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上古神话中的女性

浅析上古神话中的女性

浅析上古神话中的女性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级,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想必大家都认识这其中的女娲吧,是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要首推女娲的故事。

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

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她也是人类的创造者。

《风俗通》中就有记载云“女娲抟黄土作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上古神话中的女性们吧!
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女神。

一、以女娲为代表的创世女神
早期氏族社会里,女性比男性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女性是氏族得以兴旺、后代繁衍、生命延续的生产者,承担着创造人类、哺育人类的重任。

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但没有人类,世间仍是一片荒凉寂静。

女娲于是开始抟黄土造人,绳子蘸着泥水向四处甩,这样就造了很多的人,速度也明显加快了。

当自然灾害横行,人类濒于灭绝时,女娲挺身而出,《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1使人类得以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女娲除了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之外,还为人类设置婚姻。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说:“女娲祷神祠,祈以为女媒,因置婚姻”。

2女娲不但创造了人类,而且还解决了人类的繁衍问题。

还有一种神话传说就是女娲、伏羲结合繁衍人类。

二、3以巫山神女和洛神为代表的多情女神
巫山神女,是炎帝之女,名为瑶姬,聪明善良、美丽温柔。

屈原在《山鬼》中描写的山鬼形象,就是最早的巫山神女形象。

她“被薜荔”、“带女罗”,脉脉含情,驾着赤豹,以辛夷为车来约会。

即使恋人迟迟没有来,天空下起了雨,可她还是“表独立兮山之上”,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痴情女子的形象。

宋玉的《神女赋》中,巫山神女的形象更加具体、美丽、多情,“上古既无,世所未见”。

洛神即“宓妃”,她是一个美丽而多情并且忧怨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写其形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再写容貌“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真可谓有沉鱼落雁之美,闭月羞花之貌。

但她却明白人神殊途,忧郁饮恨而去。

以娥皇和女英为代表的忠贞女神。

娥皇、女英是天帝的两个女儿,同时又是舜的两个妻子,在她们身上显现了中国女性温柔贤淑的美德。

相传舜南巡,死于异乡,她们听到这个噩耗,悲痛万分,望着舜的去处,啼哭不止,泪水洒在竹叶上化为点点斑痕,然后她们双双跳入湘江。

《博物志·史补》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4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真的创造出了许多女神的,那她们的形象演变趋势是什么呢?演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先来说说趋势吧!首先是主宰地位的演变,西王母初以一个统治者的形象出现,她半人半兽是个怪神,她无拘无束,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她的形象,她变成了一位美丽少妇,她的权利似乎可有可无,并且她有了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丈夫——玉皇大帝。

她由一个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变成了别人的妻子。

她不再掌有生死大权,只是管理一些琐事。

然后是神圣形象的改变,。

嫦娥从神变成了非人,从美女变成了丑八怪,从月亮的母亲变为窃药的月精。

这都暗示了女神美好形象的下降,同时也意味着女性在社会中地位的下降。

最后是理性抑制的改变。

宋玉的《神女赋》中的巫山神女开始会压抑自己的感情,洛神也是因为“人神殊途”饮恨而去。

她们正如无数的人间女子,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她们变得非常有理性,严守人间的伦理道德,这些都明显地打上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烙印。

情,懂得“发乎情,止乎礼”。

这些女神已经完全不同于女娲式的女神,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她们开始有了自我,同时也有了束缚。

那又是什么影响着这些形象的演变呢?我们知道女神形象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原始氏族公社后期以及奴隶社会前期。

这一时期的女神已笼罩上了忧愁的阴影,女神的地位正在动摇。

男神河伯的轻浮浪荡增添了女神的痛苦,曾经战胜了恶神贵尤的女英雄魃因久居于地,自身
热力给人民带来灾害后,再不受人民爱戴了。

蚕种的传说中,少女因戏谑公马而变为蚕,不停地吐丝缠绕自己,再不能过天真浪漫的少女生活。

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很低下,人们对生活资料依赖巨大。

自然灾害频繁,加上群婚制下新生孩多夭折,这使得人口繁殖成为氏族的头等大事。

因此,妇女作为创造人类的女神和养育英雄的母亲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崇拜。

早期氏族社会自然分工低下,女子主要从事采集经济和原始农业,比男子的渔猎更稳定,成为氏族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群婚制下的父亲无法确认。

进一步确定了妇女在氏族内部的支配地位,但箭的发明提高了狩猎能力,以前由女子担任的农业劳动随着灌溉工程的兴建,水里的管理和耕作的复杂而逐渐变为以男子为主,女性处于从属地位。

男根崇拜和“种”的崇拜为父系社会的最终确立提供了血缘根据,男性又通过婚姻,使父亲在血缘上得到确认,并用文明强化了男性统治和男性制度。

基于此,妇女们头上那神的灵光变逐渐暗淡和消失,从女神的高空掉到地面。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

这些神话女性形象的改变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民愿望的改变,所以说女神的形象其实只是存在每个人的心中。

就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