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学风建设调查报告定稿版

大学生学风建设调查报告定稿版

2、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努力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能够有效地改善学风。有46.95%的同学认为应多开选修课和讲座,丰富学习内容,组织课外科研竞赛、兴趣小组,用科研带动学习。学生适应了大学的教学方法后,心理上逐渐成熟,学风建设的重点就应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上转移,多组织开展一些学习类、科研类、实践类活动,如学术讲座、科研竞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4.你每周上课的出勤情况是
选 项
百分比
统招生百分比
非统招生百分比
A.全勤
78.68%
67.00%
11.68%
B.缺席一次
15.22%
8.62%
6.60%
C.缺席二次
4.06%
1.02%
3.04%
D.三次以上
2.04%
1.02%
1.02%
从表中得知,同学们每周的出勤情况还算良好,全勤的同学就已经占了78.68%,缺席一次的占15.22%,这就说明,迟到旷课仍然存在,虽然占的比例不是很高,但这种缺勤的坏习惯需要同学认真改正,因为它将影响学习和一个人做事的态度。
学风是可以继承和感染的。一个好的学风是一代一代的大学生长期积累和延续的,同时又对现在的在校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现在在校的大学生既是良好学风的创立者、传播者,又是一个受益者。所以,广大同学应该为创建良好的学风做出自己的贡献。
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有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我们希望所有的的同学都能做到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多元学习、超前学习、高效学习、合作学习、素质学习,不仅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且学会学习,终身学习。
5.你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或学习计划
选 项
百分比
A.有,很明确
24.37%
B.有,但是不明确
61.42%
C.有的学期有,有的学期没有
10.66%
D.基本上没有
3.55%
“有目标就有动力”。通过图表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有学习目标但是不明确,这说明同学们对自己人生规划方面存在欠缺。图中还有一小部分人连学习目标都没有,由此可见我们的同学缺少学习的动力。
3. 你平均每一周去图书馆、阅览室或教室自习的次数是
选 项
百分比
A.1-3次
56.21%
B.4-5次
28.10%
C 6-7次
20.26%
D.从来没去
16.99%
从图表中显示,我们学院有83%以上的同学能积极的到阅览室、图书馆或教室进行学习,其中一周能去1—3次的同学占了56.21%,4—5次的同学占28.10%,6—7次的同学占20.26%,从来不去的占16.99%。从而可知同学们还没养成自习的好习惯,学习还需要更加积极。
4、学生辅导员人数相对少,忙于事务,缺少对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及学生学习目标的培养,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问题。
社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下的一些新观念,如竞争观念、强调自我等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对学生也起到了负面效应。大学生在学习当中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只对那些实用的知识感兴趣,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使得学生产生轻学术、重实用,在学习中失去了重心。此外,职业场上强调综合素质让部分学生把大部分注意力和精力过早和过多的放在了锻炼和提高自己能力上面,不少同学同时参加了2个以上社团或学生组织,有的同学还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在校期间的精力的过度分散,也是影响学风状况的一个原因。
四、调查时间:
2010年6月8日-----2010年7月16日
五、调查结果分析:
1.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是否会主动地学习
选 项
百分比
统招生百分比
非统招生百分比
A.经常
38.07%
29.95%
8.12%
B.偶尔
58.38%
45.69%
12.69%
C.从来没有
3.55%
1.52%%
2.03%
通过问卷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学习主动性较差,但还是有部分人学习较自觉。我们还可以看出统招学生比非统招学生学习更主动。
8.你的课外作业是如何完成的(多选)
选 项
百分比
A.自己独立完成
64.98%
B.请教同学之后完成
18.27%
C.抄同学的
2.54%
D.不会做也不交作业
1.02%
E.以上情况都有
14.21%
对于学生课外作业完成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占的比例较高占了64.98%,从这里看出大部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高的,有一定学习独立性,值得表扬。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存在抄作业的情况,希望同学改正不好的,发扬好的。
2. 你一周内累计的自习时间
选 项
百分比
大一百分比
大二百分比
A.5小时以下
19.8%
5.07%
14.72%
B.5—6小时
37.56%
8.63%
28.93%
C.7—8小时
26.40%
5.58%
20.81%
D.8小时以上
16.24%
3.04%
13.20%
图表中可以看出学习为主的观念仍然存在于大部分的同学中,每天花在自习的时间在1.5小时以上者居多,每周累计自习时间都在7小时以上, 70%以上的学生会把上自习、到图书馆作为课余时间的安排内容。
二、调查对象:
我院的大一、大二的全体学生,调查中我们按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各班各专业分别进行抽样调查,有效回收率为88.5%。
三、调查方法:
在调查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我们对全院各个班以填写问卷的形式进行实地的调查获取详细资料,运用随机抽样法,通过填写问卷,统计数据,并进行相关的信息数据处理,把同类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和措施
1、加强引导,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同学认为学风好坏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自己,有49.65%同学认为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把关注的热点放在学习、加强自律上。要改善我校总体的学风情况,主要的是鼓励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目的上出发,积极在课堂课外培养自己学习兴趣,克服懒散心态和困难,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对待考试。同学们的内在原因,需要同学自己努力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转变思想,积极学习,学校要加大这些方面的宣传力度。
2.有很多同学不懂得合理利用课外时间,只是把上课当作学习,不懂得充分利用大学里的学习资源,也忽视了大学是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场所。
学校因素1、学校的有些制度建设不健全或者实施力度不够。虽然,学校制定了对缺课、旷课、舞弊等相关纪律的处罚条款,但一旦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不及时、不严格,就会有更多的同学效仿,滋长不良风气。
大学生“学风建设”调查报告范本精编WORD版
大学生“学风建设”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学风是校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风的好坏对教学质量、学校声誉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优良的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水平,因此建设优良学风是学校各级教育者和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学风建设更是各学院的紧迫任务,是提高办学水平的现实要求。为了全面了解我院的学风建设状况,探索学风建设新举措,从而加强我院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所以在我院各系部学生之间进行“学风建设”问卷调查。
7.你的课余时间是如何安排的(多选)
选 项
百分比
A.自习
23.86%
B. 阅读感兴趣的书刊
57.36%
C.上网
33.00%
D.逛街
21.32%
E.恋爱
5.08%
对于课余时间的安排上,表中的数据很明显,学习的人数比例占的比较多,但上网的比例也较大达到了33%,从中说明了上网已经成为部分同学们的课余活动爱好,已经强烈的引诱着我们的学生,因此我们学院有必要对上网同学进行进一步调查,调查上网内容。数据显示大学谈恋爱的人也不少,希望同学们还是把心思放在读书上。
10.学风现状的分析
学生因素1.学校扩招后,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学习动力足、学习热情高,但因为外界诱惑、学习兴趣衰减等原因,他们又不能有始有终地付诸行动,“知行”不统一;更有一小部分同学对学习目的和意义没有正确的看法,也更谈不上有什么样的学习动力,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同学会产生负面影响。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家共同建设,不仅需要学校对学风现状“对症下药”,也需要广大长大学子一起监督和努力,只有标本兼治,才能迈向新台阶。
2010年7月19日
3、增进老师和学生间的交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任课老师除了在课堂上有机会与学生接触外,往往“上课匆匆来,下课匆匆走”。另外,班主任老师忙于日常事务,常常忽视了师生间的课外交流。因此,教师和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多主动与学生交流。
4、以好的班风和寝室风气影响学风。
同学关系在大学学习、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影响往往呈现“从众效应”。好的班风和寝室风气可以带动其他学生学习,而不良风气也很容易导致其他学生荒废学业。寝室成员作为相互活动、接触较紧密的群体,彼此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之间的影响不可忽视。据调查,有52.57%的同学希望能在一个互动积极型的环境下学习。因此,要重视大学生群体学习的重要性,并加强对其引导,形成良好学风。
9.随机访问学生的学习目标
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考虑专升本, 只有42%的同学有打算专升本的想法。大部分学生赞同(64.97%)老师上课点名考勤,学生反映老师点名考勤能更好的减少学生旷课现象。同时从调查中也得知同学们迟到旷课的原因大多在于懒惰和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从这几个问题来看的话,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应该注意学习气氛,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水平也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