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1.“者也”表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梁父即楚将项燕(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环村居者皆猎户3. 动词“为”“是”表判断(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予非文人画士(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1.“为所”表被动(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于”表被动(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而君幸于赵王(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4.“见”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7. 意念被动(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注意: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②“相”和“见”经常用在宾语前置句中。
2.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大王来何操?(2)沛公安在?(3)微斯人,吾谁与归?[古汉语中常见疑问代词]何、谁、孰、曷、安、胡、奚、焉、恶3. 介词(多为“以”)宾语前置句(1)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2)一言以蔽之(3)夜以继日静以修身一以贯之(4)是以(因此)何以(凭什么)4.“之”、“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唯余马首是瞻(3)无乃尔是过与?(4)唯弈秋之为听。
(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四)定语后置句(置定语于中心语后)模式:名词+(之+)……(者)[中心语] [定语]1.“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2.“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之……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特]4.“而……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5. 数量词作定语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古代物量表示法与现代汉语相反,数量词短语在中心语后,与现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相似。
](五)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补语)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后置句(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乎”相当与“于”,“诸”相当于“之于”]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后置句(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2)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六)主谓倒装句(加强语气)1. 甚矣,汝之不惠!2.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七)省略句1. 省略主语(1)承前省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2)蒙后省()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蔺相如因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2. 省谓语(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今肃可以迎操,如将军不可()也。
3. 省宾语(谓语宾语和介词宾语)(1)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 省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汉语中常见介词]表时间、地点:于、乎、在、以、为(wèi)、自、从、由、至、向、当表原因、目的:为(wèi)、以、用、因、于表对象:为(wèi)、与、于表方式:以、将表被动:为、于(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具备了另一种词性的作用。
注意:①词类活用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发生的,离开这个语境便失去了活用的基础;词类活用也是临时性的,它和同一个词语具有几种属性是不同的。
②活用为什么,关键要看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也就是在句子中的功能。
(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名词+宾语:买五人之脰而函之②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1> 秦地可尽王也<2> 范增数目项王<3> 非能水也<4> 沛公欲王关中④“而”前后的名词:<1> 去今之墓而葬焉<2> 客逾庖而宴(2)名词作状语文言文中,名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译成现代汉语即成为状语成份。
①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1> 常以身翼蔽沛公<2> 樯橹灰飞烟灭<3> 其一犬坐于前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待方式:<1> 吾得兄事之<2> 人皆得以隶使之<3> 面刺寡人之过者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1>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2>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④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 良庖岁更刀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1>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2>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3)形容词、动词用作名词用形容词替代跟它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翻译时要补出中心语,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用动词替代跟这个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翻译时要将这个动词用相关的名词替换。
①形容词作名词:<1>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3> 斫直,删密,除正<4> 将军身披坚执锐②动词作名词:<1>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2>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3> 于是余有叹焉<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与谓语产生关联)使动用法就是现代汉语中兼语句的浓缩形式,是让本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带上宾语,且具有使令意义。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特)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5)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的性质)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认为”宾语怎样,表示的是一种主观判断,可能符合客观情况,也可能不符合。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不同点,就是使动用法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观的。
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当成某种人或事物: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6)为动用法(主语为宾语做谓语的动作)指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表示为动词对象发出某个动作。
①等死,死国可乎?②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高考文言翻译例句:(1)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2001年全国)(2)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3)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身被二十余创B. 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C.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4)选出四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组()A.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 而狼未之知也微斯人,吾谁与归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赢乃夷门抱关者也D. 豫州今欲何至客何为者注意:1. 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提高对把握语境的能力,要做到“字则求于句,句则求于篇”。
2. 文章中代词的指代对象是我们在阅读和理解古文时需要注意的。
3. 翻译句子时一定要将句子中相应的语法现象体现出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90分钟)文言文语段翻译(一)【原文】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计,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拜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二)【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三)【原文】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具备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