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七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最新)总结
第七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最新)总结
(四)基本原理 规模对称原理 (相互对称、统一平衡) 结构对称原理(不是简单的一一对等,而是 动态的对称管理,考虑“错位对称”关系) 偿还期对称原理(如活期存款——现金资产; 定期存款——较长时期的贷款或者长期证券 投资。也要考虑动态对称) 目标替代原理(目标互补原理)(“三性” 均衡,是一种可以相互补充的、相互替代的 均衡。)
(四)缺陷
由于“购买”资金会增加银行的 经营成本,并且由于过分依赖市 场加大了银行经营中的不确定性, 从而增加了银行经营的风险,因 而只有较大的银行才有能力承受。
三、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及方法)
(一)含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兼顾银 行的资产与负债结构,强调资产与负债两者 之间的整体规划与搭配协调,通过资产结构 与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和资产、负债两方面 的统一协调管理,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 从而在市场利率波动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 大化的经营目标。
认为资金分配不受负债期限结构的限制,而仅 受负债总量的制约; 忽略了从资金来源的角度考虑流动性的取得, 认为资产流动性保证仅来自于资产的运用; 过分偏重流动性的保持而牺牲了盈利性。
(二)资金转换法 (资金分配法、期限对称法)
资金转换法——是一种安排资金组合的策略, 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因银行竞争加剧和新融资工具的大量使用, 银行负债结构出现多元化,改变了以往单一 的活期存款资金来源状况,在此情况下,资 金转换法应运而生。
3、该理论的缺陷随着经济的发展也逐渐显现 出来。 首先,该理论未认识到活期存款余额具有相 对稳定性,而使银行资产过多集中于盈利性 较差的短期自偿性贷款上。 其次,忽视了贷款需求的多样性。商业性贷 款理论不主张发放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 农业贷款,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 发展和盈利能力的提高。 最后,忽视了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贷款的 清偿受制于贷款性质,同时也受制于外部的 市场状况,其自偿能力是相对的,而不是绝
第七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 历程
资产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资产管理方法 负债管理方法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资产负 债比例管理
第七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能够: 1 了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2 掌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3 重点掌握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体系。
【学习本章意义】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两大业务 ,关于商 业银行资产和负债业务的管理理论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资产转移理论
1、美国的莫尔顿与1918年在《政治经济 学杂志》上发表的“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 资产可转换理论形成。 2、资产转移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该理论 找到了保持资产流动性的新方法,拓宽了商 业银行的资金运用范围,实现了资产的多元 化,丰富了资产的结构,并促成了商业银行 二级准备金制度的形成。
(三)负债管理理论观点: 1、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强化资产 管理获得,还可以通过灵活地调剂负债实现。 2、商业银行保持资金的流动性没有必要完全 依赖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通过发展 主动型负债的形式,扩大筹集资金的渠道和途 径也能够满足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以向外借款 的方式也能够保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五)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主要方法
1、缺口管理法
缺口指的是一家银行所持有的可变利率资产减可变 利率负债的差额。对缺口的决策有三种模式
零缺口 正缺口 负缺口
缺口的正负、大小与准确的利率预测紧密相关,因 此预测利率一定要力求准确。在一个完整的利率周 期里,如能准确把握利率的动态过程并不失时机地 制订战略,将会使银行的利差收益放大。
活期存款
一级准备(最多) 二级准备(少量) 贷款 (极少)
一级准备(少量) 二级准备(少量) 贷款 (最多) 证券投资 (次多)
储蓄存款
定期存款
一级准备(少量) 二级准备(少量) 贷款 (最多) 证券投资 (次多)
长期贷款(少量) 长期证券投资(少量) 固定资产(最多)
资本金
资金转换法的优点——根据资金来源的性 质确定其在银行资金运用中的分配数量。 有利于商业银行减少投放于流动性资产的 数量,有利于银行增加盈利,并使银行能 够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双重要求。 资金转换法的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主要 由以下指标组成:
①资本充足率指标 ②存贷比例指标 ③中长期贷款的比例控制 ④资产流动指标 ⑤单个贷款比例指标 ⑥拆借资金比例指标 ⑦对股东贷款比例 ⑧贷款质量
四、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 悄然兴起。 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银 行应当从正统的负债和资产业务以外去开 拓新的业务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泉。 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管理表外业务) 的兴起不是对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管 理表内业务)的否定,而是补充。
观点:资产的流动性和分配的数量与获得 的资金来源有关,即必须按照资金来源的 不同性质进行资产分配。 基本内容:即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 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所以也称为期限对 称方法。 具体思路:银行根据不同资金来源的流动 性和法定准备金要求来决定资产的分配数 量。
区别于资金总库法:该方法既注重负债对资 产在总量上的制约,又强调两者在结构上的 平衡。从而扩大了生利资产的运用规模,提 高了银行的盈利水平。
A 零缺口
浮动利率资产
固定利率资产
浮动利率负债
固定利率负债
浮动利率资产
浮动利率负债
固定利率负债 浮动利率负债
B 正缺口
固定利率资产 浮动利率资产
C 负缺口
固定利率资产 固定利率负债
缺口管理法
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法(P266)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指通过一系列指标 体系约束银行的资金运用,以确保银行资 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均衡与 协调,从而使银行能够做到稳健经营的一 种管理方法。 在上述两种资产负债管理方法中,资产负 债比例管理方法有鲜明的量的限度和结构 规定,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具体分配如下: 资金来源 资金运用 活期存款 第一准备金 储蓄存款 资 第二准备金 定期存款 金 各类贷款 短期借入款 池 长期证券 发行债券 固定资产 股本 不问来源性质,按轻重缓急顺序分配
优点——为银行资金的分配提供了一般原则, 管理方法简单易懂。 缺陷——因其偏重单一资产管理,管理方法 粗略。主要表现在:
三种资产管理理论,反映了商业银行在不同 的发展阶段经营管理的特点,在保证银行资 产流动性方面各有侧重,但各种理论之间并 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都是通过资产管理来 保证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并推动了银行业务 的发展。
二、负债管理理论
(一)负债管理理论是以主动负债为经营管理重点来 保持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的一种经营管理理论,盛行 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二)产生背景 1、“脱媒”现象的出现。在各国对商业银行实行严 格利率管制的时期,金融市场上较高的利率对商业银 行的资金来源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出现了所谓的“脱 媒”现象,银行面临着筹集资金的巨大压力,不得不 寻找新的、不受利率上限限制的资金来源,如同业拆 借、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从而形成银行资金来源 也即负债形式的多样化。
2、激烈的竞争。除了争夺盈利性较好的
资产类型,还要争夺资金市场以获得较多的 资金来源,开拓业务范围。 3、金融创新。商业银行从事负债管理源 于利率管制下的金融创新。
特别是1961年CD出现后,各国的银行家逐渐 意识到,如果银行必须的资金可以通过货币市 场上“购买”即可得到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所 需的资金限定在“被动型负债”的限度内?为 什么要储备过多的低收益流动性资产呢?
预期收入理论
(一)商业性贷款理论
1、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是金 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间接融资是经济活动中的 主要融资方式,金融市场不发达,融资工具单 调,因此社会上的资金盈余的经济个体大多只 能选择将盈余存入银行,从而保证了商业银行 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且资金来源以活期存款为 主。 2、强调资金来源的被动性和资产的主动性
3、其不足之处在于:
一是过分强调资产通过运用可转换资产来保持 流动性,限制了高盈利性资产的运用 二是缺乏对银行资产变现能力的全面认识。因 为银行资产能否变现,证券转让能否实现,完 全取决于银行之外的市场,如在经济危机时期 或在证券市场需求不旺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就 无法顺利出售证券而保证资产的流动性,同时 也影响了盈利性目标的实现。
资金汇集方法又称“资金总库法”或“资金水池 法”。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业银行创建初期,大量运用于 20世纪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因为经济大危机 后,商业银行更加强调资产的安全性,资金总库法 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基本思路:不考虑银行各种资金来源的性质,将各 种资金来源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金总库或资金池, 然后再将资金总库中的资金作为一个整体按一定的 顺序(轻重缓急)进行分配。 分配的依据:资产流动性的大小。
(二)原则 20世纪70年代末,商业银行由单纯的资产 管理或负债管理转向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总量平衡的原则 结构合理的原则
(三)该理论观点: 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 理都难真正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 利性的均衡,只有从资产和负债两方 面入手,共同调整,协调安排,全方 位、多层次进行管理,才能真正实现 “三性”的均衡。
第二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资产管理方法 资金总库法 资金转换法 线性规划法 负债管理方法 储备头寸负债管理方法 全面负债管理方法(纯负债管理方法)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资产负债比例 管理(见第三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