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科举制度
建议阅读:何忠礼《宋代殿试制度述 略》,载《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1期。
(二)考试规范上:建立糊名、誊录,制度 考试规范上:建立糊名、誊录, 更加严密 主要建立了别头、锁院、糊名(弥封、 封弥)、誊录。其中糊名、誊录最为重要, 是我们介绍的重点。
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 欧阳修指出: 糊名、誊录而考之,使 主司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 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 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 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若权衡,祖宗以 来不可易之制也。(《欧阳文忠公集》卷 一一三《论逐路取人札子》)
制度史研究的新趋向
——从静态走向动态
代表性论文: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 ——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 考》,李立《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方法之反思》, 均载包伟民主编的《宋代 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 (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 代表性专著:邓小南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二、主要内容及特点(侧重唐宋的比较)
(一)考试程序上:增加殿试,确立三级制 考试程序上:增加殿试,
殿试图
开宝六年(973年)一位进士徐世廉 建议推行殿试的奏疏: 方今中外兵百万,提强黜弱,日决自 上,前出无敢悖者。惟岁取儒为吏,官下 百数,常常赘戾,以其受于人而不自决致 也。为国家天下,止文与武二柄取士耳, 无为其下鬻恩也。(柳开《河东集》卷八 《与郑景宗书》)
(二)研究状况 大陆地区:朱瑞熙参加《中国历史大辞 典·宋史分册》有关科举名词的解释;张希清著 有《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并发表了不少论文; 何忠礼出版了《科举与宋代社会》一书;龚延 明等主编有《宋登科记考》。文学界的祝尚书 《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林岩《北宋科举考 试与文学》等。 港台地区:李正富《宋代科举制度之研 究》;金中枢主要用力于北宋科举制度的研究; 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
宋 太 祖
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 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 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 之弊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十六)
还值得注意的:一是在英宗治平三年 (1066年),开始推行三年一开科场的制 度,终宋不变,也为后来各朝各代沿用; 二是殿试不淘汰。从仁宗嘉佑二年 (1057年)开始,一般对省试上来的进士 不再淘汰,都有及第的机会,只是在名次 的先后上有变化,这也为后来历代所沿用。
在国外,以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最多。 荒木敏一《宋代科举制度研究》。 以中岛敏为首的部分东京学者,成立 了“宋史选举志研究会”,出 版了《宋史选举志译注》3卷。 最近高津孝出版《科举 与诗艺——宋代文学与士人 社会》。
西方对宋代科举制度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美国,代表学者有柯睿格(E. A. Kracke)、贾志扬(查菲,John. Chaffee)等先生。其中贾的《宋代科 举》一书(有中译本)最具代表性。
第五讲 宋代的科举制度
基本史籍与研究状况 主要内容及特点 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 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
一、基本史籍与研究状况
(一)基本史籍 1、《宋史·选举志》。附:何 宋史·选举志》 忠礼《宋史选举志补正》 忠礼《宋史选举志补正》;日本 学者佐伯富《宋史选举志索引》 学者佐伯富《宋史选举志索引》。
2、《文献通考·选举考》。 文献通考·选举考》 3、《宋会要辑稿·选举》。 宋会要辑稿·选举》
建议阅读:张希清《宋代科举封弥誊录制度 述论》,载刘海峰主编《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 的兴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三)考试内容上:从重诗赋到重经义 考试内容上:
王安石主持变法,科举
改革最突出是两点: 一是在考考试诗赋 的传统,改以经义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苏轼的无奈:《余与李廌方
叔相知久矣领贡举事而李不得第 愧甚作诗送之》一诗(《东坡全 集》卷十七): 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 平时漫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 我惭不出君大笑,行止皆天子何责。 青袍白纻五千人,知子无怨亦无德。 买羊沽酒谢玉川,为我醉倒春风前。 归家但草凌云赋,我相夫子非癯仙。
蒙 文 通
豪迈
做学问必选一典籍为基 础而精熟之, 础而精熟之,然后再及其 他。……治史则当以《文献 治史则当以《 治史则当以 通考》为基础。 通考》为基础。 高明
我们研究制度,必然是一种 我们研究制度, 通学。一方面,每一制度, 通学。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 有所因,无可凭空特起, 有所因,无可凭空特起,此须通 古今;又一方面,每一制度, 古今;又一方面,每一制度,同 时必与其他制度相通合一, 时必与其他制度相通合一,始得 成为某一时代、 成为某一时代、某一政府之某一 制度,此须通彼此。 制度,此须通彼此。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规
定: 进士罢诗赋、帖经、墨义,各 占治《诗》、《书》、《易》、 《周礼》、《礼记》一经,兼以 《论语》、《孟子》。每试四场, 初本经,次兼经,并大义十道,务通义理, 不须尽用注疏;次论一首;次时务策三道。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
(四)考试结果上:直接授官与取人大增 考试结果上: 唐朝吏部铨试: 唐朝吏部铨试:身、言、书、判 宋朝太祖时进士最多一次是31人 宋朝太祖时进士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 31 最多是96 96人 到太宗时的977 977年 进士109 109人 最多是96人;到太宗时的977年,进士109人, 诸科200 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 180多人 500多人 诸科200人,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 真宗时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409 1000年录取进士409人 真宗时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409人, 诸科更高达1129 1129人 诸科更高达1129人。 录取名额大增的结果:冗官?文化高峰? 录取名额大增的结果:冗官?文化高峰?
宋朝出现糊名、誊录与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 有关。唐朝时的科举制度还带有很强的荐举制的 特点,所谓“通榜”(“行卷”)、“公荐”, 权、情、私还很重,这与当时士家大族的力量很 盛有关。经过唐末五代的冲击,到宋朝,士家大 族势力大减,寒门庶族上升,他们的利益要保障, 就需要与权、情、私做斗争,建立起更为严密和 公正的考试体系,从而更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