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少卫生学重点汇总一、绪论(MJ)儿童少年卫生学:简称儿少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XZ)儿少卫生学研究的年龄范围的0~25岁,重点对象是中小学生群体。
(JD)中小学生的三大特点:正在旺盛生长发育;生长的同时在接受教育;集体生活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里。
(XZ)儿少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教育过程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监督和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二、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JD)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统一协调性;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
(MJ/JD)头尾发展律:胎儿和婴幼儿期发育遵循“头尾发展律”,从生长速度来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2~6岁期间下肢增长幅度超过头颅和躯干。
从动作发育看,儿童会走路之前必然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爬行、站立等发育阶段。
(MJ/JD)向心律:儿童期、青春期发育遵循向心律。
身体各部分的形态发育顺序是: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由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
(MJ/JD)生长轨迹现象:在遗传因素控制下,每个正在生长中的个体都有一个生长轨迹,因疾病等阻碍因素而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后,一旦阻碍因素得到克服,又会出现向原来轨迹靠近发展的强烈倾向。
(LS)以身高为例,说明一下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整个生长期内个体的生长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是不均衡的。
从胎儿到成人,先后出现两次生长高峰:第一次从胎儿4个月到出生后1年,第二次发生在青春期发育早期。
、身长在胎儿4~6月增长约27.5cm,占正常新生儿身长的一半左右,是一生中生长最快的阶段。
出生后增长速度开始减慢,但生后第一年中身长增长20~25cm,是出生后生长最快的一年。
生后第二年,身高增长约10cm。
2岁后至青春期前,生长速度减慢并保持相对稳定,平均每年身高增长4~5cm。
青春期后生长速度再次加快,身高一般增长5~7cm/年,处在生长速度高峰时一年可达10~12cm,男孩增幅大于女孩。
青春期突增后生长速度再次减慢,在女17~18岁,男19~20岁左右身高停止增长。
(XZ)年龄别身高生长曲线,男女有2次交叉,第一次9~10岁,第二次13~15岁。
(XZ)人体各部位的长度,从出生到成年,头颅增1倍,躯干增2倍,上肢增3倍,下肢增4倍。
(XZ)生长模式的分类:一般型:包括全身骨骼、肌肉、主要脏器和血流量等,生长模式和身高、体重基本相同。
神经系统型:脑、脊髓、视觉器官和反映头颅大小的头围、头径等,只有一个生长突增期,其快速增长阶段主要出现在胎儿期至6岁前。
(3岁前头围测量有特殊意义)淋巴系统型:胸腺、淋巴结、间质性淋巴组织在出生后前10年生长非常迅速,12岁达到高峰,之后逐渐萎缩。
生殖系统型:青春期生长突增开始后生长迅猛,并通过分泌性激素促进机体的全面发育。
(MJ/JD)赶上生长: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出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
例如:早产儿、双生儿、久病愈后、大战以后的群体儿童的发育。
(MJ)关键生长期:许多重要的器官和组织的发育都有关键生长期,此时的正常发育受干扰,常成为永久性的缺陷或功能障碍,一旦不能抓紧时间治疗,这些器官、组织即便出现赶上生长,也往往是不完全的。
(XZ/JD)青春期如何分期?各期的主要表现是什么?青春期早期的主要表现是生长突增,出现身高的突增高峰,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开始发育,一般约持续2年。
青春期中期以性器官、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为主要特征,出现月经初潮或首次遗精,持续2~3年。
青春期后期体格生长速度逐步减慢,直至骨骺完全融合;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继续发育,直至成人水平;社会心理发展过程加速;通常持续2~3年。
(MJ)矮身材:系指儿童的身高低于其年龄相应标准的第3百分位数以下。
(MJ)性早熟:是一种性成熟提前出现为特征的性发育异常。
一般指男孩9岁前出现睾丸增大,女孩8岁以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前月经初潮者。
三、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XZ/JD/LS)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营养不良、肥胖)、体育锻炼、疾病(结核、消化系统疾病)、生活作息制度(睡眠和体育锻炼时血中的生长激素增多)、气候和季节(身高3~5月,体重9~11月增长较快)、环境污染(铅中毒、环境雌激素)、社会家庭因素(多子女、父母离异、缺乏母爱、寄养)。
(XZ)双生子研究是判断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哪个影响更大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XZ)生长长期变化首先出现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并主要见于城市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儿童少年人群。
(JD)生长发育长期变化的主要表现:①身高、体重增长。
②性发育及性成熟提前的趋势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观察到。
③其他:同龄者的脑重量随年代而增大的趋势;儿童第一恒磨牙的萌出时间提前;妇女停经年龄、老视平均年龄的推迟和平均寿命的延长。
(MJ)遗传度:在群体表型特征两变异中,遗传变异所占的比例。
提示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对作用的大小,越接近1,提示遗传的影响作用越大;越接近0,说明环境的作用越大。
(XZ)身高的遗传度为0.75。
(XZ)躯干与下肢的比例关系主要取决于种族遗传。
四、生长发育调查和评价(XZ)最基本的形态指标:身高、体重、坐高、胸围。
对3岁以下小儿测量头围有意义。
(XZ/JD)横断面调查及目的:横断面调查是在某一较短时间和一定地区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对象,对某几种指标进行一次大样本调查。
目的:①建立该地区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标准”。
②也可将本地区、本人群的调查结果与其他地区、人群的结果作比较,以了解本地区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并作为评价本地区儿童少年卫生保健工作效果的依据。
③分析生长长期趋势。
(JD)追踪性调查及目的:追踪调查是一种动态观察。
通过选择一定数量的对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进行定期、连续多次的调查,观察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动态。
目的:①制定生长速度正常值。
②揭示生长发育的规律性。
③系统深入地观察分析某些内外因素对生长发育的长期影响。
(JD)常用的发育年龄有哪些?形态年龄、第二性征年龄、牙齿年龄、骨骼年龄。
(MJ)BMI指数:又称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反映身体的充实程度,是一种营养指数。
(MJ)Rober指数:体重kg/身高m^3×10^7,反映人体单位体积的充实程度,是一种营养指数。
(MJ)骨骼年龄:简称骨龄,是根据儿童少年的骨骼发育(钙化)程度同骨发育标准进行比较求得的发育年龄,是一种生物学年龄,采用手和腕部的骨发育程度代表该个体的骨龄。
(XZ)身高标准体重最好用于评价儿童现时的营养状况。
(XZ)我国儿童十足年龄的计算方法:调查年、月、日与出生年、月、日之差。
(XZ)曲线图法可评价发育水平、速度与趋势。
(XZ)早熟儿童骨龄大于时间年龄,晚熟儿童骨龄小于时间年龄。
五、儿童少年心理卫生(JD)儿童少年心理卫生的标准是什么?①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②智力发展正常。
③情绪反应适度。
④心理行为特点与年龄相符。
⑤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
⑥个性的稳定和健全。
(MJ/JD)ADHD的概念及表现:注意缺陷多动症(ADHD)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
主要表现有:①认知方面:注意广度狭窄,抗干扰性差,不能预见行为后果。
②情绪方面:易兴奋,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
③行为方面:以多动并伴攻击性行为为主。
④人际交往方面:与家长、教师和同伴关系不良。
(MJ/JD)自闭症的概念及表现: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由脑功能发育不良引起的,以社会交往、言语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重复为基本特征的严重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①交流障碍: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技巧,没有目光交流。
②言语发育障碍。
③行为刻板重复。
④智力落后。
⑤感觉异常、多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脾气、有攻击或自伤行为等。
(XZ)阿斯伯格综合征与自闭症的区别是:无明显的认知-语言发育落后现象。
六、儿童少年健康监测与常见病预防(MJ)学生健康监测:是指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确定的监测点学校和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育、健康状况等长期的动态观察。
(JD)儿童少年患病特点:婴幼儿期:常见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蛲虫病和佝偻病。
学龄前期: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上呼吸道感染仍较多,消化道疾病有所下降,肠道寄生虫病、龋齿、沙眼等患病率有较大增加。
童年期(学龄期):呼吸道、消化道疾病仍居前列,蛔虫、沙眼感染最常见,近视、脊柱弯曲异常等患病率比学龄前大幅增加,结核病、意外事故等与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
青春期(中学阶段):沙眼和蛔虫感染率明显减少,龋齿率也呈下降趋势,近视逐年明显增多。
(JD)儿童少年肥胖的四个敏感阶段:孕后期、婴儿期、青春早期、青春后期。
(MJ)弱视:眼球没有器质性病变,但单眼或双眼视力低下,屈光矫正视力达不到正常的称弱视。
(MJ)假性近视:也叫功能性近视,由于近距离作业,眼睛过度疲劳,睫状体痉挛,晶状体凸度增加,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叫假性近视。
(JD)近视的矫治应符合哪些原则?安全、可靠、简便、易行。
(XZ)身高标准体重筛查肥胖的标准是:实测体重超过身高标准体重的20%。
筛查营养不良的标准是:实测体重低于身高标准体重的80%。
七、教育过程卫生(JD)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特性有哪些?始动调节、优势法则、动力定型、镶嵌式活动、保护性抑制、终末激发。
(MJ)始动调节:皮层工作能力在开始时工作水平较低,经启动过程后逐渐提高,称始动调节。
(MJ/JD)动力定型:儿童体内外的条件刺激按一定的顺序多次重复后,在大脑上的兴奋、抑制过程及与此相关的神经环路将相对固定下来,形成动力定型。
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动力定型越易形成。
因此,有规律的生活作息,良好的学习态度,健康的行为方式应从小培养。
(XZ)一切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都是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
(MJ/JD)保护性抑制:脑皮层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分解、损耗能量物质,若发展到神经细胞的损耗超过其功能限度时,脑皮层即进入抑制状态,称保护性抑制。
是一种生理状态,也是早期疲劳的表现,对保护脑皮层免受功能衰竭发挥重要作用。
(MJ)终末激发:即将完成工作任务的喜悦可反射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性一过性升高。
(MJ/JD)疲劳:是在过强、过猛的刺激,或刺激强度虽不大但持续长时间的作用下,使大脑皮层细胞的功能消耗超过限度,所产生的保护性抑制,经短时间休息后便可恢复。
(MJ/JD)过劳:是指因长期学习负荷过重引起的慢性疲劳,它是一种病理状况,短时间休息后仍不能恢复,故不能作为制定学习负荷卫生标准的依据。
(JD)如何区别疲劳、疲倦和过劳?疲劳的机制为保护性抑制,疲倦是疲劳的主观感觉,过劳是一种病理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