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说明
一、技术标准:
(一)管节孔径:Φ1.0m,Φ1.50m。
(二)管顶填土高度:0.5~10.0m。
(三)涵洞斜度Ф(指与路中心线的法线的夹角):0°、5°、10°、15°、20°、25°、30°、35°、40°、45°。
(四)洞口型式:八字式。
(五)地基容许承载力:0.15MPa。
(六)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
二、设计标准与规范:
1、交通部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
2、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89。
3、交通部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3-85。
三、主要材料:
钢筋:螺旋形主钢筋为甲级冷拔低碳钢丝、直径为Фb5mm,抗拉设计强度为Rg=520MPa,纵向钢筋为Ⅰ级钢筋(3号钢)直径Ф6mm。
混凝土:管节C30;端墙墙身20号;端墙基础15号;管基10号。
浆砌片石:洞口翼墙墙身、翼墙基础、洞口河床铺砌及隔水墙7.5号。
三、施工要求:
(一)预制管节建议采用离心法旋转成型的工艺,工厂集中预制Ф1.0圆管一般仅用于互通匝道、联络线和被交叉道路上;Ф1.5圆管一般用于主线上,圆管涵的设置应按2.0米标准管节执行,0.5米标准管节仅作为调整管节使用。
(二)当Ф1.0涵顶填土高度大于6米或Ф1.5涵顶填土高度大于4米时,螺旋钢筋采用双肢平行并绕。
(三)若地质土质较差,其地基允许承载力小于0.15MPa时,应采取换土措施,其换土深度由计算确定。
对于膨胀土地段,管底砂砾垫层改为砂垫层,厚度为1.0米。
(四)涵洞长每4~6m设沉降缝一道。
(五)施工放样时,必须注意管涵的全长、管节的合理配置以及洞口端墙的准确位置。
根据设计图的计算长度L
,斜交管涵首先配置两端各一斜管节(两节合计长度为L
j
+0.5m)和若干个2m正管节,余下不足 2.0m部分以0.5m正管节调整,故实际涵长
L=(L
i
+0.5)+2n
1
+0.5n
2
+E(式中:n
1
、n
2
分别为2.0m、0.5m正管节节数,E为沉降缝宽度和考
虑误差的预加长度3~5cm),L与L
之差上下两端平均分配。
(六)管基混凝土可分两次浇筑。
先浇筑管底以下部分,此时应注意预留管壁厚度及安放管节坐浆混凝土2~3cm,待管节安放就位后再浇筑管底以上部分,并应保证新旧混凝土以及管基混凝土与管壁的有效结合。
(七)涵洞顶上及涵身两侧在不小于两倍孔径范围内的填土须对称夯实,密实度要求不小于95%。
(八)施工过程中,当洞顶覆土厚度小于0.5m时,严禁任何重型机械和车辆通过。
Ⅲ.I1.S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