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2例肝脓肿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最新文档

32例肝脓肿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最新文档

32例肝脓肿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98
2005~2010年收治细菌性肝脓肿患者32例,经严密的观察病情、积极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22~68岁,平均45岁;单个脓肿22例,多发脓肿10例。

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右上腹疼痛不适,12例有明显乏力、食欲不佳和消瘦。

化验血常规检查,血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加。

穿刺抽出或切开引流出的脓液均为黄白色。

均作B超或CT等检查确诊为细菌性肝脓肿。

脓肿2.3cm×2.5cm~9.5cm×8.5cm,行经皮肝穿刺抽脓术2~5次。

方法:对于直径3cm以下的小脓肿和多发性小脓肿或早期脓肿尚未完全液化的患者4例,采取保守治疗。

对于直径3~6cm,尤其是单个脓肿者,在CT或B超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刺抽脓术[1],均在局麻下进行,用注射器将脓液抽净时,给予0.5%甲硝唑注射液反复冲洗脓腔至清晰为止,然后注入0.5%甲硝唑注射液和头孢哌酮1.0~2.0g于脓腔内封闭,以后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穿刺抽脓结束时即注入敏感药物于脓腔内封闭。

每次的冲洗量和保留的药液量为脓腔容积的1/3~1/4,根据B超或CT结果及病情隔3~7天抽脓1次,直至B超或CT检查确认肝脓肿缩小至
直径2cm以内或残余腔为止。

对直径在6cm以上的肝脓肿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引流体外接引流袋,除引流作用外,每天向脓腔内引流注入抗生素溶液。

并常规行抗感染、支持和对症等治疗。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4例保守治疗,28例行经皮肝穿刺抽脓术,2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全部治愈。

护理要点
一般护理:做好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消除恐惧心理,使患者心态平衡,积极配合治疗。

对高热患者及时采取有效降温措施,并按高热护理常规护理。

维持体液及营养支持:肝脓肿为消耗性疾病,应鼓励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量;必要时以静脉输注血制品或提供肠内、外营养支持[2]。

严格格执行医嘱,按时准确给予抗生素和对症治疗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了解CT或B超提供的肝脓肿大小、定位情况,密切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和腹痛等,及时发现感染性休克及其他并发症。

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对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的观察,注意脓肿是否破溃引起胸腔内感染、膈下脓肿、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是否有休克的先兆,如患者出现血压下降、脉压缩小、脉搏细速,呼吸浅快、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应考虑中毒性休克。

对脓肿较大而有并发症先兆,及时做好穿刺抽脓术或脓肿切开引流术的准备,做好普鲁卡因过敏试验。

有效地控制感染:术前沐浴、更衣、保持皮肤及床单位清洁,按要求严格备皮,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

观察取得脓液的性质、气味、和量,判断治疗效果,并定期行B超或CT检查,观察脓肿的消退情况。

将初次取得的脓液送化验室做常规检查、脓液培养和药敏试验,待检查结果调整用药。

行穿刺抽脓术或脓肿切开引流术后需密切观察病情,术后4小时内,每隔半小时测血压、脉搏和呼吸1次,如无变化,改为每小时1次,共6次并记录。

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12小时。

做好引流管的护理:置患者于半坐卧位,以利于引流和呼吸。

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每天用生理盐水多次冲洗脓腔,观察和记录脓腔引流液的色、质和量,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天更换引流袋。

出院指导:嘱患者注意饮食卫生,劳逸结合,加强营养,以增强抵抗力,定期B超检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