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封丘县古为豫州

封丘县古为豫州

封丘县古为豫州,兖州地域。

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炎黄系统的羌族就生活在这里。

据《唐·宰相世系表》记载,羌族姜钜因佐黄帝伐蚩尤的涿鹿之战有功,在公元前21世纪,夏启立国、姜钜的后人姜封父被封为诸侯,食邑于封丘,并建立民族封帮称为封父侯国。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克殷,封父民族侯国被看成殷商顽民赐于鲁公伯禽为奴,全族迁往山东。

西周建立,封丘为康叔封地。

夏朝,夏禹王曾在钧台(今封丘城东5公里)大会部落首领,分封诸侯。

]春秋时期为卫国封地,战国初期属韩,为兵家必争之地。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宋、韩两诸侯国发生黄池之战(今荆隆宫乡桑园村东),宋桓公夺黄池于韩。

公元前254年,赵伐卫,攻占卫国的戚城,此时,封丘为三国宋、卫、赵合占。

公元前242年,秦攻下韩的平丘等12城,建立东郡,从此封丘属秦。

公元前207年,楚汉相争,汉高祖刘邦兵败延乡(封丘县城内),遇翟母赠饭解危,突围西遁,得免于难。

汉立国,刘邦为感翟母进饭之德,将延乡建制改为封丘县,不久又在封丘县东南部置平丘县。

汉元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划全国为13部,封丘属兖州部陈留郡。

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封光禄大夫王迁为平丘侯,平丘为侯国。

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平丘侯国改为平丘县。

秦始皇五年南燕国君在延乡修“封丘台”(即慕子台,封丘这一名字始现于典籍)东汉、三国时仍属兖州部陈留郡。

西晋初,撤销平丘县,合并入封丘。

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撤封丘归并酸枣。

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公元501年),恢复封丘县建置。

北齐高洋建国(公元550年)二废封丘。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恢复。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废封丘,置守节县。

公元619年,恢复封丘县建置。

唐初,封丘属河南道,汴州陈留郡。

五代袭唐制。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率兵驻扎陈桥驿,发起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创了大宋王朝300年基业。

宋代,属京畿路开封府。

金归南京路开封府。

元属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

明属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

清因明制。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划归卫辉府。

北宋末年封丘县隶属于金朝南京路开封府。

1271年元人忽必烈入主中原,封丘划归河南江北汴梁路。

明代封丘属于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封丘县志》记载:封域广八十里,袤六十里。

县境东止平丘,南止神马,西止史固,北止居厢。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封丘改属卫辉府管辖。

辛亥革命后废府制,封丘县直属河南省,民国五年(1916年)省下设道,封丘归河北道。

民国十三年(1924年)撤道归省。

民国二十一年全省划分为11个行政区,归第四行政区。

民国二十六年日寇占据封丘,日伪在省下设道,归豫北道。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封丘县志》记载:封丘广七十五里,袤六十六里。

中国民国废除府制,封丘县归河北道,直属河南省国民政府。

1916年(民国5年)河南省设豫北道,封丘县归豫北道管辖。

1924年(民国13年)废除道制,封丘亦复属河南省第四行政区(新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仍恢复原建制,封丘仍属第四行政区濮阳专员公署。

1946年初,县域北扩,原卫南县(今滑县)西南部、文岩渠北的15个自然村从卫南县划归封丘县。

6月,从封丘县东部划出206个自然村,和长垣县的部分自然村组成曲河县。

封丘县版图缩小,东西宽25.5公里,南北长38.2公里,总区域面积974.1平方公里。

1949年归平原省濮阳专署。

10月30日,曲河县并入封丘县,县境东西宽48.7公里,南北长38.2公里,总面积1165.2平方公里。

1954年濮阳专署撤销,划归新乡地区。

1964年5月,长垣县赵岗公社29个自然村划归封丘县。

县境东西宽48.7公里,南北长38.2公里,总面积1220.5平方公里。

至2002年,区域面积无变化。

1986年,新乡地区更名为新乡市,属新乡市辖县。

封丘县古为兖州或豫州地。

公元前21世纪,夏启立国,姜钜的后人姜封父被封为诸侯,食邑于封丘,并建立封父侯国。

西周,封丘为康叔封地。

春秋时期为卫国封地,战国初期属韩。

公元前254年,赵伐卫,攻占卫国的戚城,此时,封丘归宋、卫、赵共同管辖。

公元前242年,秦攻下韩的平丘等12城,建立东郡,封丘属秦。

公元前207年,楚汉相争,汉高祖刘邦兵败西逃,途经延乡(今封丘县城内),遇翟母赠饭解危,得免于难。

汉立国,刘邦为感翟母进饭之德,将延乡建制改为封丘县,不久又在封丘县东南部置平丘县。

汉武帝元狩五年,划全国为13部,封丘属兖州部陈留郡。

“封丘”由此而来。

扩展资料封丘县在河南省的东北部。

东经114°14′至114°46′,北纬34°53′至35°14′。

东临长垣县,南隔黄河与开封市相望,西靠延津县北接安阳市滑县。

县境南北长38.2公里,东西宽48.7公里。

面积122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6万亩。

辖3个镇22个乡,60个村民委员会,627个自然村,69.39万人。

除汉族外,有回、满、朝鲜、蒙古、苗族等,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

地处黄河的故道,地貌复杂,沙岗、平原、洼地兼有,黄河大堤以南滩地较高,其余地势低洼。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海拔65-72.5米。

黄河从县南和县东流过,境内流长56公里。

最枯水位与堤背地面高低达3米左右,引黄灌溉非常便利。

过境渠有天然渠、文岩渠,两渠水资源每年平均1.13亿立方米。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1月平均气温-1.0摄氏度。

7月份平均气温27.2摄氏度。

年平均气温13.9摄氏度。

年平均降水量615.1毫米。

无霜期214天封丘县位于黄河中下游,河南省东北部,新乡市东南隅,属于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

黄河从县南和县东流过,境内流长56公里。

北部、东北部与滑县、长垣县为邻,西与原阳县、延津县接壤,南部和东部与开封市、兰考县隔河相望。

据大量出土文物考证与历史文献记载,早在石器时代,就有我们的祖先在封丘这块土地上劳动、生产、繁衍、生息,创造着灿烂的华夏文明。

传说炎帝时,中原先民羌族曾经在这里过着游牧狩猎生活。

后来渐次定居下来,开始了农耕生活。

到了夏朝,夏禹王曾在钧台(今封丘城东5公里)大会部落首领,分封诸侯。

据说,姜钜的后代姜封父,就被分封在这里。

因此,封丘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封父侯国。

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长狄人举兵伐宋。

宋武公命将军司徒皇父率军抵御。

长、宋两军鏖战于濮渠(今封丘城东北15公里赵刚北)。

宋军杀长狄人兵卒无数,活捉长狄人酋长缘斯。

沙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战后阵亡长狄人的尸体填满了翟沟,并堆积如山。

因此,后人又称翟沟为长(狄)丘。

春秋时期,五霸中的齐、晋、吴诸国,曾先后在这里结盟称雄。

其中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战国时,为抵御南方强楚的北侵,北方诸侯曾在封丘先后三次召开兵车之会。

即:虫牢之会(公元前586年)、平丘(今封丘县城东25公里平街村)之会(公元前529年)、黄池之会(公元前482年),其中以黄池之会规模最为庞大。

封丘的“古黄池”称谓就是来源于此。

战国末,封丘隶属于宋国管辖。

传说,宋国君主康王是有名的暴君,且为好色之徒。

他的舍人平丘人(今封丘县城东北7.5公里韩丘村,韩丘当时属于平丘管辖)韩凭之妻息氏,容貌娇美。

康王一见倾心,顿生歹意,遂强夺之。

韩凭不满,于是,宋康王囚禁韩凭。

一日,息氏与丈夫修书一封,信中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

”宋康王得其书,不知其意,出以示左右,左右亦莫解其意。

时有大臣苏贺解释道:“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

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

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

”果然,不久韩凭自杀。

息氏亦将自己的衣服悄悄放置阴暗潮湿处,任其发霉。

一天,宋康王与息氏同等青陵台(在今封丘县青堆村)。

息氏乘人不备,纵身跳下高台。

左右急忙揽之,怎奈息氏衣服早已腐烂,康王徒得碎衣一片。

但见碎衣上血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

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宋康王恼羞成怒,遂命人故意将韩凭夫妇分开埋葬。

康王说“尔等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

”宋康王言毕,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间。

旬日,大而盈抱。

两树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

木荫之上,有鸳鸯成双成对日夜悲鸣。

这就是传说中的“相思树”的故事,我国古典文学“梁祝”的故事即源于此。

至今韩丘与青堆二村还为世代姻亲。

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楚、赵、韩、魏、卫合纵伐秦,兵败,盟于卫地。

继而,秦北上灭南燕,囚南燕国君父子于卫地燕(延)乡(今封丘县城)。

后南燕太子病死,南燕国君凄凉满怀。

为追念儿子,遂在延乡修“封丘台”(即慕子台)。

至此,封丘这一名字始现于典籍。

公元前206年,汉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战败,惊魂落魄,逃至延乡,路遇翟母赠饭解困,保住了性命。

刘邦称帝后,感恩不尽,遂封翟母为封丘侯,并置封丘县。

至今封丘县城尚有翟母井留存。

三国时,战乱频仍,曹操曾与袁术决战于黑山(今封丘城北5公里)。

在两晋、南北朝至隋统一中国的360多年间,封丘县建制曾三次撤销,三次复置。

唐代封丘属于河南道汴州陈留郡,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曾做过封丘尉,他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封丘县》就写于此。

五代承袭唐制。

后周恭帝显德七年(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今封丘县陈桥镇),兵不血刃,轻而易举,夺取后周江山,建立政权,开创了大宋的三百年基业。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大宋都城北门改称“封丘门”。

北宋之世,封丘皆为京畿之地,隶属京畿路开封府,北宋末年,封丘县沦为金人统治,属于金朝南京路开封府。

元人忽必烈入主中原,封丘划归河南江北汴梁路。

明代封丘属于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

清初沿袭明制,据清顺治本《封丘县志》记载:“封域归隶陈留,或京畿,或兖州东郡。

今附开封,皆省会近地也。

居大河之北,去省城仅五十里。

南直汴梁,广八十里,袤六十里。

然与列境棋牙交错,东西境尽可百里,南北七十里,故封南郊地,便接祥符。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封丘改属卫辉府管辖。

中国民国废除府制,封丘县归河北道,直属河南省国民政府。

民国5年(1916年),张勋复辟,河南省设豫北道,封丘县归豫北道管辖。

13年(1924年)废除道制,封丘亦复属河南省第四行政区(新乡)。

1945年,封丘县划归濮阳专区所辖。

现在封丘县境南北长38.2公里,东西宽48.7公里,区域面积1220.5平方公里。

全县辖8镇11乡(其中一个回族乡),631个自然区,人口约74万,耕地约120万亩。

封丘县自西汉初置县至今,区域面积、疆域范围,屡更屡变,因时而异,不能划一。

清顺治十五年(1658)《封丘县志》记载:封域广八十里,袤六十里。

县境东止平丘,南止神马,西止史固,北止居厢。

民国二十六年(1937)《封丘县志》记载:封丘广七十五里,袤六十六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