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读书笔记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读书笔记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读书笔记在本学期的专业课,人类学名著导读这门课上,我选择了《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这本书,这是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先生的著作,我在读完了这本书后,对饮食人类学的一些观点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且深刻的体会到了马文﹒哈里斯先生的“主位”与“客位”的研究方法的生动和实用。

在本书中,马文﹒哈里斯先生正是通过运用这一方法,成功研究了世界范围内大众饮食习惯的多样性和饮食文化的灿烂多彩。

并且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大家并不熟知的饮食习惯和一些长久以来被误读的饮食现象,纠正了大家的错误看法,让我们重新整理了自己对于饮食的态度,受益匪浅。

也引导我们将一些正确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饮食结构引入我们自己的生活。

其实在读了这本书,并且将其中的一些饮食建议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我的生活与人类学的接近(也可说是目前唯一的一次)。

一、对该著作作者的个人学术经历和基本学术观点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述马文﹒哈里斯是中国读者已经熟悉的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他的《文化唯物理论》、《文化的起源》等著作在80年代就有了中文译本。

他的著述十分鲜明,观点独到,视野开阔,高深而又平阔,雄辩而又详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1927---2001),大学期间于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人类学,师从查尔斯﹒维戈力,研究生期间曾前往南美的巴西从事田野工作;1953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此后又去过莫桑比克、厄瓜多尔、印度等地调查;1963年任该校教授,并于1963年至1966年任人类学系主任;70年代转任佛罗里达大学。

主要著作有:1964 《文化事物的本质》•1964 《美国种族的模式》•1968 《人类学理论的兴起》•1971 《牛、猪、战争和女巫:文化之谜》•1978 《文化的起源》•1980 《文化唯物主义》•1983 《文化人类学》•XXXX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在哈里斯的理论建树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他的主位客位研究方法和文化唯物主义理论。

•哈里斯在《人类学理论的兴起》一书中首次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在该书以及后来的《文化唯物主义》中,他批评了包括新进化论学派在内的几乎所有人类学派的理论,力图建立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

哈里斯认为,使用“客观的”和“主观的”这两个范畴来研究社会文化现象,常常会得出不恰当的结论或者引起混乱。

因为一般的唯物论者会断言“客观的”就是科学的,而“主观的”就是非科学的。

但是,实际研究中,参与者的思想和行为都能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即从参与者本身的角度和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考虑。

•并且这两种角度都是科学的。

为避免混乱,他建议使用“主位方法”和“客位方法”的概念。

•借用以上概念而形成的“主位方法”的特点是,提高本地人中提供信息者的地位,将他的描述和分析作为最终的判断;而“客位方法”的特点是,提高旁观者的地位,将他在描述和分析中使用的范畴和概念作为最终的判断。

•检验主位分析是否恰当,要看它是否与本地人承认是真实的、有意义的或恰当的论述符合。

在用主位方式进行研究时,研究者力图像一个本地人那样思考和行动。

而对客位分析恰当程度的检验,则主要是看它生成有关社会文化异同的原因的科学理论的能力如何,研究者使用从科学语言中得来的不同范畴和规则的解释力如何。

•哈里斯认为,每一社会首先必须解决生产问题,即在行为上首先满足最低限度的生计需要;因此必须有一种客位行为的生产方式。

其次要在行为上解决生殖繁衍的问题,避免人口出现破坏性的增加或减少;这就需要人口在生产的方式。

第三,有必要通过组织保持组成社会的各群体之间的和与其他社会之间的安全有序的行为关系。

根据组织的重点是在家庭群体基础上或是在整个社会的基础上,又可以分为家庭经济与政治经济两种。

最后,人类语言和符号对人类心理具有重要作用,从而出现文学艺术、科学、仪式等客位上层建筑。

•这样,我们就有了生产方式、人口再生产方式、家庭经济、政治经济和上层建筑五类。

将一、二类与三、四类分别合并,社会就划分为基础结构、结构和上层建筑三部分。

在此之外,还有思想,如宗教、亲属关系、政治思想、神话、哲学、美学、价值观念等,这可归为思想的或主位上的上层建筑。

他认为,这一部分上层建筑只能从参与者那里获得或由观察者推断,是关于行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信仰、人生观等,也就是说,前面的三部分都是行为方面的,而这一部分是思想方面的。

他指出:“文化唯物主义所断定的社会文化体系的普通结构……依赖于思想与行为的区别及主位与客位的区别。

”•文化唯物主义这样主张:客位行为的生产方式和人口在生产方式,决定客位行为的家庭经济和政治经济,客位行为的家庭经济和政治经济又决定行为和思想的上层建筑,为简洁起见“可以把这一原则称为基础结构决定论的原则。

•总而言之,哈里斯的理论观点基本上借用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同时吸取了新进化论其他代表人物的一些思想。

•不过,他将人口在生产列入基本结构部分,强调它的重要性,同时又划分出结构这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他的创新。

他自称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存在决定意识”的思想;但是反对唯物辩证法,主张用主位方法与可谓方法来代替它,因此,他不大同意思想的上层建筑对基础结构的反作用。

他这种简单和机械的“技术——生态”或“技术决定论”的理论观点,后来遭到不少人类学者的批评。

二、对该著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进行陈述和总结这本著作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译者为本书写成的中文译本序和本书的前言,第二部分是哈里斯先生通过结合饮食人类学的相关内容而重点介绍的世界上的一些鲜明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饮食文化现象,第三部分则是作者以现代人类学者的视角,通过对比创作本书的素材而对当代人类的饮食结构提出的一些倡议和调整。

第一部分、前言部分马文·哈里斯从肉食主意与素食主义的争执入手,把人类社会中由吃所引发的种种奇特现象和习俗作为解析的对象,引导读者走进丰富多彩的饮食世界。

同时也促进了饮食人类学的发展。

饮食人类学对人的概括很简单,即“人是一种杂食动物”,这也是这本书反复强调的一个基点。

同时,这本书也对世界上诸多的肉食禁忌,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美国人不吃马肉,印度人不吃牛肉等现象作了透彻的剖析,为宗教禁忌找到了科学的基础,因而本书中的观点是理性的,书中引用的生理学、病理学、精神医学、药学、营养学、农学、畜牧学等诸多前沿领域的文献和新成果,为本书的内容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通过阅读这本著作,我们可以对人类的饮食习惯发展,以及一些特殊的饮食习惯,如食人习俗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也是我们进一步了解自身所必读的一本人类学著作。

第二部分、第一章至第十章A.第一章.好想还是好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些食物总是经常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容易想到这些食物。

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这些日常所食用的食物能够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并且我们的肠胃可以吸收和消化这些食物。

虽然“人类是杂食动物”,但这并不能表示人类可以吃世界上任何一种食物,同时也说明了,世界上任何一个生物群体,他们的饮食范围其实都很窄小。

在此,援引书中的一句话“一种食物,它在滋养我们的胃之前,先要滋养我们的大脑。

”也就是说,我们选择食用一种食物的原因,从人类大脑最本质的第一反应解释,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明确的给出了必要的反馈信息,即我们的身体需要它,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口味选择某种食物之前,我们的身体就已经预先计划好了我们应该吃哪种食物。

关于世界上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有迥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哈里斯也将其归因为是自然地理环境使然的因素。

如在热带太平洋海岛地区,居住在那里的人们热衷于食用一种叫做佛头果的水果,它美味异常,更兼有各种珍贵的营养素,但由于佛头果是严格意义上的热带水果,俄罗斯人是不会在日常生活中想到它的。

同样的,美国人热衷于吃牛肉,中亚伊斯兰国家的人民不吃猪肉,古罗马帝国的人对于一种腐鱼酱情有独钟,在环地中海的许多国家的人民很喜欢吃羊肉,这与其他欧洲国家的饮食结构不一致,原因是因为,环地中海地区的旱碱地生长的植物非常稀少,而羊群在漫长的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可以把自身的肥肉含量减少到最低,并且这种羊肉的膻味也很小。

因此,我们在看待一种饮食现象的时候,不要再单纯的从口味喜好的角度来评判一种食物的受欢迎程度。

同时,宗教文化因素和消费水平也是影响食物的受欢迎程度的重要因素,后者多发于发展中国家。

B、第二章到第七章:一些饮食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对比1、肉食其实,在第一次读到波兰1981年的“肉食危机”的时候,我是觉得有些好笑的,因为整整一个国家的人,仅仅因为政府削减了全国五分之一的肉食供应便陷入了恐慌,最后政府不得不向人民妥协,又恢复了肉食供应的正常水平。

在调查这背后的原因时,我们发现,导致波兰人因为肉食供应减少而陷入恐慌的原因并不是他们生活中的主要蛋白质含量在于肉食,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波兰人会因为少吃五分之一的肉食而因为缺少蛋白质昏倒,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的数据,波兰人即使在不吃肉的情况下,他们每天所摄入的蛋白质含量也已经远远超出了标准。

由此看来,波兰人的肉食恐慌似乎像是空穴来风,他们产生焦虑和担忧的根本原因似乎仅仅是因为“贪欲”的不能满足。

无独有偶,在一些较为闭塞的热带地区,肉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社交媒介角色:(1)、秘鲁东部的丛林村落沙拉那华人,“肉食是主食,替他的一切都是装饰”,如果男人没有找到足够全家人吃的肉食,他们的妻子甚至拒绝与他们同房。

(2)、非洲卡拉哈里沙漠的昆人,“即使是植物性食物非常充足的时候,他们也依然热衷于对肉食的渴望。

”(3)、澳大利亚和南太平洋群岛的原住民即使在植物性食物都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依然会利用大部分的植物性食物去喂养猪,以满足肉食的需要。

(4)、在一些部落,人们甚至可以通过肉食来加强部落间的社会纽带维系。

捕猎肉食是一种社会义务,通常他们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来实现绝对意义上的平等,消除差别。

在上述的例子中,肉食的重要性几乎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肉食的不可或缺的程度也让人觉得难以理解。

简单的说,人们获取肉食的原因并不是为了获取蛋白质的供应,因为有N种更加健康和廉价的其他种类的蛋白质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如大豆蛋白和鸡蛋。

也就是说,在世界上那10%的真正意义上的素食主义者,他们在完全不吃肉的条件下也可以健康快乐的活着。

因此,解释波兰人因减少肉食供应而产生恐慌似乎就只能是因为他们太喜欢吃肉,太喜欢过量的食用肉食类食物而对不能满足需求产生的一种恐慌。

但这也许不仅仅是口腹之欲的原因,因为波兰人生活的地方非常寒冷,气候环境也很恶劣,他们需要比常人更多的肉食供应来满足自身营养的平衡。

尽管肉食等一系类动物类产品的确比植物类食物更加美味和营养,但是单纯的只食用肉食是会严重影响人类寿命的,看看爱斯基摩人就知道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