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教材赏析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教材赏析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教材赏析《海底世界──数数》教材赏析胶州实验小学王清华【教材片段】【青岛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开篇第2、3页】【编写特色】《数数》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开篇,是小学生入学后第一堂课的内容。

学生带着热情和好奇走进教室,他们完全不知道数学课上将要学些什么、该怎样学。

所以,第一堂课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愉快地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品尝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喜欢数学、喜欢学习数学。

教材选取了学生喜欢的“海底世界”的素材,能够吸引学生,引领学生学习数学。

深入教材,可以感受到以下几方面的特色:一、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样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以儿童画“海底世界”为素材,呈现出在神秘的深蓝色大海里,有遨游海底的潜水员,有巨大的鲸鱼,美丽的鱼群,有可爱的水母、螃蟹,有漂亮的海星,还有学生喜欢的小乌龟……富有童趣的画面能深深吸引孩子的目光。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第一节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

丰富的素材有利于引领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渗透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海底世界”这幅图不仅为学生数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对素材的设计也别巨匠心。

图中生物种类不同,位置分布分上下、左右和前后。

鱼儿有大有小,颜色也不同等。

这样在数各种海底生物数量的同时,可以自然渗透分类、方位、大小、多少、比较、统计等知识,从而使本节内容的教学突破简单数数的禁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数学韵味。

在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准备怎么数?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生物种类、所在位置或者大小、颜色等来分类数数,渗透分类的思想;通过引领学生对数数结果的整理、分析和交流,初步体验统计的思想方法。

这样,在数数活动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开始生根发芽。

三、体现“数”的价值,全面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幼儿园时期都体验过数数,但是许多儿童是“唱山歌似的依次说出1、2、3、4……他们完全不了解这些数的意义。

本节内容呈现的“海底世界”里的各种生物,有的多,有的少,有的有序,有的无序,让学生在“海底世界”里数数,可以把“物”与“数”对应联系起来,这样能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这一属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数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差异,全面了解学生记数、方位、分类、大小、位置、比较、图形及观察、动手、表达等多方面的已有经验,为后面的教学确定合适的起点,为系统学习数学知识做好准备。

《1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赏析胶州市实验小学巩汉娥【教材片段】【青岛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信息窗1第4页】【编写特色】从幼儿园进入学校,孩子们对新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同时也有些许的不安。

“科技小组活动”这个素材,在让孩子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学校生活,并激发了对科学的兴趣。

活动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除了教学设计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是该素材特别符合入学新生的心理特点:一、选择的题材符合新生特点对孩子来说,最感兴趣的莫过于玩了。

在该素材的信息窗中,会跑的遥控小坦克、高高飞翔的小飞机、腾空而起的小火箭……这些好玩又新奇的玩具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使他们对上学不再恐慌和紧张,而是产生了交流和学习的强烈欲望,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提供了可能。

二、选择的场景符合新生特点场景设置在开阔的室外,让孩子们从心理上感到放松和愉快,而且画面色彩明快,人物表情夸张,就连太阳也充满了笑容。

这样美丽热闹、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画面无疑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

开放性的场景和开放性的教学氛围相得益彰,使学生轻松快乐地融入到活动中。

三、问题设计符合新生特点一年级的新生,识字量很少,因此在本素材中,很多问题都运用图片和文字结合的形式,这样既照顾了他们不识字的不足,又令他们认识到识字的重要性。

而且,在“你说我讲”的环节中,用了如“你能摆出1、2、3、4、5吗?”“这些数怎么写呢?”,用这样一些开放性的,亲切的象商量式的语言来提问题,从语气上拉近了和孩子们的距离,因而更利于学生接受和探究。

《分类与比较》教材赏析胶州市实验小学王霞【教材片段】【青岛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2,第24页、第27页】【编写特色】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教材在编写《妈妈的小帮手》时,选取了“帮妈妈整理衣服”“帮妈妈放衣服’为素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生活场景,即提高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又能更好的综合所学数学知识,通过观察、比较“厚薄”,引出对长短、多少、大小等的比较,提高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教材呈现了“帮妈妈整理衣服”“帮妈妈放衣服’的情境图,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由、自主的观察、操作、尝试。

因而对新知识得以清晰、全面的认识和巩固.从而积极的投入到自主探究中,解决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学到了新知识,并应用于生活,提高了学生数学的观察、比较技能和细致、认真的观察品质等数学素养二、感受分类、比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课在解决“帮妈妈整理衣服”“怎么整理呢”这些问题,感受分类的重要性,体会分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帮妈妈放衣服”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厚薄”、“长短”。

三、从解决问题入手,使学生体验学习新知的必要性,同时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把分类、比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融为一体,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就要学习分类比较的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观察、比较、分析、操作,使学生体验了学习新知的必要性;怎样获取方法,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寻找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利用这一方法去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这样使学生获得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增长了智慧。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比较、分类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是通过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而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由比较和分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的成功体验,也为学生增加了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5以内的减法、0的减法》教材赏析青岛山东路小学潘晓莉【教材片段】【青岛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2,第34、35页】【编写特色】该情境图通过连环画的形式,描述了几个小猴子摘桃子的故事,展示数字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借助问题“树上还有几个桃子”和“岸上还有几只青蛙”引入对被减数是5以内的减法和有关0的减法的学习。

一、把连环画数学化,画面内容专一,针对性强画面色彩鲜艳,并且没有与减法学习无关的信息,画面中的内容:花果山上的猴子、树上的桃子、花、蝴蝶、青蛙,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减法要用到的数学信息,利于学生观察,使学生能专注于减法的研究。

二、借助连环画引导学生想象减法过程四幅图连续呈现,使学生由此想象画面外的内容。

由第一幅图树上5个桃子到第二幅图树上2个桃子,引导学生想象小猴子摘走3个桃子的过程,解决“树上还剩几个桃子”的问题,体会5-3=2;由第三幅图篮子里3个桃子到第四幅图篮子里没有桃子,引导学生想象篮子打翻丢了桃子的过程,体会3-3=0;由第三幅图岸边2只青蛙到第四幅图岸边的青蛙不见了,引导学生想象2只青蛙被小猴子吓跑的过程,解决“岸上还有几只青蛙”的问题,体会2-2=0。

以连环画的形式,不仅激发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借此体会减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认识位置》教材赏析青岛李沧路小学王静【教材片段】【青岛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第70页】【编写特色】一、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引入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本情境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借助学生熟悉的小朋友“石头、剪子、布”的游戏画面,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人看了一目了然。

从学生喜欢的“石头、剪子、布”游戏引入课题,创设了一个既熟悉又有趣的游戏情境,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学生学习、参与的兴趣,很快学生从玩游戏中就发现了问题:上下、前后、左右,如何分清呢?这一问题引入了对新知识的探究,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原有经验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判断左右方位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为此,经验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写字、走路是孩子每天都做,再熟悉不过的了。

红点问题: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教材在编写上就是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目的也在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方位知识。

例题与情境图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即由图引出左右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经验知道左与右——再回到图中做游戏体验左右——最后再通过列举生活中其他事例深化对左右的认识。

三、与其他版本教材相比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形成方面的优势现在不少教材的编写也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前后、上下等位置关系。

更多的是把生活素材浓缩地再现于课堂,通过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体验、感知方位,认识方位。

但青岛版教材的编写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新课,引出问题,这样编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

《11-20各数的认识》教材赏析黄岛区实验小学丁明花【教材片段】【青岛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第76页、77页】【编写特色】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欢迎海鸥回来的情境,借助问题“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和“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引入对11——20各数的认识。

一、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形成过程为了初步建立数的概念,教材注重学生手、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学生充分利用小棒摆一摆,捆一捆,数一数,并借助计数器在头脑中清晰的建立起1个十和1个一的不同表象,深刻体会计数单位“十”的意义,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

二、操作方法多样化,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教材呈现的学具操作有摆小木块、拨计数器、捆小棒,借助不同学具的操作,加深学生对个位和十位上数的意义的理解,使头脑中建立起的表象更加丰富生动。

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交流,感悟计数单位“十”产生的必要性。

三、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的意识教材“自主练习”中的习题提供的素材有助于练习估算,学生还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素材进行估计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认识图形》教材赏析黄岛区实验小学刘晓娜【教材片段】【青岛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第87-89页】【编写特色】认识图形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章节。

相关主题