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自然之美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自然之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摘要:本文分析了陶渊明、王维的田园诗,阐述了他们诗作中体现出的自然之景、自然之性、自然之语——自然美的美学意义——人与自然和谐融溶、天人合一这一至高至美的境界。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境界孔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中国历代都有这样一些隐士,他们有道德、有才华,有为官的可能,却因为某种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进入官场或最终离开官场。

他们或徜徉明山秀水之间,或安居宁静祥和的田园;他们以极高的文化修养进行艺术创作,表达对山水田园的热爱,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

自然之景,自然之性,自然之语东晋诗人陶渊明,年轻时怀有兼济天下的壮志,却无法让自己的心安于污浊官场的周旋委蛇。

于是纵情山水,隐逸垅亩。

诸多客观、主观条件,历史的、时代的、个人的因素,产生一种“合力”,凝冻于陶潜田园诗,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钟惺评价陶渊明说:“陶公山水诗文朋友之乐,即从田园耕凿中一段忧勤讨出,不别作一幅旷达之语,所以为真旷达也。

”(《古诗归》卷九)“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

——晋惟渊明,唐惟少陵。

”(王圻《稗史》)“陶彭泽诗,颜谢潘陆皆不及者,以其平昔所行之事赋于诗,无一点愧词,所以能尔。

”(许颛《彦周诗话》)…….由此推知,前人评陶诗,谓之朴素,自然,冲淡,飘逸。

在这里,我给陶诗概括为“景之自然,性之自然,语之自然。

”一、自然之景取景摄象,随手拈来,毫不费力。

如“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

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

”(《杂诗》之二、之七)白日素月,物自然也;日月四时,时自然也。

顺其自然而不强夺,应其物理而不造作。

用司空图话说就是:“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与道俱往,著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诗品》)再如《归园田居》(其一)中有这样诗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这里描写自己的居住环境:宅院、草屋,屋后榆柳成荫,堂前桃李盛放。

远处村庄隐约可见,近处墟落炊烟袅袅,一切是那么宁静祥和;狗叫鸡鸣,又处处蕴藏勃勃生机。

日常平凡的生活,诗化了;普通常见的景物变美了。

真可谓生活本身即为诗,田园景物就是美。

二、自然之性陶诗中的自然之景传达的是自然之性:时光流逝,志业未就,玄鬓已白,哀情可感,真率,坦诚,没有矫情,没有伪饰,活脱脱托出本来面目。

这是其《杂诗》之二、之七所传达出的自然之性,自然之情。

“自然”也正是《归园田居》的落脚点:园田,是自然的环境(景之自然),与之相对的是尔虞我诈的官场;朴拙,是自然的人性(性之自然),与之相对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

他把对自然的热爱融入笔底,不事雕琢,省净质朴,达到了豪华落尽,凝练隽永的意境。

三、自然之语自然之景、自然之性,又是以自然之语为媒介,借以连缀,借以表达。

像前引白日、寒风各二句,取景抒怀固已极是自然,用语何尝不是自然之至?白日、西河、素月、东岭、寒风、枯条、荷叶、长陌,均系日常用语,平淡无奇,仿佛也是俯拾即是,自然可得。

陶渊明的这种田园美,真正达到物我统一,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至高而美的境界,在《饮酒》之五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自然景物,是那么天然自然,没有一点人为的做作,浑如自然本身一样朴素;诗人心境,是那么天然自然,没有丝毫世俗的矫揉,似乎人的性情本来就这样冲淡;语言表现,是那么天然自然,不显任何斧凿痕迹,好像顺手拈来那般飘逸。

景物——性情——语言,和谐浑化,通体融贯。

物化于我,我化于物,物我融溶,真意自在,言近而旨远,可意会而难以言传,哪里还能分辨呢?人化于景,景化于人,天人合一一、自然美的泛化在中国田园山水诗史上,陶渊明是一个“里程碑”,开创我国山水田园诗派,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王维又是一个“里程碑”,他更是真正将田园山水诗派发扬光大的人。

陶渊明长时期躬耕实践而感受到景物的宜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他所写的内容就是田园生活本身,就是对于田园生活的直接感受,侧重表现田园景物的美:方宅草屋,良田美池,榆柳桃李,鸡鸣狗吠,统统入诗,统统诗化。

而王维过的是半官半隐的生活,是由于关照欣赏而感受景物的宜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他更是把描写对象拓展到广义山水,表现了整个自然之美。

举凡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鸟禽虫鱼,树木花草,雄伟与幽静,凄清与奇险,大与小,浓与淡……种种形式,形形色色自然美,都在摩诘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这已表现出,田园景物之美的特性在向一般山水景物的自然特性泛化。

二、人化于景、景化于人,在王维的诗中,一般自然美更多具有独立意义和特殊价值。

广阔的自然已具美的特性,广阔的自然界已以美的特性呈现于人。

无论是宏大壮丽,雄浑开阔,崇峻浩渺,还是秀美幽奇,柔媚静谧,清新明丽,两大类型而千姿百态的美,都被摄入诗中,完美表现。

(一)雄浑壮阔的自然美你看那《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情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开篇极写山之崇峻、山之亘远,夸张而不失实,一起笔就显出恢宏气势。

远景接转近景,云霭变幻,奇极妙极,一为回望而合,二为入看而无,物的气象与人的心态交互流动,朦胧而清晰,明丽而隐没,神往而留恋,惊诧而畅意,客观与主观交相融溶而又变幻无穷,这是何等奇妙之境界啊!下一联更转向雄伟壮观:一中峰而有不同星座分野,众壑之间竟然明暗各殊。

不言雄而雄,不言壮而壮,大笔挥洒,语震千古。

上面六句没有写人而人情自见,景语即情语,景物摹状中回荡着豪迈之气。

末二句出现了人物,却以人寡反衬山之辽廓荒远。

整首诗以雄浑的气势突出了终南山之壮美。

再看《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运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首联十字,勾出雄浑壮阔的背景,莽莽苍苍,浩浩漠漠,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

颔联写江流山色,互相辉映烘托,“天地外”与“有无中”,浩瀚渺远,迷蒙隐约,伟而奇,丽而新,用墨清淡,言近意远,引人遐想。

颈联更是浩荡磅礴,壮丽流动,静景动态化,物象人性化。

一“浮”一“动”,外物而有了灵气,客体而有主体性,前浦使得郡邑浮,波澜使得远空动,“浮”“动”两字下得妙,诗句充溢着生命,气韵生动。

尾联两句切地切事切性,流连忘返,积极乐观,给人以健康壮美的艺术享受。

以上两首,一写登山,一写临水。

是王诗崇高一格的代表作,写来宏大开阔,雄浑壮丽,超乎前人,开乎诗风。

(二)幽雅清新的自然美。

王诗更多属于优美一格,突现景物的幽深,静谧,秀丽,雅洁。

无论淡妆浓抹,都韵致有余。

如《桃园行》第一节: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澳,山开矿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开始就是渔舟春山,红树青溪,色彩缤纷,景致绚烂,调式艳丽,意兴盎然。

接着是山口幽曲,忽而又豁然开朗,再由远及近,白云、茂树、繁花、修竹,纷至沓来,应接不暇。

气氛恬然,生机勃然。

尤其是“一处攒云树”、“千家散花竹”,辉映而益趣,真淳而愈美,一“攒”一“散”,仿佛物随人意。

下文接写月明松下,房拢静静,日出云中、鸡犬喧喧。

更是声色俱佳,韵味悠长。

优美秀婉的另一类型是轻描淡抹,重在表现幽深,静寂,安谧,恬适之境界,清新淡雅,素朴自然,却又淡中见美,朴中见醇请看《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首联白描,引出静谧空灵的主旋律。

地点——“空山”,天气——“雨后”,时间——秋天傍晚。

此中“空”字,不是空寂荒凉,而是空旷静谧,“新雨”似乎让人感受到雨滴打在皮肤上的那伤凉冷与舒适;雨后天晴,秋天傍晚,这十个字朴素如同口语,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

中间两联,清幽明澈,高洁雅致,用字平淡,意境优美。

秋月映照雨洗之后的青松,凝重树色衬托着柔美的光辉;道道清泉,在山间石上流淌,发出悦耳的淙淙声响。

竹林深处传来欢声笑语,那是浣纱的女子结伴归来;莲叶纷纷,那是轻盈的渔舟顺流而下。

正是竹喧而后见浣女归,莲动方知渔舟下,浣女渔舟与雨后空山互相映衬,相得盖彰。

有这雅洁纯朴的美,才有尾联的王孙可留,洁身自好。

于是,自然美与人格美浑化为一。

这里,广义的山水,整个自然都已成为审美对象,人同自然的审美关系上升到更高境界,进入更深层次,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统一,进入更深层次。

王维更拓展了自然美的范围及艺术表现的范围。

更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塞外风光,荒漠野火,也有了美的特性,成了审美对象。

单说《使至塞上》中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何等雄浑开阔,奇特壮丽!“大”“长”对举,气势恢宏,磅礴笼盖。

“直”字“圆”字,出人意表,不可改易,突现出孤烟之劲拔而又刚毅,落日之苍茫而有温暖。

合看两句,大漠长河的特征性景物,确乎蔚为“千古壮观”(王国维语)。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人化于景,景化于人。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和无机的精神。

人与自然和谐融洽,浑化为一。

这是人与自然的高境界、深层次的完美统一。

王维意识到这个统一,并艺术地表现了这个统一。

超乎陶潜的是,这里的自然的范围更加拓展了,统一的程度更加深化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