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制作人:[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言诗的基本特征;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欣赏诗歌的语言美、艺术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涉江采芙蓉》中的游子思乡之情;曹操思贤若渴及统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
【课前预习】一、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代的《》,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
“钟嵘《诗品》中称赞《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课堂探究】(一)《涉江采芙蓉》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诗人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3.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4.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课后故事】《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萧统把魏晋前一些无名氏的抒情五言诗编在一起而成的诗集。
萧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他是南梁的太子,谥号昭明,所以后世也称他为昭明太子。
萧统一家就是西汉时萧何的后人,他的父亲就是梁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在公元502年,萧衍抢了他家亲戚齐和帝的位子,当上了皇帝。
萧统为后人所敬佩的原因,一是因为他身居太子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却勤政爱民,政绩突出,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二是因为他不但外貌出众、风流倜傥,而且还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所主编的《文选》,对后世影响较大,是后人研究魏晋的重要资料,是个难得的全才“官二代”。
他为后人所铭记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的男主角。
有同学能背诵王维的《红豆》对吧。
红豆——<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传说有一次他去江阴顾山,一为躲避宫廷的斗争,二为安心编著《文选》。
一日,太子下山来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
偶见一个长相十分秀丽的尼姑,法号叫慧如。
二人便谈起了佛家的经义。
太子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便跟踪到了草庵。
二人又就佛家经义深谈而不舍。
从此以后,萧统便多次去草庵找慧如。
但可惜,两人身份太过悬殊,一个是皇太子,一个是出家人,根本没有可能结成连理。
后来《文选》编著完成,萧统受皇帝的诏命回宫。
可是慧如却因此相思成疾,忧郁而亡。
当萧统听说之后,日夜兼程的赶来,面对的只有一抔黄土。
他含泪地种下了一颗红豆,并把慧如住过的草庵题名为“红豆庵”,以为纪念。
萧统回去之后过了几个月,便也病死了。
后来,他种下的这颗红豆长成了树,红豆树因此被称为“相思树”。
萧统与慧如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所以,后人便常常用红豆代表相思。
当然,红豆代表相思的原因这只是其中一个说法,以后有时间再为同学们讲述其他的几个故事。
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点,古人爱用花草等植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在本诗中也得到了体现。
[拓展阅读]生年不满百《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作业:背诵《涉江采芙蓉》《诗三首》导学案第二课时制作人:[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言诗的基本特征;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欣赏诗歌的语言美、艺术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曹操思贤若渴及统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课前预习】历史上的曹操形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地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
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三足鼎立的局面。
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的领袖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
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
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
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
他的诗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抱负,他的诗风刚健古直、气韵雄浑、慷慨悲凉,有很高的艺术性。
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
【自主检测】1、看课文注解,注意给生字注音:譬.如朝露()慨.()当以慷.()青青子衿.()呦.呦鹿鸣()鼓瑟吹笙.()何时可掇.()越陌度阡.()契阔谈讌.()绕树三匝.()周公吐哺.()2解释下列加点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时可掇.但.为君故.乌鹊南.飞绕树三匝.3.翻译下列诗句契阔谈宴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课堂探究】1、这首诗里“忧”字多次出现,上阕中“忧思难忘”中诗人“忧”的是什么?结合诗句具。
2、下阕“忧从中来”诗人“忧”的又是什么?结合诗句具体谈谈。
3、诗末使用典故“周公吐哺”,意在说明什么?4、除了“周公吐哺”诗歌还有哪些典故,请从文中找出并分析用典的作用。
补充:用典的作用5、用了哪些字词指代人才?又用了哪些字词指代曹公自己?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三首》导学案第三课时制作人:一、阅读知识链接:简介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字,东晋(朝代)诗人,自称为“”,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三、写作背景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曾三次辞职。
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
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
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
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
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2、字音。
羁()荫( ) 暧( ) 墟()3、填空。
(1)《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的诗句有,。
,。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榆柳阴后檐(3)暖暖远人村(4)鸡鸣桑树巅课堂探究学案一、整体感知课文1、“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诗人从何而归?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3、为何而归?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4、归向何处?5、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6、归去如何?心情如何?三、内容探讨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艺术特色:四、作业1、整理学案并上交。
2、背诵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