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恐龙》教案设计
本课的重点是组织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展开研讨活动。难点是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与恐龙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2、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多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
1、了解一些有关恐的知识。
2、知道恐龙化石是各种恐龙制品的依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清理:/programs/view/FF4Nx47SRKQ
拼装:/show/2bCtsiRtax81fqJS.html
6、教师:如果你是一个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个恐龙头骨化石,你能从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学课题:《消失了的恐龙》
二、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科学
3、课时:1课
三、教材分析:
《消失了的恐龙》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进化》的第一课时。恐龙的种类、恐龙的生活、恐龙的灭绝等都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它们有着令人不可思议的庞大身躯,有着令人生畏的力量,以至于人们一提起它就会产生敬畏和神秘感,同时也留下了一个个无尽的谜团……
(三)、为不同形态的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1、教师:科学家通过恐龙化石的骨架还原出恐龙的原型,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科学家,找出每一只恐龙相对应的化石模型。(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本第26页上面的恐龙图片资料。)
2、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恐龙在形态上的特征。
3、学生小组讨论:为不同形态的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
六、教学思路:
对于学生来说恐龙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指现在的网络、电影、电视、书籍有着大量的恐龙的音响文字资料,学生能听,能看的比较多,说陌生是因为在6500万年前,恐龙就消失了,学生对恐龙没有感性的认识。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恐龙的知识,我准备把本课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来教。
第一部分:交流有关恐龙的信息卡片上可以有文字也可以有图片。也可以把收集到的恐龙的模型带到教室里来,在班内进行交流,并在交流的基础上认识更多的恐龙,了解更多有关恐龙的知识。激发学生了解恐龙的兴趣,并在些基础上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恐龙的模型、图片、影片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从而引出下一部分有关“恐龙化石”的教学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图片:/搜索页面:
/i?ct=201326592&clmp;fm=index&pv=&z=0&word=%BF%D6%C1%FA%BB%AF%CA%AF&s=0#
第二部分: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该部分首先承接上部分内容,介绍了第一块恐龙化石的发现时间以及科学家的研究,然后图文并茂地说明在科学家的发掘和研究下,恐龙骨架的还原过程。
第三部分:为不同形态的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教材展示了一些恐龙形态及其骨架的图片,让学生根据特征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从而进一步了解恐龙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力。
1、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2、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先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并把这些资料制作成信息卡片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来认识恐龙模型与化石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推理、想象和交流的能力。
学生对恐龙的认识,在不断搜索资料的过程中,得以巩固得以完善得以系统化。同时要求学生把收集的资料制作成信息卡片,可以是手绘的,也可以是电脑排版打印的。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网络的搜索能力及电脑的应用能力。恐龙头骨化石的展示,引导学生从头骨大小或牙齿的尖锐程度等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小组交流,从而来推断这只恐龙的体型和食性。
b、学生观察,并在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从头骨大小或牙齿的尖锐程度等展开合理想象)
c、小组汇报观察交流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了解到恐龙化石从挖掘、搬运到清理、拼装的全过程,体会考古工作者工作的艰辛。最后出示一张恐龙的头骨图片,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观察分析,并展开合理想象,体验恐龙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view/3232.htm
中国科普博览——恐龙博物馆:
/gb/lives/dinosaur/index.html
化石网——恐龙网:
/kl/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不应受四十分钟的限制,课外才是学生自由探究的天堂,但课外的探究不是放任自流,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究才能有收获。】
播放片段:(恐龙预告片_酷6影视)
/show/f7htPOqpLCRV1FWW.html
2、在学生被影片中的恐龙所吸引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学生回答。
教师:恐龙生活在距今2亿3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恐龙在地球上占统治地位。那时,恐龙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有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有吃植物的,有吃肉的……但在6500万年前,恐龙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全部灭绝,至于为什么会灭绝的,这至今还是一个难解之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球上曾经的霸主。
4、汇报交流活动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的对比连线,让学生能抓住不同恐龙的各自特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合理的想象、推断能力,同时也巩固了学生对恐龙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描绘出恐龙内部的骨骼结构)
1、教师出示一幅恐龙的图片用图片搜索:(云南龙)云南龙图片:
/i?ct=50331=%D4%C6%C4%CF%C1%FA&in=11427&cl=2&lm=-1&pn=93&rn=1&di=6127485510&ln=1937&fr=&fmq=&ic=&s=0&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am索在网络上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并制作成信息卡片,在课堂上交流收集的资料,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评选出“小博士”“小画家”“搜索专家”“电脑高手”等,以此来肯定学生的成绩,激励其他的分利用网络资源,完成教案的设计。
2、依据学生的介绍评选出:
“小博士”(懂得知识最多的),
“小画家”(制作最精美的),
“搜索专家”(收集资料最独特的),
“电脑高手”(卡片资料是电脑制作的)
3、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图片、视频中的恐龙是真的吗?既然恐龙已经灭绝了,那么这些模型、图片和视频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
4、学生交流讨论
5、教师语言过渡:恐龙已经灭绝了,人们对恐龙的认识和模拟都来源于对化石的研究。
5、教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化边播放:
挖掘:/programs/view/fMF13cqYO6I/
搬运:/dynews/system/2008/06/10/010497036.shtml
2、小组合作讨论,然后用笔在云南龙的轮廓图上描绘出它内行评价:
/i?ct=50331=%D4%C6%C4%CF%C1%FA&in=27945&cl=2&lm=-1&pn=14&rn=1&di=7023978675&ln=1937&fr=&fmq=&ic=&s=0&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一开始,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播放了好莱坞的大片《恐龙》的预告片,恐龙生活场景的再现,使学生发出一阵阵地惊叹声。视频的播放,很快就能把学生推向了6500万年前的恐龙时代,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
三、利用多媒体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4、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
【设计意图:这里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看小组成员之间能否说服对方,统一意见;二是借描绘内部的骨骼结构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推断力。】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识。
推荐网站:
恐龙资料介绍:
八、教学反思
说到恐龙,学生有说不完的话,恐龙一直是学生的热门话题,但,恐龙毕竟是在6500万年前消失的史前动物,学生对于恐龙的认识只是零散的片面的。本节课要求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对恐龙形成一个系统的认力、想象推理的能力。通过教学我有一些体会。
2、教师:对于恐龙化石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再出示文字资料:
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在1822年被发现的。古生物学家对从岩石中发现的那些颌骨和牙齿的化石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但又不得不接受的认:这是一种以往从未发现过的巨大的爬行动物,一位科学家将它命名为“恐龙”。随着对恐龙化石的不断发掘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对恐龙更全面的认识。
/i?ct=50331=%BF%D6%C1%FA%CD%B7%B9%C7%BB%AF%CA%AF&in=13062&cl=2&lm=-1&pn=92&rn=1&di=18024594795&ln=707&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
第四部分:描绘出恐龙内部的骨骼结构。出示一张恐龙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在纸上粗略描绘出恐龙内部的骨骼结构,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推断力。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1、教师通过搜索引擎搜索一段有关恐龙的视频,引起学生的视d=%BF%D6%C1%FA+%D4%A4%B8%E6%C6%AC&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恐龙信息卡片,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搜索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众多信息的筛选能力。这部分内部主要是以学生交流为主,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