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思维读本之六:扫除创造性思维障碍

创新思维读本之六:扫除创造性思维障碍

创新思维读本之六:扫除创造性思维障碍创新思维启迪智慧助您成功再造聪明脑袋,营造智慧人生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为思维定势所局限,结果得出的结论与事实有极大的出入。

这就是思维障碍。

请看下面的故事:谁之吻?——思维定势的误区二战前夕的一列火车上,车厢里突然没了灯光,到处漆黑一团。

相对而坐的4个人分别是法国青年男军官、德国青年男军官、年轻漂亮的小组、满脸皱纹的老太婆。

突然,他们听到一声响亮的亲吻声,随之是一声响亮的耳光声。

4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活动开了:老妇人钦佩小姐有节操,不轻易让人占便宜;漂亮小组很纳闷,竟会有人去亲吻那满脸皱纹的老妇人;德国军官很委屈,自己没做荒唐事,干嘛挨耳光;法官军官很得意,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杰作。

原来,灯一灭,法国军官响亮地吻了一下自己的手背,随即给了德国军官一记耳光。

一个恶作剧,引来诸多误会。

他们都是怎么想的呢?老妇人想:被亲吻的当然是年轻漂亮的小姐,而决不会是其他人,自己更不是了;摔耳光的自然是那位不愿受辱的小姐。

所以,她钦佩小姐。

小姐想:自己没有被亲吻,那么,能被亲吻的就只有那个老太婆了;连满脸皱纹的老太婆也好亲?叫人纳闷。

德国军官想:自己没有去亲吻别人,那么,干坏事的一定是那位法国军官;被欺负的女人打错了人。

自己遭殃,白挨打。

这一切都在法国军官的预料之中,也是他搞恶作剧的依据。

那么,法国军官的预料依据的是什么?显然,老妇人、小姐、德国军官所想的都是法国军官所预料的、所依据的。

这一切都是经验性思维定势在作祟。

再看一个例子:谁是傻瓜?——传统习惯误导人智者韦伯与富翁杰米订了一个合同:在一个月内,韦伯每天给杰米10万元,杰米第一天只回报韦伯1分钱,但此后每天的回报数额应是前一天的两倍。

杰米高兴极了,暗笑韦伯是个大傻瓜,且一再坚持要持续3个月。

韦伯笑笑说:“我钱不多,先来一个月吧;到时你如果还有兴趣,我会奉陪的。

”谁是傻瓜?尊敬的读者,您支持谁?如果没有把握,奉劝您千万不要小看倍数。

由一变二是小事,但经得起30次翻番吗?那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如果您的选择出了错,肯定又是经验性思维定势在作怪。

如若不信,请动笔算算看。

经验和常规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不过,常规对于创造性思维,却不是好东西,相反, 是障碍, 是阻力。

常规学习、常规工作、常规生活使我们每个人都形成了一套惯用的套路、惯用的格式、惯用的模型。

一遇问题,我们便会不假思索地将它引入自己的套路、格式、模式之中,从中寻求答案。

久而久之,这种套路、格式、模式就成为一种定势。

创造性思维追求出新,绝不与他人雷同,更不能落入定型的套路、格式、模式之中。

因此,思维定势是创造性思维的障碍,是必须坚决消灭的大敌。

克服思维定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思维定势是格式化的东西, 它有凝固性。

早晨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脸吃早饭,代代如此,人人如此,千百年里没有改变,早已凝固了。

这种定势,要改变它有多难!思维定势又是习惯性的东西,它有顽固性。

每个人的思维定势一经形成,就会如影随形, 挥不去,甩不掉,割不断, 紧紧粘着你。

要克服这种定势, 不下苦功夫,不做大训练,是很难实现的。

美国著名企业家福特说:“人总要受沿袭已久的陈规旧习的支配,这在生活中是允许的,但在工业企业中是必须排除的恶习。

”我们十分赞同福特的观点。

在平常状态下坚持传统思维,在非常情况下追求创造性思维。

人都有习惯,有经验。

好习惯、好经验当然是一种财富,应该很好珍惜;不过,对创造性思维而言,通常情况下它会成为阻力,成为障碍。

比如,养成工作有计划、每天写日记、时时讲卫生等习惯都是很好的,但是,如果身陷崩塌的矿井,孤立无援又死守卫生习惯,宁可干渴而死,也不肯用唯一可用的脚下的皮鞋舀水喝,苟延性命以待救,那习惯就是致命的了。

善于总结自己的心得,学习他人的经验,也是很好的。

但是,如果事事套用经验,也会弄巧成拙。

请看:这也能鼓掌吗?——顺势而行易出错《空战在朝鲜》一书讲了一个掌故:某空军大队召开誓师大会,队长冲着队员大声问:“有决心没有?”回答之声气如洪钟:“有!”接着又问:“有孬种没有?”回答之声更加宏亮:“有!”好大一会,人们才醒悟过来,继而哄堂大笑。

用不着多解释,这就是最形象的习惯性思维定势。

再看著名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一头驴子驮着两大包盐赶路,压得喘不过气来。

过河时,驴子不小心倒在水里,挣扎许久才站起来。

这回,它高兴了,因为背上的重量轻了。

过了几天,驴子驮着两大包棉花,走到河边,想起上回驮盐的事。

它想,干脆到水里泡一泡,再减轻一下负担。

不过,这一次它非但未能轻松一下,连站也站不起来了,把命也给搭上了。

悲剧的原因就在于经验。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经验要因时因事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

对于创造性思维而言,经验就更不能轻易派上用场了。

经验与习惯一经形成,积淀在脑海里,总要顽强表现出来,千万要留心它对创造性思维的干扰。

破除习惯性思维定势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到传统功能之外寻找功能。

主要功能之外还有功能,而且可以是有特殊意义、令人耳目一新的功能,找到它,创新可能就从那里诞生。

请看:让不用毛笔的人买毛笔——到传统功能之外寻找功能毛笔是写字、绘画的工具,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为“文房四宝”之第一宝。

即使在今天这个科技时代,毛笔依然为国人所喜爱,依然有它的市场。

可以说,毛笔自诞生之日起,其功能早已定型,谁也不曾去思考它还能派上什么用场。

正因为如此,毛笔几千年一贯制沿袭了下来。

《中华经济时报》有篇文章以“让不用毛笔的人买毛笔”为题,颇为醒目。

该文介绍一家毛笔企业创造市场的奇特思路。

企业将毛笔定位为纪念笔——以婴儿胎发为原料制作胎毛笔,以新婚夫妇的头发为原料制作结发笔,以老人头发为原料制作寿笔,此外还开发“合家欢笔”、“生日笔”、“友情笔”等。

这一创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顿时市场洞开,财源滚滚。

这个主意真是不错。

创意人放弃毛笔的书写功能,而赋予毛笔全新的功能,结果开发出一个大市场,引来了滚滚财源,实在可敬可佩!由于历史悠久,深入人心,毛笔的形象与功能早已在人们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在这里,思维惯性、思维定势够顽固的。

可是,富于思维创造性的人勇于抛弃“写字、绘画”这一传统功能,从零开始,重新构设毛笔的用途,创意就从这里诞生了。

联想到被拆毁的柏林墙,因更新而拆卸的美国自由女神像,依常理,那些残余的废砖头、碎钢铁等早已进入垃圾范畴。

但是,在创新人士面前,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他们破除了“垃圾”的思维定势,他们将废金属改造成了戒指、手链,将废砖头加工成雕塑、玩具,连废水泥、沙石也被充分利用了,垃圾成了二战与女神的纪念性工艺品。

结果产品十分抢手,大受欢迎。

此类变废为宝的创意含金量很高,这应归功于思维主体对习惯性思维定势的破除。

一般地说,一事物的主要功能很突出,也具有相对稳定性,人们由于长期习见习用,在认识上也会产生习惯性。

这种习惯性最能窒息思维,扼杀创造性。

要突破这一定势,在思想上要敢于否定传统功能,先让传统功能“下岗”,然后为它另寻出路。

比如,电灯的传统功能是照明。

突破照明,开发它的其他属性,让它在其他场合发挥作用。

于是,取暖的功能浮现了出来——浴霸诞生了;充当阳光的功能被开发了出来——鱼缸的水草靠它实现光合作用。

此外,医疗、卫生、科研等领域的专用灯具也一样一样问世了。

又如,眼镜的传统功能是调节视力,突破它,让视力正常的人也戴上眼镜,于是,遮挡阳光的太阳镜出现了,起装饰作用的墨镜上市了,预防近视的保健镜投产了……第二,到传统规矩之外寻找规矩。

鸡蛋再密也有缝,规矩再严也有洞,找到它,利用它,就可能发现新的天地。

请看:不付保管费也能存珠宝——到传统规矩之外寻找规矩银行的金库设有保险箱,为客户保存贵重物品。

有些富贵人家将金银珠宝、存单股票放在家里总不放心,为保险起见,就存放于银行金库的保险箱。

当然,得交付一笔费用。

想存物品,那就交钱;舍不得钱,那就免存。

社会“游戏规则”如此,几百年来不变,也算是一种社会规矩,一种社会习惯。

第三条路其实是有的,就看你能不能破除习惯性思维定势,能不能破旧出新。

一位聪明的犹太人以他出色的创造性思维,达到了既存贵重物品又不付保管费的目的,还给银行家们上了一课。

为了说明问题,让我们原文引用这个例子:犹太人来到银行贷款部。

“请问先生需要什么帮助?”贷款部主任问。

“我想借点钱。

”“没问题,你要借多少?”“1美元。

”“1美元?”经理有点意外。

“是的,只需1美元,可以吗?”“当然,只要有担保,多借也没问题。

”“好吧,这些可以吗?”犹太人拿过皮包,取出一堆股票、债券,“共50万美元,够了吧?”“当然,当然,您只借1美元吗?”“是。

”“年息为6%,一年后归还,我们就可以将这些股票、债券还给您。

”犹太人接过1美元。

1年后,犹太人还了债,取回股票债券。

当经理问及为何只借1美元时,犹太人笑答:“保险箱租金太高,变通一下,我只花6美分。

”都说犹太人精明,确实如此。

银行制度应当算是比较严密的了,可还是让犹太人钻了空子。

看来,只要坚信一点,破旧之后必能立新。

在上面的例子中,贷款并不是那个犹太人的目的,存放票证才是真意。

他不囿于常理,不受制于“习惯”,巧妙地利用银行家的习惯性思维定势,为自己找到了方便。

在“习惯”上,人们为贷款而抵押,且希望少押多贷;银行为保证自己的利益,则“习惯”地要求多押少贷,因而,押不嫌其多,贷不嫌其少。

这一切都成了“习惯”,银行家与贷款人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且经历了百十年实践的检验,故而逐渐成为定势。

可是,在勇于创新者眼里,鸡蛋再密也有缝,再传统的“习惯”也有空隙。

果然,犹太人在严密的贷款制度中找到了可资利用的空档。

这首先应归功于他敢于破“为贷而押”的“习惯”,反行“为押而贷”的创新。

这是对“习惯性制度”的创新。

行为上的习惯性势力很不容易克服。

长期养成的习惯即所谓习惯成自然,一般不容易再进入思考领域,而成为一股下意识、不自觉的惯性。

请看下面的例子。

小徒弟将脑袋当葫芦一个小徒弟拜师学理发。

徒弟很聪明,学得很认真,手脚也灵活,深得师傅喜欢。

学习刮脸刮胡子时,师傅先让他在一个大葫芦瓜上练习。

小徒弟一招一式地练,动作很细很轻,颇得师传。

就是养成了一个坏习惯:每回练习完毕,刮刀总是往瓜蒂上一扣,将刀留在瓜的蒂头上。

师傅一次一次纠正他,他总不以为然,笑着说:“这是瓜,不是人,有啥关系?”就这样,小徒弟“毕业”了。

独立为第一位顾客理发时,他告诫自己,此刻刮的是人的脑袋,不是瓜,千万别再扎刀了。

他一边想着一边欣赏自己的杰作,“嗑”的一声,刀口落到顾客脑袋上了。

你看,行为上的习惯势力太顽固了,但它毕竟是外现的,容易暴露,容易引起警觉,总归还有克服的压力;思想上、思维上的习惯势力“印”在脑子里,扎在灵魂上,非特别的克制力难以破除。

国家有法律,单位有制度,社会有规范,这一切都是社会活动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