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的文论思想

庄子的文论思想

庄子的文论思想---《逍遥游》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宋国(今河南商丘)。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逍遥”一词,在《庄子》中出现三十六次,如“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天运》),“逍遥乎无业之业”(《达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

关于“逍遥游”的解释很多,但是基本意思都是闲放不拘、怡然自得、了无牵挂。

“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

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

如“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逍遥游》)“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大宗师》)以纯粹之心态言逍遥,这是庄子所使用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有现在精神自由的含义。

“游”与“逍遥”意义相当,但使用更为频繁。

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夫子与之游”,“吾王不游,吾和以休。

”“若夫贯日而持详,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为也,不足以是伤游玩安燕之乐也。

”这些“游”指的是交游、游历。

与庄子讲的“游”最接近的是孔子的“游”。

这是孔子认为通往理想人格的道路,“游”是指一种富于自由感的人生体验和审美境界。

闲暇无事之为游,从君子修养的角度讲,藏、修、息、游是必经的步骤,也是唯美人生的四个环节,其中的“游”表现出人的一种高度自由的欢乐状态。

然而庄子讲的“游”其内涵更甚于孔子所指的“游”,更赋予哲学和美学涵义。

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每一部作品中所蕴含的感情,有的比较强烈,有的则比较隐蔽,作者笔下的大鹏,雄健美丽,才能无双,志向高远,它能够振翅飞向九万里的高空,能够背负青天而飞向遥远的南冥;然而有所待的大鹏
虽然能高飞万里,但在追求“逍遥游”上却是失败了。

我们难道从大鹏身上体会不到作者志向高远而无法实现的痛苦吗?我们难道从描写大鹏南飞壮举的字里行间体会不到作者难以言说的苦情吗?
陈俊宇
学号:201008182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