谷浓度。

4.预防或局部应用抗感染药要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应当用于少数有明确指征者;如用于预防昏迷、休克等患者并发感染,或清洁手术预防术后感染则往往徒劳无益。

应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感染药,因易引起过敏反应,也易导致耐药菌产生。

5.联合应用抗感染药需有明确的指征。

临床多数感染用一种抗感染药即可控制,联合用药徒然增加不良反应和治疗费用。

6.应选用适宜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静脉给药不宜用于轻、中度感染。

宜按药动学参数制订给药方案。

剂量过大或过小均不相宜,过小起不了治疗作用,反可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抗感染药通常应持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等不在此例。

如用药后效果不著,急性感染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药或调整剂量。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5 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基本原则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