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方型弦支穹顶研究
图<
弦支穹顶的有限元模型 C8* 9$/$2* *+*)*/2 )10*+ 19 ,-,.*/01)*
#$%&<
为提高结构效能,只设置三圈环向索以增强上部 单层网壳,从外至内竖向撑杆长度分别为 <&;;;;), 5&>?@!),5&:"<:)。根据文献[D]提出的设定原则, 设定三圈环向拉索(由外至内,以下同)的预应力值 分别为 >;!&;?EB(、 <!<&<>EB(、 "!"&5;EB(。在 施 工 中,可以通过控制各圈环索预应变值实现初应力的分 布。应当注意的是,以上确定拉索预应力值准确地讲
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弦支穹顶体系,本文提出了一 种明确直接的分析方法“二阶段分析法”进行结构设 计的理论分析,指导弦支穹顶的结构设计。这种方法 万方数据
・ +, ・
土
木
工
程
学
报
(##* 年
的全过程分析。 设定网壳上表面 ! 向(竖向)均布恒载大小为 !"#$%&’( ,按照上表面各三角形面积将均布面荷载转 化为上弦节点集中荷载,从最外圈节点(节点 !)到 最内 圈 节 点 ( 节 点 ) ) ,各 节 点 集 中 荷 载 分 别 是 !!"*$%, (#"+$%, !,"+$%, !("+$%, -$%, ."!$%, *"+$%。此处,恒载和活载转化为节点集中荷载时考 虑了网壳结构的自重影响。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 /%0 121 对结构进行特性分析。 !"! 弦支穹顶特性 首先,分别考察只有荷载作用的单层球面网壳、 只有预应力作用的弦支穹顶以及外荷载、预应力共同 作用下的弦支穹顶的轴力分布情况,结果如图 .、图 * 所示。
收稿日期:+((%)(,)’#,收到修改稿日期:+((%)(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M(’()
万方数据
[-] 顶的初始预应力分布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清华大
第 <! 卷
第D期
陈志华等 ・ 联方型弦支穹顶研究
・ <D ・
[!] 学对凯威特弦支穹顶的承载能力进行了研究 。
将设计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确定适当的预 应力值,产生与外荷载相反的杆件内力;第二阶段中 将拉索和网壳作为弹性整体进行分析。为确保拉索不 出现松弛,避免拉索节点以及结构整体的破坏,分析 了不同结构参数的结构体系以全面了解拉索的应力变 化和结构性能。另外,对单层球面网壳和弦支穹顶进 行了特征值屈曲分析,考虑了结构几何初始缺陷的影 响。通过对比得出了结论,为弦支穹顶的实际工程应 用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性建议。
理想的弦支穹顶是在单层球面网壳的下部引入张 拉整体体系以增强结构的整体刚度(图 ") 。单层球 面网壳能提供一定的刚性支承,减小下部张拉整体体 系的柔性,与索穹顶体系相比,能显著的减小拉索中 所需的预应力。弦支穹顶中的张拉整体结构部分通过 对上部单层球面网壳预加反向荷载,能极大地增强结 构的整体稳定性能,并能减小弦支穹顶结构体系对周 圈支座的反力。
表! 杆件单元应力比较验证二阶段设计法($%&) ’&()* +
单元编号
图. 345".
单层球面网壳和弦支穹顶轴力对比 67’89:4;7< 7= 9>49? ;@:A;;A; BA@CAA<
@DA ;4<5?A0?9EA: F7’A 9<F ;G;8A<F7’A
,-./&012-3 -4 *)*.*35&) 150*11*1 5-
! 弦支穹顶结构的基本特性及二阶段设计法
!"# 分析模型 选取某一试验模型分析联方型弦支穹顶的特性并 说明 二 阶 段 分 析 方 法。分 析 模 型 跨 度 :!&;),矢 高 。节点铰接,支座采用两 :&!),矢跨比为 ;&"(图 <) 向约束的形式,即径向放松、竖向切向固定,以减小 上部结构对下部支撑体系的作用并释放温度应力的影
关键词:联方型弦支穹顶;预应力设定;矢跨比;节点刚度;屈曲分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01.0 "0.2345.67) !/012341: 8/539 :0 /0 /0/;75.5 :< 6=3 5>5?309:@3 .0 6=3 !./0A/: B30634 C4:13D6 /09 :6=34 43;/639 56>9.35, / 6E:)56/F3 D/;D>) ;/6.:0 @36=:9 .5 ?>6 <:4E/49 G H:4 / 53;3D639 564>D6>4/; @:93;, D:@?/4.0F E.6= / 5.0F;3);/734 9:@3, <3/6>435 :< 6=3 ;/@3;;/ 5>5) ?309:@3 /43 /0/;7I39 >5.0F 6=3 6E:)56/F3 D/;D>;/6.:0 @36=:9 G !=3 @/.0 D=/4/D634.56.D5 :< / ;/@3;;/ 5>5?309:@3 /43 56>9.39 <:4 9.<<34306 4.53)5?/0 4/6.:5,9.<<34306 564>6 ;30F6=5 /09 9.<<34306 D:003D6.:0 4.F.9.6.35,E.6= 9.<<34306 ;:/9 D:@A.0/6.:05 A3.0F 6/J30 .06: /DD:>06 G 8>DJ;.0F /0/;75.5 :< 6=3 ;/@3;;/ 5>5?309:@3 .5 D/44.39 :>6 G !=3 <:;;:E.0F D:0D;>5.:05 D/0 A3 :A6/.039:’ G 5>5) ?309:@3 5=:>;9 A3 /0/;7I39 E.6= ?43564355 @:93;,+ G ;/@3;;/ 5>5?309:@3 .5 / =.F=;7 3<<3D6.23 564>D6>4/; 57563@ /09 .65 A>DJ) ;.0F A3/4.0F D/?/D.67 .5 ;/4F34 6=/0 6=/6 :< 5.0F;3);/734 9:@3, # G 6=3 ?4:?:539 6E:)56/F3 D/;D>;/6.:0 @36=:9 .5 /0 3<<.D.306 /0/;75.5 /09 935.F0 @36=:9,% G 5?3D./; /0/;75.5 5=:>;9 A3 9:03 <:4 6=3 ?43564355 :< D.4D>@<34306./; D/A;3 .0 / <;/6 5>5?309:) @3, , G ;:0F34 564>6 .5 F::9 <:4 6=3 564>D6>4/; 435.56/0D3 /09 <:4 /2:.9.0F 5;/DJ :< 6=3 D.4D>@<34306./; D/A;3,K G 5?3D./; /0/;75) .5 03395 6: A3 D/44.39 :>6 <:4 5;/DJ :< 6=3 D.4D>@<34306./; D/A;3 E=30 /57@@364.D ;:/9 .5 9:@.0/06 G 567892:0: L/@3;;/ 5>5?309:@3; ?43564355 5?/D.<.D/6.:0; 4.53)5?/0 4/6.:; D:003D6.:0 4.F.9.67; A>DJ;.0F /0/;75.5 迅速。
! 引
言
日本 N:53. 大学的川口卫教授 ’$$# 年提出并研究 了一 种 新 型 的 复 合 空 间 结 构— — —弦 支 穹 顶 结 构 体
[’鶫#] [%] 系 ,进行了振动试验研究以验证其动力性能 。
近年来,空间结构领域的研究得到飞速发展。平 板网格体系、网壳结构体系以及张拉整体结构体系都 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基于张拉整体思想的预 应力空间结构体系,可以充分利用高强拉索的材料特 性,并能优化结构体系的内力分布,因而其发展非常
第 #M 卷 第 , 期 +((,年,月
土
木
工
程
学
报
P:;Q#M Y/7Q
R:Q, +((,
BNSR& BSPSL TRUSRTTVSRU WX"VR&L
联方型弦支穹顶研究
陈志华
摘要:
李阳
(天津大学)
康文江
在分析天保中心弦支穹顶的工程实例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弦支穹顶的二阶段分
析方法。采用二阶段分析方法,对选定的结构模型,与单层网壳相比较,分析了联方型弦支穹顶 的结构性能。研究了不同矢跨比、不同撑杆长度、不同节点刚度等参数变化条件下联方型弦支穹 顶的特性,同时考虑了不同的荷载组合情况。对联方型弦支穹顶进行了屈曲分析。研究分析结果 表明弦支穹顶须按预应力模型进行分析;联方型弦支穹顶是一种高效的结构形式,其屈曲承载力 大于相应的单层球面网壳;二阶段分析法是弦支穹顶一种有效的分析设计方法;较为浅平的弦支 穹顶的拉索预应力应进行专项分析;撑杆较长有利于增大抵抗力并避免环向拉索的松弛;不对称 荷载为主要工况时有必要对拉索的松弛进行专题校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