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导言课演讲稿

高中历史导言课演讲稿

独留青史向黄昏——高中历史绪论课演讲稿
(一)
何谓历史?历史是仓颉造字时的“天雨粟,鬼夜哭”,历史是司马迁对任少卿所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历史是杜甫歌咏昭君出塞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历史是岳飞笔下壮怀激烈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历史是杨慎自斟自酌时的“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更是林则徐在被贬往伊犁时所感叹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历史的迷人魅力就在于,它具有时间上的永恒性和空间上的广域性,“天地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它与宇宙的无始无终是一致的,我们不过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罢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要想开启寻根之旅,与古今哲人对话的唯一方式,就是乘着秦砖汉瓦的一叶扁舟,划着竹简木牍的船桨,徜徉在浩瀚青史的汪洋大海之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尽情地探索和发现历史。

历史是一个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智慧老人,他仙风道骨、敦厚儒雅,在时间的长河中踽踽而行,向我们娓娓道来,却又饱含着历史的沧桑与况味。

历史带给我们的,除了有古今兴亡、治乱兴衰的感叹,还有一种史官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彰善瘅恶”的春秋笔法。

孟子说过“王者之迹息然后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据说孔子编订《春秋》而后乱臣贼子惧,可见历史具有很强的惩恶扬善功能。

(二)
古代的史官追求一种秉笔直书的精神,然而其中却极少有善终之人。

名垂青史的南董笔法,说的就是晋国史官董狐和齐国史官南史氏的故事。

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

春秋时晋灵公无道,大臣赵盾多次劝谏,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灵公,于是赵盾返回晋国继续执政。

史官董狐于是记载道:“赵盾弑其君”。

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

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这个故事就是“董狐直笔”的由来。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齐庄公因为败坏臣纲被大夫崔杼所杀,齐国太史公如实记载了这件事,崔杼大怒,杀了太史。

齐太史的两个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

其四弟太史季宁死不屈,被崔杼赦免出来,正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继续记载这件事情,绝不向崔杼妥协而偷生。

我们不难发现,晋太史董狐因记载“赵盾弑其君”而遭受了巨大的非议,齐太史三兄弟因记载“崔杼弑其君”竟然惨遭灭族之祸,司马迁写作《史记》遭遇了宫刑,班固和范晔因为被人诬陷而惨死狱中。

所以当柳宗元致信请韩愈修纂唐朝国史时,韩愈竟然发出了“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必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这样无奈的感叹了。

这也是历史老人的无情和无奈之处。

(三)
不信青春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历史老人的童年时代与峥嵘岁月。

在文字诞生以前,人类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记述那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刀耕火种的艰难历程。

这部分历史现在并没有完全失传,有相当一部分还保留在史前岩画、史诗和神话传说之中。

两千多年前,屈原在《天问》中就曾经发出了“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历史感叹。

史前时代巫史医卜星历不分,所以历史记载的权力掌握在了祭司卜祝
的手中,四大文明古国基本上都笼罩在这个神权时代中。

到了商周时期,出现了史官制度,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都是各国的史书,连孔子和老子也参与过修史,如王阳明和章学诚提出过“五经皆史”、“六经皆史”,然而此时史学只是作为经学的附庸,尚未形成独立的意识。

直到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横空出世,才定下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基调,并奠定了后世二十四史的基本格局,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都是私家修史的杰出代表。

之后,一直到隋唐时期,史学才彻底得以摆脱经学,得以位列四部之一。

这也就是历史老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四)
言归正传,在科技昌明、重理轻文风气严重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历史呢?历史是不是已经成了皓首穷经、食古不化的孔乙己,或者是江河日下、山雨欲来的明日黄花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章开沅先生曾说,历史是已经画上句号的过去,而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

历史是一门关乎人文素养与修身养性的学科,具有鉴戒功能、彰善瘅恶功能、警示功能、传承功能与教化功能。

这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史官的如椽大笔既是对于客观事件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对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的传承。

于坚曾说,没有历史的未来是一匹野马。

列宁也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所以,只有铭记峥嵘历史、缅怀民族英雄、矢志不忘国耻,才能避免重蹈覆辙、重犯历史教训,才能老马识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鉴不远、吸取教训,这就是史学的教育功能和鉴戒功能。

与古今圣贤哲人对话,发思古之忧情,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光荣与梦想。

如果没有历史学家与历史记载,我们就只能像陈子昂那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

其实最好的历史学家就像侦探一样,能把散见于各种史料典籍中的只言片语的记载,通过逻辑推理和缜密判断,还原出历史真相和历史情境,这就是史学的最高境界与独特魅力所在,这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

(五)
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要像鲁迅所说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是要做为民请命和舍身求法的民族脊梁。

张载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匡世经纬、胸怀天下、士人担当、兼济天下也应该是一个历史学家的责任与担当。

然而在当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突飞猛进的同时,文史哲等传统人文学科日益萎缩,尤其是历史学科沦为鸡肋,很多中心城市将历史学科请出了中考科目,甚至在文理分科中也轻视历史学科,这些都是很令人痛心的现象。

历史学科的边缘化随之而来的,便是满屏幕上大量充斥着的戏说历史剧、网络穿越小说和胡编乱造的评书戏曲,大有“关公战秦琼”的态势,这进一步恶化了本就极为贫乏的中小学历史教育,孩子们从小接触这些大量的伪历史作品,要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是难上加难。

如何在素质教育与中高考改革的环境下,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喜欢历史、感悟历史、发现历史,并且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筚路蓝缕、任重道远的过程,也是我们每一个历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