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系统眼科学第十一章眼外肌与双眼视+斜视
系统眼科学第十一章眼外肌与双眼视+斜视
Zinn总腱环示意图
(2)眼外肌Pulley
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平滑肌形成 位于眼球近赤道部Tenon氏囊内 直肌穿过Tenon氏囊的部位,Tenon
氏囊的结缔组织筋膜反折增厚,形成 白色纤维环 此环紧密附着在眼外肌表面,不易与 眼外肌剥离
借由胶原、弹力纤维、平滑肌组成的 悬带状结构与骨性眼眶壁相连
Listing法则: 眼球从原在位向任何其他眼位运动 时,总是由原在位直接运动到最终 位置
眼球运动的Listing平面
4.支配眼外肌的神经
动眼神经:支配上、下、内直肌 下斜肌,提上睑肌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滑车神经:颅神经中最细长,交叉 支配上斜肌
外展神经:支配外直肌
活动方式及分组
25
右眼
六个主要注视眼位及六对配偶肌在该注视方向的主要作用
26
双眼单视: 落在双眼对应点上的 像能在视中枢融合,并形成一个具 有三度空间的单一印象的能力。
3、双眼视功能的分级:
Ⅰ级 同时知觉
Ⅱ级 融合 (融像)
Ⅲ级 立体视觉
斜视后(眼位偏斜) 双眼视觉的改变
复视 视觉抑制 异常视网膜对应 偏心注视 弱视
广义Pulley两种类型
上斜肌Pulley:即滑车,主要成分纤维 软骨
直肌Pulley:主要成分胶原纤维、弹力 纤维、平滑肌
3.眼外肌
每眼三对眼外肌: 水平肌 - 内、外直肌 垂直肌 - 上、下直肌 斜肌 - 上、下斜肌
(1)直肌
直肌附着点距角膜缘之距离: 内-5(5.5mm),下-6(6.5mm ) 外-7(6.9mm),上-8(7.7mm
恒定性 第一斜视角:健眼注视,麻痹眼偏斜角。 第二斜视角:麻痹眼注视,健眼偏斜角。
共同性内斜临床分类:
先天性内斜 性
后天性内斜 性
完全调节
调节性内斜
部分调节
非调节性内斜
1. 先天性内斜视(婴幼儿内斜视)
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恒定性内斜视
[临床表现] 斜视角较大; 远、近斜视角相等; 发现于0.5岁前; 多有轻、中度远视; 睫状肌麻痹或完全矫正后内斜不减小; 双眼视力相等,交替注视。
Hering法则:等量神经支配法则 即双眼配偶肌接受的神经冲动 其强度相等、效果相同
Sherrington法则:交互神经支配法 则 即主动肌收缩的同时伴有拮抗
Dorders法则: 无论运动路径如何,眼球把视线从 原在位移到另一眼位,视网膜水平 和垂直子午线的方向会发生一定量 的旋转,其旋转直接角度大小与眼 球运动的最终位置有关
45° 25° 10-15°
35
36
37
38
内眦赘皮所致的假性内斜视
39
交替遮盖法
40
遮盖-去遮盖实验
41
共同性斜视
特点 无器质性障碍 无运动障碍 第一、二斜视角相等 无复视,无代偿性头位
发病机制
不清楚 与解剖、调节、神经支配等因 素有关
42
治疗方法
1、矫正屈光不正 2、治疗弱视 3、手术治疗:斜视角已稳定
非手术治疗后仍偏斜 内斜:内直肌后退,外直肌缩短 外斜:外直肌后退,内直肌缩短
43
术前
术后
44
非共同性斜视
主要是指麻痹性斜视(少数痉挛 性),是由于支配眼肌运动的神 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 疾病所引起。
45
术前
术后
46
斜视分类:共同性 非共同性(麻痹性)
斜视位置:内斜、外斜、上斜(垂直) 斜视表现:隐斜、间歇性、交替性、
内转、内旋 内转、外旋 下转、外转 上转、外转
眼外肌作用随眼位变化而变化
二、眼球运动
1.单眼运动
概念: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
2.双眼运动
概念:同向运动、配偶肌、异向运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正常单眼运动:
内转 – 鼻侧瞳孔缘达 上、下泪小点连线
外转 – 颞侧角膜缘达 外眦部
上转 – 下角膜缘与 内、外眦连线相切
2.后天性内斜视
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表现和分型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远视未经矫正 → 过度的
调节 → 过度的辐凑→ 内斜。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2-5岁前(因为调节出现于1岁左右); 看近内斜或内斜加重,看远减轻或正位; 睫状肌麻痹或完全矫正后双眼正位; 经久不冶可以发展成恒定性内斜。 AC/A 正常。
眼外肌
主动肌—单眼起主要作用的肌肉 协同肌—同一眼中作用相同的肌肉 拮抗肌— 同一眼中作用相反的肌肉 配偶肌— 另一眼与主动肌同向作用的肌肉
诊断眼位及配偶肌
右上诊断眼位:右上直肌、左下斜肌; 右侧诊断眼位:右外直肌、左内直肌; 右下诊断眼位:右下直肌、左上斜肌; 左上诊断眼位:左上直肌、右下斜肌; 左侧诊断眼位:左外直肌、右内直肌; 左下诊断眼位:左下直肌、右上斜肌。
下转 – 上角膜缘与 内、外眦连线相切
内旋 - 眼球垂直子午线上端向鼻侧倾斜运动
外旋 - 眼球垂直子午线上端向颞侧倾斜运动
双眼配偶肌及其作用方向:
左上直
右上直
右下斜 ↖ ↗ 左下斜
左外直 ← → 右外直
右内直
左内直
左下直 ↙ ↘ 右下直
右上斜
左上斜
诊断眼位(6对配偶肌同向配偶方位)
3.运动法则
眼睛歪 了呗
30
双眼注视物体时,物像不同时落 在双眼的黄斑中心凹上,即一眼注 视目标时,另一眼偏离目标。
隐斜 heterphoria, or phoria 显斜?
32
角膜映光法 遮盖-去遮盖实验 交替遮盖 弧形视野计 同视机
33
34
斜视检查法
角膜映光点反映法的位置 与斜视度数示意图
45° 25° 10-15°
眼外肌病和斜视
一、眼外肌的临床解剖学
1.眼眶
尖向后,底向前之椎体 七块颅骨:额骨、筛骨、泪骨、
上颌骨、蝶骨、腭骨、颧骨 相邻副鼻窦:内-筛窦,内后-蝶窦,
上前-额窦,下-上颌窦
眶下壁、内壁暴裂性骨折CT
2.筋膜系统
(1)Zinn总腱环
位于眶尖部 筋膜增厚的纤维环,椭圆形 包绕视神经管、眶上裂鼻侧部 眼外肌(除下斜肌)、提上睑肌起始部
供应四条直肌的动脉产生7条前睫状血管, 斜视手术通常单眼不能同时行三条直肌手 术,以防眼前节缺血
(2)直肌、斜肌走形示意图
第一眼位:上、下直肌平面与视轴成23°角 上、下斜肌平面与视轴成51°角
第一眼位眼外肌的作用:
內直肌 外直肌 上直肌 下直肌 上斜肌 下斜肌
主要作用 次要作用
内转 外转 上转 下转 内旋 外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