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讲 台湾原住民的起源

第一讲 台湾原住民的起源


族名 西拉雅 洪雅 巴布萨 拍瀑拉(巴布拉) 道卡斯
讲族语的情况 1860’s前消失 可能1860’s前 消失 1860’s消失 1860’s消失 1860’s渐消失

族语的流失:
台湾平埔族在十 九世纪中叶以后, 族语的流失也逐 渐折损他们的族 群认同。
1934年新港 社一位90岁 老妇还会说 断片
台湾原住民的来源说
• 第一种为北来说:台湾原住民来自于北方琉球 等地。 • 第二种为西来说:台湾原住民来自中国大陆。 • 第三种为南来说:台湾原住民来自南方海岛。
民族台独
• 20 世纪末期以来,一些极端“台独”分子在台湾 区域人群研究中抛出了分裂中华民族的“台湾民 族独立论”,尤其是在原住民来源问题上大肆渲染 “南来论”。 • 台独分子称原住民“在种族上属于南方古蒙古人 种的原马来人系,语言上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 族(Malayo - Polynesian ,即“南岛语族”) ,文化 特质上属于印度尼西亚文化群,由此可以说,他们系 由东南亚北上而移住于台湾者”,“原住民高山 族的台湾不是支那固有领土”。 • “台独”分子甚至将这种论调写入中学教科书 《认识台湾》,其危害更是十分巨大的。
平埔族文化的“消亡”
• 平埔族文化的失去主要是因为被“同化”,而 “同化”则主要呈现在通婚、语言的流失、习俗、 价值观、及宗教信仰的改变。
• 汉化:饮食、服饰、器用、婚嫁、丧葬之类,大都从了汉 人的风俗。 • 宗教: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 清政府 “教化”政策:1686年,诸罗知县樊维屏就在府 城附近的西拉雅四大社设立“社学”。到了1722年,那裡 有些小孩能背些《四书》、《左传》、和《诗经》的章句。 1813年以后,平埔族基本都使用中文写了。 逐渐改用汉 姓。
• 台中逢甲夜市 • 逢甲夜市,位于台中 市西屯区文华路,为 固定观光夜市,内含 191家摊位,全台知 名创意小吃大都源自 逢甲夜市的创意,例 如章鱼小丸子、懒人 虾、鱼要酱吃、巧蕉 王、巨无霸臭豆腐、 传统古早味大肠包小 肠、逢甲特大鸡排等 大家耳熟能详的特色 小吃。
• • • • • • • •
• 平埔族祖灵崇拜约可分为3种分别为赛跑型祖 灵祭、祖骨崇拜与无特殊型态的祖灵祭祀。
1.其中赛跑型祖灵祭祀,盛行于巴则海族、巴布拉 族、道卡斯族等,名称来由为该祭祀仪式均以族人竞 走为重心,该类型祭祀有时也与少年成年礼混合存在。 2.祖骨崇拜则普遍施行于台湾南部的西拉雅族,因 为祭祀用祖骨放置于陶罐,亦成为特点之一。 3.台湾北部平埔各族如凯达加兰族、噶玛兰族或雷 朗族,其祖灵祭仪式均无固定特殊方式。
思考:一个民族如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保留自己原有的文化?
高山族的社会与文化——父系氏族下的
高山族群
资料卡片
•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华民国正式治理 台湾,将“高砂族”改称为“高山族”,或 称“山胞”,由此正式产生了“高山族”这 个词。但基于尊重南岛语族,1994年之后官 方改称台湾原住民迄今。
新都里SHINTORI 建國北路一段80號B1
台湾人的饮食
• 台湾菜烹调的重点:“清、淡、鲜、醇” 高玉KOGYOKU 民生東路三段8號B1 • 台湾因为四面环海,海资源丰富,又曾在 三燔 MIHAN 日据时期受到日本菜的影响,肥美新鲜的 中山北路二段41號B3(晶華酒店) 鱼、虾、蟹等海鲜,成为了台湾菜的招牌 三井 MITSUI 之一,以清爽不腻、色鲜味美而著称。 敦化南路一段108號B1 • 品尝台湾小吃的最佳场所:夜市 DOZO創作和食居酒屋
一、雅族的社会与“嘎嘎”组 织
• 泰雅族人是典型的高山居民,集中型 的居住聚落平均高度仅次于布农族,疆域 是所有台湾原住民中最大的。 • 泰雅族的社会组织,通常由10户左右 聚集而成一同族系的部落;其制度以核心 家庭为主体,采一夫一妻制(女从夫居)。
“嘎嘎”(gaga) 组织
• “嘎嘎”是超自然观念与信仰为基础的团体组织。 “嘎嘎”的成员通常包括若干完全无亲属关系的 家庭,他们是以同一个“祖灵”为信仰中心,组 成“遵守共同祖训、共同拥有超自然集体知识” 的仪式团体。 • 巫医为泰雅族传统特色,且多系女性世袭(母女或 婆媳相传)。 • 同时,“嘎嘎”也是一个共同的生产团体,他们 共同参加狩猎,共同种植谷物,共同开垦、播种、 除草、收割、建造房屋。
泰雅族的黥面传统
• 在台湾原住民中,在脸上刺青(人类学家称之为 “黥面”或“纹面”)的民族是泰雅族与赛夏族, 其中又以泰雅族最普遍。据说“黥面”有四种意 义: • 1). 驱除邪魔的作用; • 2). 美丽雅观的效果; • 3). 族系的识别; • 4). 荣耀的象征。
平埔族的经济生活主要是以狩猎为主,辅 有简单的农业生产。另外,捕鱼在平埔族中也 是较为常见的经济活动。农业生产则以女子为 主,主要的种植物是水芋和稻米。
台北圭武卒社的平埔族 群,摄于1897年
平埔族的服饰颜色以黑白为主,纹饰多为几 何花纹,且以大红花纹最为常见。平埔族男女下 身都会穿围布桶裙,男女出门皆有插雉羽和鸡尾 的习惯。
平埔族的社会礼俗
• 平埔族大部分为母系社会,所以常有平埔 族女“娶”汉人男子之说。在婚姻里,男 子入赘女方,女子继承家业,传承家系。 • 另一种为婚姻形式叫“来脚去”,这种形 式是女方嫁到丈夫家,但是其丈夫必须不 时地去女方家帮助生产,女方仍有继承家 产的权利,并且女方父母亡故,必须负担 丧葬费用。
台南 “花园夜市” 嘉义文化路夜市 高雄六合夜市 凤山中华街夜市 宜兰罗东夜市 华西街夜市 宁夏夜市 基隆庙口
大肠包小肠
棺材板
盐酥鸡 鸡排
台湾原住民
• 台湾原住民,大陆称之为台湾先住民,指 汉人移居台湾前,最早台湾定居或本土的 族群。 • 台湾原住民族人口数为504,531人(占台湾 人口数的2.1%)。
光復南路102號 長壽三好庵 南京東路三段267巷20弄1號
山花SANKA 敦化南路二段146巷1號
台湾十大夜市
• 台北士林夜市 • 士林夜市是台北市范围最大的夜 市,也是观光客造访台北必到之 地。士林夜市最为著名的小吃有 香喷喷的“豪大大鸡排” ;吃 上瘾的“10元串烤”;香气四溢 的“士林大香肠”;会喷汤汁的 “上海生煎包”;包着满满红烧 肉、蛋酥的“润饼卷”;甜甜咸 咸的“大饼包小饼”,嚼劲十足; 热腾腾的“药膳排骨汤”补补身 子;特有的生炒花枝、青蛙下蛋、 三兄弟豆花、葱油饼、炒蟹脚等, 都是 令人直吞口水的美食小吃, 让人驻足不前、流连忘返。
台湾原住民社会与文化概论
第一讲 台湾原住民的起源
认识台湾
• 台湾省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仅占全国 的0.38%,2013年人口总数达到2337.3517 万
• 历史沿革:台湾在古时被称为瀛洲、夷州、 流求、大员、东宁、琉球。 • 地质地形: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 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本岛是一个多山的海岛,高山和丘陵 面积占2/3,平原不到1/3。
• 苗栗: • 旧名为“猫里”,是取道卡斯平埔族猫里 社的译音而来,平埔族语是平原的意思。 • 高雄: • 原是马卡道平埔族打狗社的所在地,旧称 “打狗”,后来日本人把它改成与日语相 似发音的“高雄”。

平埔族从1647年到1908年人口在四万人左右。 在十七世纪中叶,平埔族人口从1647年42,678 人减到1655年39,223人,少了三千多人。但聚 落却从1647年133个增加1655年233个,八年之 间增加了90个;而户数也从9,167增加到11, 029,八年之间增加了1,862户。到了1905年平 埔族才增加到46,432人,但三年后的1908年却 又减到35,845人。虽然聚落增加到260个,但总 户数(6,642)却只是1655年的五分之三而已。
• • • • • •

• • • •
• • • • • •
基隆: “鸡笼”传说就是从“凯达格兰”翻译而来的; 汐止: 旧名“水返脚”,顾名思义是潮水只涨到此为止,然 后就回返了; 淡水: 原称“沪尾”,沪是捕鱼的器具,尾则指河流末端的 河口地带,因为位在淡水河口,是设沪捕鱼的末端处, 故称之; 万华: 原名“艋舺”,此名起源于凯达格兰平埔族的译音, 是独木舟的意思; 桃园: 初由客家人垦拓,称为“虎茅庄”;后来有人在此种 植桃树,改称“桃仔园”,后来才叫桃园。
• 西拉雅人从四岁到结婚住在公寮;男子十 六、七岁前必须留齐耳短发;女子到三十 六、七岁才可生育;三十六、七岁到五十 岁,夫妇才可以同居。
宗教生活
• 平埔族的宗教是多神信仰,他们相信灵魂不 灭,祭祀祖灵。另外树有树灵,石有石灵, 他们将其通称为精灵。 • 平埔族中有巫师的存在,但基本上都是女性, 他们相信女巫师能够驱魔消灾,并且可以作 法下咒伤人。 • 平埔族还相信鸟占,认为听鸟声可占凶吉。
凯达格兰 巴宰(巴则海) 葛玛兰
19世纪末前消失 1879-1923还有 人会说 20世纪渐消失 1995年几乎消失 1995年还有500 人会说
平埔族在逐渐失去文化、语言和土地, 不断被汉族同化的同时,也失去了其族群认 同。到了1860年,台湾的平埔族在外表上看 已与汉人差不多了;而实质上,他们也不再 有原本的文化特色了。
• 平埔族出现人口负增长的原因很多,有因 为他们与汉族的武力冲突导致伤亡,还有 因为疾病阻碍了人口的增长,但最重要的 原因则是他们逐渐汉化和迁移,不再被看 做平埔族。
• 进入二十世纪后,平埔族被不断同化,它 的文化渐渐消亡,被视为“完全汉化”, 语言被形容为“死语”。平埔族的人口不 断减少,直至如今的十余万人,而即使是 现有的平埔族人,也大多和汉人无异,对 于如今台湾原住民的社会和文化影响较小。
• 清代时,根据台湾原住民的汉化程度将称他们为 “东番”、“野番”、“生番”、“化番”、 “熟番” 。 • 国民党统治时期后,行政上土著族被统称为“山 胞”,并区分为“平地山胞”,即平埔族,与 “山地山胞”,即高山族。 • 平埔族居住在西部平原地区,与汉人接触已久, 大多汉化,已失去其固有语言文化;高山族居住 在山区及其附近,与汉人接触较晚,汉化较浅, 大部分保有其固有文化特质、语言及传统习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