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习惯培养一年级(6)班尹秀芹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还是从知识的迁移、拓展来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为孩子将来博览群书打下扎实的基础,对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正确前行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弊的。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培养低年级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从而养成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
良好的习惯有利于人们高效地工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
先入为主,因此,低年级学生尤其要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这里的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把书当成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的习惯。
在低年级课外阅读习惯培养上,我的做法如下:一、立足课堂,教会方法。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
1、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阅读指导。
课堂是进行阅读指导的基本阵地,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如我在教学古诗时,通过感情朗读,观察图画,理解诗意后,学生深深体会到古诗语言凝炼、言简意浓、景真情切,自然会引起学生对古诗阅读的兴趣。
我因势利导,利用学生手头的《古诗文诵读》资料,每周背诵一篇,每月抽查一次,学期末进行古诗文朗诵比赛,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的热潮。
二年级古诗文上的每首古诗都可说图文并茂,学生只要用心观察图画,是很容易理解古诗的。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久而久之,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2、实行双向迁移,激发自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的激发,培养孩子自主读书的兴趣可以通过双向迁移的方法进行,也就是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有关内容,借助于相关的知识点,及时地向阅读课外书籍迁移。
例如,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文时,学生通过对课文阅读赏析,深刻了解了傣族人的民风风情,节日的愉悦。
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我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风民情,希望同学们在课外找有关材料认真阅读,两周后,我们进行交流,看谁能评为知识渊博的“小博士”。
巧妙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自渎课外书的美好天地。
这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去阅读,并在自主阅读中自觉运用所学的读书方法,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所有课文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通过从课外向课内迁移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把在自主阅读中所积累的知识及时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使两者互相渗透,互为补充。
这样,课内与课外犹如学习的双翼,只有同时用力才能振翅高飞。
以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为原则,让课外阅读为促进课内的学习服务,才能使课内外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二、家长理解,重视支持现在的教育,不仅仅是孩子之间实力的竞争,更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竞争,更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竞争,只要是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很少有不支持的,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并养成习惯,还要家长接受教育理念。
另外,一个孩子的成长,本身就应该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的,有了家长的支持,我们的教育就轻松多了。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理解与支持,因此,我定期召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通过大量的事例,让家长意识到孩子从小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和书交了朋友,可以提高孩子的素养,培养孩子各种能力。
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用孩子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进一步证明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好处。
这样的实例,让家长心服口服,从而愿意配合老师。
为了更好地配合,我还制定了阅读要求:1、每天家庭作业后,20分钟的读书时间。
在这个时段里,家长要关掉电电脑,手捧一本书,陪孩子静静地阅读。
2、每月进一次书店。
由家长带着孩子到书店里,翻阅一些最新的书刊,了解一些咨询。
3、每月安排一些家庭亲子读书活动。
如家长和孩子阅读同一本书,然后就书中的内容进行交流,畅谈自己的看法。
家长们常常反映,老师说的话就是“圣旨”,“我们再怎么说也无用”,其实,学生的“亲师信师”现象很普遍,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更为明显。
针对这一现象,当老师的一定要有计划、有目标地配合教科书,协助家长,为孩子选择适合每个孩子的书籍,为了呵护孩子们阅读的热情,我认为给孩子推荐读物时,要把读书的趣味性摆在首位。
提倡“无为”而读,读快乐的书。
同时制定每期的读书目标,做到“量体裁衣”,这就要求教师这对不同起点不同能力的儿童给出不同的阅读目标。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他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阅读,“跳一跳,摘到桃子”,其乐无穷也。
当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的钥匙,推开阅读这扇神奇的门时,便会感到阅读的乐趣,便会爱上书籍的,从而就会自觉地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感受到一种读书的乐趣。
三、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那么语言的积累就必须从大量的课外书中去扩充。
从一年级开始就该注重阅读的积累,日积月累,不会做诗也会诵。
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高峰,古诗背诵是很重要的一个板块,其次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雅词语、出色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我让小朋友们预备了一个笔记本,把平时看书时碰到的好词好旬记到这个本子里,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写。
并定期检查,比一比谁摘的好词好句多,谁又能把这些内容记到自己的脑子里。
记得多了,学习材料储存于大脑,成为学生终身营养,构成了语文素养。
因此强调积累就要政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累文化,积累精神,打好文学底蕴。
总之,从低年级开始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爱好。
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阅读,在阅读申积累词语。
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案例一、个案对象张馨怡,7岁女孩,小学一年级学生。
二、问题简述小女孩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马马虎虎,学习意识不强,行为散漫,上课很少举手发言,不喜欢看课外书,习作水平较差。
三、家庭背景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小就住在爷爷奶奶家,老人年纪大了,对孩子比较溺爱,千依百顺,没有正确的教育意识。
父母偶尔回家和孩子相处时间不长,情感交流不深且思想观念落后,总认为只要学好课本知识就行了,反对孩子读课外书,认为读课外书没用。
四、个案分析1、家庭教育跟不上孩子从小与老人住在一起,和父母接触很少。
除一日三餐由老人照应外,无人教育或是约束,经常离家玩耍,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更谈不上耐心读书。
2、早期教育不当老人对孩子缺乏教育。
孩子由于天性活泼好动,玩耍在所难免,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时间。
可田馥甄同学的爷爷奶奶并没要求孩子要按时读书学习,而是任由其随意玩耍,对学习不是很重视,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五、个案指导及实施1、激发其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关键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针对孩子偏爱听故事的特点,先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读一些意境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读书的需求。
提出问题,设置迷团,激发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去探求答案,寻求知识的欲望。
不要去规定孩子读什么书,她喜欢什么就读什么,先让书籍吸引住她的心,培养兴趣。
自从我确定贾静怡为研究对象后就十分留意她的举动。
有一次课外活动时间,一个同学拿了一本《伊索寓言》在教室看的津津有味,旁边还有两三个孩子凑过去看,不时的传来一阵笑声。
她也在旁边,我注意到她也想去看书的那种渴望,捕捉到她想看“寓言故事”这类书籍的信息后,我以此为突破口,在随后的时间里有意识地拿几本《寓言故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这样一些故事类书籍让她看,一段时间后,我惊喜的发现,课间她也捧着书,不再与同学玩耍嬉戏。
“书本”让她玩耍的心回归了许多。
2 、和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引导学生阅读。
家长反对孩子阅读不外乎有两种因素,一是教育理念不够,觉得孩子读课外书没用,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家庭经济的制约,使父母没有过多的钱去买书,从而不鼓励孩子读课外书。
她的父母正好具备这两种因素。
我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后,和他们进行了一次长谈。
了解到家庭状况:父母都是农民工,常年在外打工来支撑家里的开支,经济状况十分拮据;再者,“供孩子吃穿学习已经不容易,哪有闲钱买与课本无关的书籍?其次,其父母文化层次不高,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二人均小学未毕业,识字浅淡,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更谈不上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了。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于是,我诚恳地向家长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打算,最后在我耐心细致的开导说服下家长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缺陷和存在的严重错误,并和家长达成共识,取得了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他们转化了“读课外书没用”的这种思想,也表示尽量节省开支,为孩子买一些喜欢的课外读物。
让孩子随手可以拿到自己喜欢的书。
3、指导其课外阅读的方法。
既然家长改变了原有的认识,鼓励孩子阅读,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就成了当前的工作重心。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
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
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
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
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我从学校图书室找了许多适宜贾静怡同学阅读的课外书籍,其中包括《伊索寓言》、《爱的教育》、《安徒生童话》、《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经典读物,课外活动和自习课上我耐心的指导其阅读,由于家长观念的改变和我的细心指导,贾静怡同学的阅读兴趣非常高,时常被书中的精彩故事所吸引,乐此不疲。
4、营造良好的书香班级环境,在阅读中找到自信。
为了提高全班同学的阅读兴趣,我定期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汇报、交流读书情况的平台,让孩子们参与进来,与其他学生一起谈感受,谈体会,以此来提高孩子们的读书热情,使她越来越喜欢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