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目录一、庄子简介 (3)(一)生平 (3)(二)思想 (3)(三)精神 (4)二、《庄子》作品介绍 (4)三、庄子文论思想 (5)(一)“言不尽意”说 (5)(二)“得意忘言”说 (6)四、后世文论的体现 (7)(一)《易传》“立象以尽意” (7)(二)西晋陆机《文赋》 (7)(三)严羽“言有尽而意无穷” (8)(四)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9)(五)苏轼《答谢民书》 (9)(六)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 (10)(七)司空图“四外说” (10)(八)王士祯“神韵说” (11)(九)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11)(十)王国维“意境论” (12)五、对庄子文论思想的理解 (12)参考文献 (14)摘要作为我国古代最具有思辨精神的哲学家之一,庄子提出了“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由此而引申出后世对于这一思想的传承,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的热门话题。
具体到艺术和审美上来,作者、鉴赏者的语言究竟能否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古今多数派文论家的观点是:言不尽意。
庄子还提出一个与“言不尽意”论密切相关的“得意忘言”说,主张接受者大可不必太看重“言”,应该只将其当作获得“意”的工具即可,这和上述“言不尽意”之论相统一。
我国古代文论言意之论从“言不尽意”的承传轨迹,可以看出:从晚唐开始,“言不尽意”论得到凸显,延展到宋代蔚为大盛,之后,虽在理论阐说上原创性和新意不多,但一直导引着后世文学批评的取向,成为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重要的审美原则之一。
关键词:庄子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传承一、庄子简介(一)生平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史记中司马迁并未提起庄子的字),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死时享年84岁。
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
祖上系出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迁至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惠子结识。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
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代表作《庄子》(《庄子》是庄子和其弟子所著)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样版,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二)思想庄子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读书、漫游、观察、遐想,追求“至人无己”的自由境界。
庄子的思想较为复杂: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思想意识上,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
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
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
(三)精神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
《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
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
它吸收了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
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
行文有时像风行水上;有时像万斛源泉,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
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
二、《庄子》作品介绍《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
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
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三、庄子文论思想“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言”和“意”的关系,即人的语言和心意之间的关系问题,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的热门话题。
具体到艺术和审美上来,作者、鉴赏者的语言究竟能否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古今多数派文论家的观点是:言不尽意。
这一文学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庄子:(一)“言不尽意”说原文: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天道》原文: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
——《庄子·秋水》所谓精细与粗大,仅限于有形的物体;至子没有形体的东西,数字概念是无法分辩它们的;无法围量的东西,不能用数字来将它们彻底计算。
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只是事物的粗浅所在;可以用意念加以想象的,则是事物的精微所在。
言语无法表述,意念也不能体察想象的东西,那就不在粗大与精细的范围之内了。
庄子在这两段话中都谈到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言”和“意”的关系,第二层是“意”和“道”的关系(“意之所随者”、“意之所不能察致者”都是深微玄虚之“道”)。
庄子认为,认识主体的人在体认和把握深微之“道”时,语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别的,心意虽然也不能完全“察致”玄虚之“道”,但毕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细微之处,即其“精”者;而“言”和记录言的“书”,则充其量也只能得其“粗”者,因此虽圣贤之文章著作(“书”)也只能是“糟粕”而已,理应鄙弃之。
庄子这一看似偏激荒唐之论,其实蕴涵着非常精辟的合理内核,即人的言论和书籍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意时是并不称职的,只不过是蹩脚的工具罢了。
这就是后世文论中著名的“言不尽意”理论的源头。
(二)“得意忘言”说庄子还提出一个与“言不尽意”论密切相关的“得意忘言”说:原文: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这段话是从言论的接受者即听者或读者的视角来立论的,主张接受者大可不必太看重“言”,应该只将其当作获得“意”的工具即可,这和上述“言不尽意”之论相统一。
这一“得意忘言”论启迪了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的理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魏晋以后,逐渐形成中国古代文学“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以后的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庄子》书中强调“意”是“不可以言传”的,其中一些讲出神入化的技艺的故事,如“轮扁斫轮”、“庖丁解牛”等都说明言不能尽传意的道理。
《庄子》认为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这就是所谓“言不尽意”。
既然“言不尽意”,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后世文论的体现(一)《易传》“立象以尽意”以庄子“言不尽意”论立论,《易传》作者不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言不尽意”的命题,而且首创“立象以尽意”之说,不仅实现了《庄子》整体转换,而且完成了儒道言意思想的创造性整合,从而确立了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至为重要的地位。
《系辞传》认为立“象”可以尽意,是说,借助于形象,可以充分地表达圣人的意念。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这两个命题连在一起,就包含了这样一个思想:概念不能表现或表现不清楚、不充分的,形象可以表现,可以表得清楚,可以表现得充分(二)西晋陆机《文赋》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写作的方法技巧和艺术性的问题。
由此引援了庄子的“言不尽意”思想进入文学创作论。
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
主要包括:(1)“情因物感,文以情生”。
《文赋》认为,情感是文学创作冲动的来由和起点。
在艺术想象过程中,许多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情、理、物象,文辞纷至沓来,所要创造的艺术形象也愈加清晰鲜明。
在这过程中,作者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2)“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文赋》充分肯定了艺术想象的作用,认为在构思阶段,则“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情骛八极,公游成仞”,“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表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沉入艺术想象过程中。
(3)“应感之会,通塞之纪”。
《文赋》强调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指出艺术创作成就的取得同“应感之会,通塞之纪。
即灵感问题有密切关系。
认为灵感具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的特征。
(4)“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文赋》在艺术风格上,崇尚华丽之美,强调“丽辞”。
这反映了六朝时期讲求形式美的新时尚。
(5)《文赋》将文体区分为十种,简明概述了各体的特征。
可以说,《文赋》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整个艺术创作思维的规律。
(三)严羽“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思是话可以说到头,但是所表达的意思无穷无尽,从而让你得到很大的享受。
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这段诗句出自《沧浪诗话》,正好契合了老子的“言不尽意”的思想。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继承庄子的言不尽意思想,又改造了司空图的韵外之至的说法,使其言意观笼罩了佛家的神密色彩。
他说: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在日常生活中,有言必然与得象有所隔离,有象又必然与得意有所异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