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少卫生学 大纲

儿少卫生学 大纲

《儿少卫生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课程编号:11020801课程名称:儿少卫生学英文名称: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总学时:54学时(理论授课:36学时;实验课:18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

其中包括上课考勤(10%)、实验课成绩(20%)。

《儿少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

《儿少卫生学》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特点、规律,及其学习、生活环境条件下的特殊卫生问题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卫生监督工作和在预防医学领域及相关领域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一)掌握儿少卫生学的概念,任务和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熟悉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及其规律,生长发育的调查方法和评价方法。

掌握儿童少年常见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二)熟悉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及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了解并掌握儿童少年营养需求的特点及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特点。

掌握体育锻炼的卫生要求及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三)掌握教育过程的卫生要求,学习负担的评价方法,学校建筑和设备卫生的基本原理,教室采光和照明的卫生要求,教室内部布置及卫生要求,学校课桌椅卫生要求。

了解儿童少年健康教育的意义、模式、原则、内容和方法,学校卫生监督基本内容。

(四)运用儿少卫生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儿童青少年和学校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儿少卫生学》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6学时,实验课18学时。

教学内容主要参考季成叶主编《儿少卫生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并根据学科发展和知识更新对相关章节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结合本专业的发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供学生参考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传统讲座式教学方法与参与式互动教学方法,以及讨论、实习、自学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

概论目的要求:一、掌握:儿少卫生学的概念、任务和目的。

二、熟悉:儿少卫生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三、了解:儿少卫生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儿少卫生学。

二、主要教学内容:1.儿少卫生学的概念、任务和研究目的。

2.儿少卫生学研究的对象,儿少卫生和学校卫生的区别,儿少卫生学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3.儿少卫生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目的要求:一、掌握:1.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

2.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卫生问题。

二、熟悉:1.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卫生学意义。

2.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常见的卫生问题。

三、了解:青春期的发动机制。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生长、发育、成熟、青春期。

二、主要教学内容:1.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生长、发育、成熟、青春期、生长轨迹现象、赶上生长。

2.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不均衡性、时间顺序性、统一协调性;生长轨迹现象,生长关键期,赶上生长等。

3.青春期:青春期的概念,青春期的内分泌及其发动机制(自主学习),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卫生问题,青春期分期,青春期发育异常等。

4.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及其常见卫生问题:婴儿期幼儿前期、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的心理发育特点。

第二章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目的要求:一、掌握:1.营养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疾病、体育锻炼等环境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二、熟悉:遗传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了解: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4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遗传的中心法则、双生子研究。

二、主要教学内容:1.遗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遗传的中心法则,遗传的种族和家族影响,双生子研究。

2.环境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营养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各类营养素及其意义,疾病、体育锻炼、地理气候、生活作息制度、环境污染等环境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生长发育长期变化:生长发育长期变化的概念、主要表现、变化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自主学习)第三章生长发育调查和评价目的要求:一、掌握:1.生长发育调查和评价的概念。

2.生长发育调查和评价的常用方法。

二、熟悉:生长发育调查和评价的常用指标。

三、了解:1.发育年龄评价法。

2.营养状况评价法。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4学时。

实验课:6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生长发育调查,生长发育评价,身高、坐高、体重、围度等常用指标。

二、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授课及自主学习:1.生长发育调查、生长发育评价的概念。

2.生长发育调查:生长发育调查的内容、设计和方法,生长发育调查的常用指标:形态指标、功能指标、素质指标、心理指标。

3.生长发育评价:个体生长发育评价方法:曲线图法、五级离差法、百分位数法等;群体生长发育评价方法:发育等级百分法、平均数比较法。

4.发育年龄评价法、营养状况评价法。

(自主学习)(二)实验课:1.生长发育测量:(1)实验内容:生长发育测量。

(2)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

(3)实验目的及要求:①了解生长发育测量的意义。

②掌握身高、坐高、体重、胸围、皮脂厚度、握力、肺活量等常见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方法。

③熟悉常用的生长发育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2.生长发育评价:(1)实验内容:生长发育评价。

(2)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3)实验目的及要求:①了解生长发育评价的概念和意义。

②掌握个体发育评价的常用方法:曲线图法、五级离差法、百分位数法。

③掌握群体发育评价的常用方法:发育等级百分法、平均数比较法。

第四章儿童少年心理卫生目的要求:一、掌握:1.心理卫生的概念。

2.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熟悉:1.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常见的心理问题。

2.心理咨询的概念、原则和技能。

3.心理测量的概念和常用的工具、方法。

三、了解:1.学校生活技能教育的概念。

2.儿童行为指导。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4学时。

实验课:3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生活技能、儿童行为指导。

二、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授课及自主学习:1.心理卫生:心理卫生的概念,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常见的心理问题,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目标。

2.学校心理卫生工作:学校心理卫生的工作目标,心理咨询的概念、原则和技能,学校生活技能教育的概念、内容,儿童行为指导。

(自主学习)(二)实验课:1.实验内容:心理测量。

2.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3.实验目的及要求:(1)掌握心理测量的概念、意义和类型。

(2)掌握常用的心理测量方法:智力测量、人格测量、行为模式测量等。

第五章儿童少年健康监测与常见疾病预防目的要求:一、掌握:1.健康的新概念。

2.青春期常见的卫生问题。

二、熟悉:1.学校健康监测的概念及其实施。

2.视力低下、龋齿、缺铁性贫血等儿童青少年常见病防治。

三、了解: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4学时。

实验课:3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健康、学校健康监测、视力低下、近视、屈光性近视、轴性近视、龋齿、缺铁性贫血。

二、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授课及自主学习:1.学校健康监测:健康的新概念,学校健康监测的概念,学校健康监测的实施。

2.儿童青少年常见病防治:视力低下:远视、近视、屈光性近视、轴性近视,龋齿,缺铁性贫血等常见病及其防治。

3.青春期常见的卫生问题。

4.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儿童少年单纯性肥胖、高血压等疾病的预防。

(自主学习)(二)实验课:1.实验内容:儿童青少年常见疾病筛查。

2.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3.实验目的及要求:(1)了解学校健康监测的意义。

(2)掌握儿童青少年常用疾病的筛查方法:视力低下、高血压、扁平足等。

(3)熟悉视力表、血压计等常用健康监测工具的使用。

第六章教育过程卫生目的要求:一、掌握:1.大脑皮层的功能特点及其卫生学意义。

2.疲劳、疲倦和过劳的概念。

3.学习疲劳的生理学评价方法。

二、熟悉:1.影响学生脑力工作能力的因素及其机制。

2.学习疲劳的表现。

3.作息制度的卫生意义,作息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

三、了解:1.脑力工作能力变化规律。

2.劳动负荷和劳动制度的卫生要求和生理学评价。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4学时。

实验课:3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疲劳、疲倦、过劳。

二、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授课及自主学习:1.教学过程卫生:大脑皮层的功能特点及其卫生学意义。

学日、学周、学年中脑力工作能力变化规律。

影响学生脑力工作能力的因素及其机制,保持、提高学生脑力工作能力的措施。

疲劳、疲倦和过劳的概念,学习疲劳的表现。

2.儿童少年作息制度的卫生意义:作息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

一日生活制度各要素的卫生要求和卫生标准,作息制度的卫生学监督评价方法。

学周、学年的合理安排。

3.劳动教育卫生:工种选择的卫生要求和儿童少年不宜从事的工种,劳动负荷和劳动制度的卫生要求和生理学评价,劳动姿势、设备、场所的卫生要求。

(自主学习,3学时)(二)实验课:1.实验内容:教育过程卫生——学习疲劳测试。

2.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3.实验目的及要求:(1)了解学习疲劳测试的意义。

(2)掌握学习疲劳测试的常用方法:短时记忆测试、计量作业实验、视觉反应时测定、明视持久度测定等。

(3)熟悉短时记忆、视觉反应时等测量仪器的使用。

第七章儿童青少年伤害与健康危害行为目的要求:一、掌握:1.意外伤害的概念。

2.自杀、暴力的概念。

二、熟悉:1.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预防控制措施(三级预防策略和Haddon干预模型)。

2.儿童青少年自杀、暴力的预防控制。

三、了解:1.行为、行为医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2.行为干预策略和措施。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4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意外伤害、自杀、暴力、三级预防、Haddon干预模型。

二、主要教学内容:1.意外伤害:意外伤害的概念,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意外伤害的预防控制措施及三级预防的理念。

2.自杀和暴力:自伤、自杀的概念,自杀的危险因素,自杀的预防控制,青少年暴力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控制。

3.行为医学的理论:行为、行为医学、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行为等概念,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

(自主学习)第八章学校建筑和设备卫生目的要求:一、掌握:自然采光、人工照明、采光系数、照度均匀度等基本概念。

二、熟悉:1.教室内部布置的卫生要求。

2.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卫生要求。

3.课桌椅的卫生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