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读本之七:创造性思维的基点创新思维启迪智慧助您成功再造聪明脑袋,营造智慧人生创造性思维需要机巧技法有人说:“你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着的巨人。
”为何“沉睡着”?因为一个缺乏创新意识的人总是将自己的大脑当作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被动地接受知识。
只有勇于思索、善于创新,把自己的大脑变成一把饱蘸油脂、时刻准备被点燃的火把,思维才能随时喷射出耀眼的光芒——此时,他的大脑才真正成为清醒的“巨人”。
有人说:“每个人的潜力远远超过已经实现的一切。
”的确,大脑是个无尽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纵然你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你大脑中的智力储藏依然足以支持你去创造十倍、百倍的业绩。
关键在于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是否掌握进一步打开自身智力仓库的钥匙?有人说:“掌握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是唯一能保持竞争优势的武器。
”是的,竞争的实质是智力的竞争,智力的竞争是学习的竞争,学习的竞争是学习效率的竞争。
学习效率的提高有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弘扬。
这一切都需要训练。
训练,训练,永不停止地训练!注重思维主体的个人因素讨论思维创新问题,首先得关注基点问题——思维主体的个人因素、时间背境、空间地域三要素。
即思维主体站在什么立场上审视思维对象——角色问题,思维主体关注哪个时段——时间问题,思维主体立足哪个地域——空间问题。
这些都是首先必须解决的最具普遍意义的问题。
我们先看下面的故事:当轮船开始下沉时——生死关头人们怎么想当一艘轮船开始下沉时,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商人正在开会。
“去告诉那些人穿上救生衣跳到水里去。
”船长命令大副道。
几分钟后,大副跑来报告:“他们都不往下跳。
”“你来接替我,我去看看能做点什么。
”船长命令道。
一会儿,船长回来说:“他们全都跳下去了。
”“你是怎么让他们跳的?”大副问。
“我运用了心理学。
我对英国人说,那是一项体育锻炼,于是,他跳下去了;我对法国人说,那是很潇洒的,他高兴地跳了;我对德国人说,那是命令,他一转身跳了;我对意大利人说,那不是被基督教所禁止的;我对苏联人说,那是革命行动。
他们都高兴地跳了。
”“那你是怎么让美国人跳下去的呢?”“我对他说,你已经上保险了!”朋友,这当然是笑话,但想想也有道理——人是个性动物,外形可以相似,内心各不相同,所以,面对不同对象,得有不同办法。
上面的例子,仅仅因为国籍不同,民族不同,面对同一个问题,人们的思维竟如此不同。
如果再加上年龄、性别、文化、职业、政治、经济、宗教……各种各样的因素,则各类人士的思维该会是何等丰富多彩!思维的复杂就是如此,由此也可以看到人的因素在思维中的重要地位。
如果具体到每一个人,则个人的理想、志向、兴趣、爱好、修养、学识、家庭……各种各样的个性因素必将进入其间,使思维的内涵更加丰富。
但是,人是思维的主体,我们总要认识思维,进而认识周围的一切。
而明确思维基点的直接意义是认识自己。
通过逐一审视,明白无误地认识自己的条件、责任与追求,为自己端正航标,就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发掘潜力,为创造性思维蓄足底气,从而更好地构思创意。
角色视角角色视角问题就是明确思维主体身份地位的问题。
思维主体与思维对象一经结合,就有一个角色问题。
角色与责任、义务、权力、利益相联系。
任何人身处某一环境,与某一对象交往,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思考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不该怎该怎么干。
这就是角色意识。
角色是影响思维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任何人的思维都摆脱不了自我角色的参与。
这是人的本能,纵是古今圣人贤人伟人,也无不如此,概莫能外。
因此,我们务必要认识到自己的角色与地位,并恰如其分的运用它们,否则,就会铸成大错。
请看:李煜是皇帝还是词人?——立场错误出大错五代十国时南唐皇帝李煜是一位天才词人,其词作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但李煜不善当皇帝,他把国家当作词来填,没多久就亡了国。
可以说,这位成功的词人、失败的皇帝,是思维角色的错位使然。
电视台某君解说体育节目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人们在佩服他的解说速度之余,也不无遗憾:干扰观众观赏节目。
电视节目与广播节目之别,主要在于前者不仅可听,更可视,而且视更为重要。
对于节目,在很大程度上观众可以自己观赏,不必全由播音员代劳。
虽然作些提示、评说是必要的,但主次应有所别。
其人早年是广播电台体育节目主持人,从事代观众观看,为观众传递场景的工作。
转入电视工作后,角色换了,但思维未换,仍沿用老办法,也是角色错位、思维错位。
朋友,你赞成上面的看法吗?身处不同环境,呈现不同身份,扮演不同角色,就要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事。
否则,会出错。
众贤论昭君——角色不同,见解各异昭君出塞一事,古今文人墨客所见各不同。
西晋士大夫石崇在《王明君辞》中说: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这是封建士大夫以远嫁异族,虽贵非荣的种族观念对王昭君出塞的悲伤与怜悯。
梁代诗人施荣太在《王昭君》中说:垂罗下椒阁,举袖拂胡尘。
唧唧抚心叹,蛾眉误杀人。
这里表现出对红颜薄命的慨叹,揭示了一个道理:统治者对美女的争夺,是造成红颜薄命的社会根源。
梁代女诗人沈满愿站在女性视角说:早信丹青巧,重货洛阳师。
沈满愿从女性相怜相惜角度,认为早知如此,何不重贿毛延寿!同时也暴露了宫廷的黑暗,反衬了昭君的高洁。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目光犀利,见解独到: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告诉人们,毛延寿也是悲剧性人物,他并非主事人,何况,他自己也死于非命。
又告诉人们,美女即使在宫中得宠,终将也会因年老色衰而遭冷遇,与远嫁异族并无不同。
这种见解颇深刻。
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另有一番见解: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董老不议男女之间的情感,不言谁喜谁悲,而以无产阶级的广阔胸怀,着眼于民族大团结,赞美昭君的远见卓识,立意最高,内容最积极。
其实,谁的观点正确倒无所谓,如果我们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出独到的见解,那就算上上之善了。
在这个例子中,同为王昭君出塞和亲一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见解。
这不是因为人们对史实有什么争议,而是人们的主观感受与主观认识各有不同。
其间固然可以从社会立场、思想境界、情感倾向等方面作出解释,但最根本的是社会角色不同。
封建贵族关心的是门庭荣光,文人墨客谈论的是红颜命运,女性诗人因同性相惜而抱憾当年,政界人士则站在阶级、民族的高度上分析问题。
可见,角色立场之于思维是何等重要。
这种从角色立场出发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角度,我们称之为角色视角。
同样走进百货大楼,市长看到的是市民的生活水平,企业家看到的是市场走向,美术家看到的是商品装潢包装,公安局长看防火与治安,工商局长看假冒伪劣,税务局长测算税收负担……各人所见不同,因为各人角色不同。
立足自我视角思维主体与思维对象的关系主要有两种。
其一,思维对象是思维主体自己遇上的问题,思维主体为自己而思维;其二,思维对象是他人遇上的问题,思维主体为他人而思维。
前者可称之为自我思维,后者可称之为非我思维。
不管是自我思维,还是非我思维,都是“我”在思维,因此与“我”的先天秉赋、后天教育、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责任义务、情感志趣等有极大关系。
人的各种素质如影随形,集于一身,从各个角度影响着思维。
一事当前,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作为评判标准,即从自我出发,以自我准则为标尺,对事物作出判断与评价。
那么,在创新思维训练之时,我们又该如何考虑角色因素,并善用之呢?总体来看,大致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立足自我视角。
角色视角最多的是从“小我”即个人立场出发。
从“我”出发,为自己思维,为所在群体思维,为人类整体思维,思维活动始终以“我”为出发点与终结点。
扩大开来,这个“我”也可以是自己所在的群体,即为“中我”;“我”还可以是国家、民族、人类,即为“大我”。
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我们能立足角色,充分进入角色,并积极体味角色所赋予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就可以激活思维细胞,调动知识积累,构想好的创意。
请看:经理父亲儿子——立足角色可以构想优质创意张新是一家国有大型服装厂的总经理。
最近产品不合格率升高,出口受阻,企业陷于困难之中,张新的个人前途也面临考验。
苦思三天,他有了一个创意: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整肃活动——每三天严格考核一次,各工段都将职工三天中的工作表现排出座次,并将表现最差的3人除名。
令下即行,全厂震摄,面貌大为改观。
谁知第9天,被除名者名单中竟有张新的独女张丽。
张新心里虽也格登一下,但还是大笔一挥,“照办”了。
回到家,哭得像泪人一般的女儿没能动摇张新铁一般的心,可面对慈母不吃不喝的抗议,以孝子著称的张新手足无措了。
第二天,张新买回一箱苹果。
母亲照例逐个查验,最鲜最美的为一等品,放箱底;稍次的为二等品,放中间;有碰伤、烂迹、虫咬的,放表层,现吃。
张新一旁看着,突然跨步过去,从箱底掏出一个大红苹果,转身就要走。
母亲抓住他,夺过苹果,说:“你想让整箱苹果都烂掉啊!”张新相机说:“苹果得先去掉差的,人咋就不能先去掉表现不好的呢!”母亲怔住了,瞪了儿子一眼,若有所思的样子。
晚饭时,母亲有说有笑了。
女儿张丽并不安心服装工作,只是被除名太没面子,故意跟父亲呕气。
周日,张新买来照相机,并将全市最有名气的摄影师李先生请到家里来拍全家福。
李先生边拍摄边讲解摄影艺术,边介绍自己的杰作。
爱好摄影且颇有基础的张丽听得心动手痒,禁不住接过相机,真诚地说:“叔叔,收下我这个学生吧,我会学出个样子来的。
”张新和李先生会意一笑,算是答应了。
在上面的例子中,处理3个矛盾,的确不易。
张新的成功在于角色意识很强,想角色所想,行角色所行,忠诚3种角色,毫不偏离。
先说经理角色。
这一角色具有公共性,所思所行主要依仗社会公理、党性原则、公司规章,一切必须秉公而断。
企业面临困难,必须果断决策。
角色意识使他作出“除名”决策,不徇私情,包括对自己的女儿。
次说儿子角色。
身为孝子,对于慈母,张新远没有经理角色的果敢。
他无法因母亲的眼泪而改变决策,又必须扮好儿子角色,让母亲气顺。
结果,他用母亲长年坚持且一直用以教育子女的苹果分层法来隐喻企业人员分级法的合理性。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形象生动,一点即通。
妙喻一个,胜似千言万语。
后说父亲角色。
将女儿除名出于无奈,帮助女儿寻找出路义不容辞。
麻烦就在女儿撒娇赌气上,妙就妙在张新化解赌气上。
张新把握女儿心理,以家庭照相构设强大诱惑力,震撼得女儿砰然心动,叫女儿的气烟消云散。
不费一句动员说服的话语,就让她破泣为笑,走上新的生活道路。
此外,特定的角色常有特定的优势。
充分利用特定角色,引来特人特定的目光,引发他人特定的思维,也可以构成优质创意。
请看:毛泽东智勇退蒋军——利用角色可以构想优质创意1948年10月,国共决战激烈。
蒋军为挽颓势,密谋偷袭中共首脑机关所在地西柏坡与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